试析高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的三个关键点
2021-11-19刘明
摘 要:“问题链”作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常用教学方式,通过合理设置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维,了解学习内容,并建立不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但是要确保“问题链”功能的充分发挥,需要确保问题设置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本文通过对高中数学“问题链”教学重要意义、“问题链”设计原则、“问题链”设计标准的研究,理清高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的三个关键点,为高中数学“问题链”问题的合理设置提供相应的意见及建议。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链”教学;“问题链”设计;“问题链”设计关键点
高中数学相较于初中数学,在知识内容上大幅度增加,并且难度也大幅度提升,符号语言的应用促使高中数学更加抽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要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实施,提高教学效率,需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学习了解,“问题链”教学方式的出现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逐渐带领学生找出答案,不仅能够确保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一、高中数学“问题链”教学的重要意义
“问题链”教学是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应用提问的方式,将问题作为纽带,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形成逻辑思维的一种教学模式,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达到教学目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逻辑性较强,知识内容较为抽象,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应用“问题链”教学,可以通过问题的逐层递进,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保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且采用“问题链”进行数学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师直接传授知识的方式,学生增加了自主思考的过程,通过对问题的解析能够加深对知识内容推导过程的印象,掌握学习方法。通过“问题链”方式进行数学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问题思维,强化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下对教师教学的要求。通过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思考。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对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参与度,通过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1]。
二、高中数学“问题链”设计原则
要确保高中数学“问题链”设计得具有现实意义,能够有效达到教学目的,在“问题链”设计时需要注意三大原则,即目的性原则、递进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需要从两方面考虑,第一方面即“问题链”本身的目的,包括引出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兴趣、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等。第二方面是课堂目的,即教学目标,包括本节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什么,需要学生掌握何种知识技能等。明确两个目的是教学设計的前提条件,以目的为导向进行问题设置,能够促使学生建立问题与学习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回答问题中通过主动思考,对知识内容进行掌握。由于高中数学知识点较为密集,在问题设置中充分考虑重点难点,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强化知识运用能力。目的不明确将造成问题没有方向性,“问题链”之间难以建立起有效的联系,进而造成“问题链”功能发挥不充分。
(二)递进性原则
在设计“问题链”时,需要重点把握“问题链”的第一个环节,即问题的切入环节,问题的切入环节需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引起学生兴趣,进而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先决条件。问题的设置需要难易适中,一旦第一个问题设置得过于简单,将难以引起学生兴趣,过于困难会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第一个问题的设置上需要充分考虑班级学生特点,确保难度满足大部分学生要求,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2]。在后续问题的设置上,需要遵循递进性原则,采用同一难度增加新的内容,或逐渐增加难度的方式在问题上环环相扣,学生逐渐解决的过程中建立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内容,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通过环环相扣的方式能够确保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与联系性。
(三)开放性原则
“问题链”的设计不能拘泥于教学内容,要确保“问题链”功能的拓展还需要遵循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下问题设计将更具有灵活性,通过合理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多样的思考,能够促进学生开放性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且开放新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充分联系以往学过的内容,间接起到巩固以往知识的作用。开放性原则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质疑,通过多角度的思考提升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高中数学“问题链”设计标准
在遵循“问题链”设计原则的同时,还需要充分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特点,确保问题的可接受性以及实用性,通过问题设置中融入教学重点,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具体分析如下:
(一)从教材出发,确保内容的准确性
要确保问题设置精准合理,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读,从整体上把握“问题链”的设计思路,通过全面掌握课程内容的关键点,将课程关键点按照内在逻辑融合到各个问题中,能够有效确保问题不会偏离教材内容,确保问题与知识点之间具有紧密联系,确保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内在关联[3]。在“问题链”的设置中,数学思维不仅体现在“问题链”的具体内容上,还包括“问题链”之间的过渡衔接上,通过合理设置过渡衔接的标准,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形成数学逻辑思维。
(二)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知识能力
在进行“问题链”设计时,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以往知识积累情况以及知识运用情况,并对新课程学生的理解以及掌握进行分析,对可能存在的问题预先做出准备。通过了解以往课程知识重点与新课程知识之间的关联,合理调整知识顺序。教师在应用其他学科相关知识想要达到学科综合理解目的时,需要确保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防止其他学科进度不一致造成问题设置失去现实意义。如教师在讲解平面解析几何时,想要联系物理相关内容,则需要预先确认物理课程进度,确保相关知识的教学活动已经进行。通过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对问题设置的难度进行调控,能确保学生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三)把握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问题链”中问题的设计不仅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需要把握教学重点。近年来微课堂受到普遍欢迎,其根本原因即抓住课堂重点内容进行重点讲解,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在“问题链”中,将重点内容纳入问题中,能够集中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通过对重点内容的展开分析,能够促使学生以当前认知结构为基准,逐渐了解重点知识的特点以及与以往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将新知识内容納入原有图式,通过“问题链”进一步对内容进行巩固,确保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深入理解[3]。
三、高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的三个关键点
高中数学除了学会数学知识内容还需要学会数学思维,要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不仅要以学习为任务,还要促使学生以学习为乐趣,因此在“问题链”设计时需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包括建立数学内容之间的关联,问题设置充分体现数学思维,合理设置问题,发挥教学功能。具体分析如下:
(一)建立数学内容之间的关联
关联对于高中数学教学以及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能够确保学生形成科学的高中数学认知结构,实现数学知识以及数学学习方法的迁移。在对关联的系统分析上,需要从三方面进行:知识内容之间的关联,学习方法之间的关联,以及视角关联。知识内容之间的关联较为容易理解,即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寻找到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图示,并通过建立联系,实现对旧知识的强化。如在学习“幂函数”这一概念的时候,通过联系函数图像,能够直观了解到幂函数的特点,进而对幂函数进行定义,在建立关联的过程中,能够将幂函数纳入函数图像的分支图式中,实现高中数学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试题中涉及幂函数时,学生能够及时联系函数图像,对问题进行解析。学习方法之间的关联是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尽管学习知识的特点有所不同,但是不同知识的学习方法可以大致分为几类,按照学习方法对学习内容进行关联,能够有效确保学生快速找到解题思路[3]。在“问题链”的设计中,以解题方法作为关联能够建立不同课堂内容之间的联系,实现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系统复习。视角关联从字面上理解较为抽象,但是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尽管每节课的知识重点不同,但是大致分为几个类别,如不等式、立体几何、三角函数,按照单元主题进行复习,属于从整体上对各节课进行解析,先了解问题所属类别,再对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明确关联方式,能够有效确保“问题链”整体设计的科学性。
(二)问题设置充分体现数学思维
在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走,缺少自主思考,一旦“问题链”中问题的设置不合理,就会出现这种现象。包括问题设置密度过大,宽度过窄,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只能提出一种设想以及答案,这种情况不符合“问题链”设计的初衷,属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变形,长此以往将造成学生思考受限。一旦问题超出教师讲解的范围,学生将很难独自解决问题,因此数学链中问题的设置要体现数学思维,数学思维不是统一的,而是发散的、可逆的,应鼓励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反问,明确问题的限制给出合理的解答。体现数学思维的提问方式包括采用综合提问的方式,通过设置知识融合性较强的问题,促进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并通过学生对其他学生回答的质疑,逐渐找出统一的符合要求的回答。引申性问题,教师通过提出一个一般性问题在学生回答之后,引申出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这种引申性问题能够在给予学生一定思路的情况下,促进学生对基本理念的进一步探索[2]。
(三)合理设置问题,发挥教学功能
部分教师在运用数学链时普遍采用预先设计好“问题链”的方式,这种方式尽管能够确保课堂规范地进行,但是缺乏灵活性,一旦学生提出创新的思路,难以根据创新思路进行探索,实现知识的拓展。因此在数学链设置上需要确保问题的合理性,灵活根据课堂情况进行调整,充分发挥教学的功能,实现教学功能的拓展。在灵活性问题的设置上,可以将问题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引导性问题;第二类为延展性问题;第三类为总结性问题。引导性问题即问题的提出主要为引导功能,引导学生逐渐对知识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延展性问题包括根据以往知识进行拓展,形成当下知识,属于从旧知识里引申出新知识的一种。第三类为总结性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汇总回答内容,形成新的知识点。通过灵活性问题,能够有效确保学生思考的主动性,确保教学功能的充分发挥[4]。
结束语
要确保充分发挥“问题链”教学优势,需要确保问题设置的科学合理,通过把握数学“问题链”设计的三个关键点,从教材出发,确保内容的准确性;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知识水平、把握重点,掌握“问题链”设计要素等。能够保障问题设置符合教学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而充分发挥“问题链”功能,激发学生学习活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唐恒钧,黄辉.数学问题链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三个关键[J].中学数学(高中版),2020(3):78-80.
[2]巫斌.高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的“四性”[J].数学教学通讯,2019(36):74.
[3]卞红菊.例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链”[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36.
[4]李应春.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14):195-196.
作者简介:刘明(1978—),男,汉族,山东省阳信县人,阳信县第二高级中学,实验部主任,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高效课堂(基于审辩式思维培养的“问题链”设计研究)与优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