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歌声在心中流淌
2021-11-19唐早早
唐早早
摘 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更新了高中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其中必修课程分为“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创编”“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六个模块。本文就“歌唱”模块的教学,提出自己的分析和思考,以此找寻“歌唱”模块教学的正确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而加强学生的艺术表现,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促进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提升高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歌唱;分层教学;实践;循序渐进
《尚书》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歌唱是人类的本能,我们的嗓音是最天然的乐器,人人都有通过歌唱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意愿。所以高中音乐的“歌唱”模块是学生参与度很高的模块。但是歌唱教学具有它的特殊性,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很大,如何把握高中歌唱模块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体会歌唱的艺术感染力,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巩固歌唱方法,提升审美情趣,是我们教师必须要思索的问题。
一、高中“歌唱”模块是小学、初中歌唱教学的发展和延伸
在九年义务制音乐教学中,歌唱是音乐课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九年的歌唱学习中,的确已经熟悉了大量中外歌曲,学会了歌唱的一部分技能技巧。那么,高中课堂开设“歌唱”模块,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又会有哪些改变呢?
九年义务制的歌唱教学,是“普及性”的教学,具有广泛性和全面性。它面向全体学生,不管学生是否喜爱歌唱,都需要接受歌唱的学习。可能有些学生在歌唱方面缺乏足够的兴趣,更希望参与到乐器演奏、音乐欣赏或者舞蹈表演等方面,但他们没有选择的空间,只能较被动地跟随教师学唱,这样類型的学生,学习的效果往往是差强人意的。
而高中“歌唱”模块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选择六个模块的学习。选择“歌唱”模块的学生基本是对歌唱有着较浓厚的兴趣,能在歌唱中找寻到快乐,并且在小学、初中时期已经掌握了正确的歌唱姿势、初步的歌唱呼吸方法、较准确的歌唱语言,对声乐作品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也具有一定的歌唱经验。那么我们教师在高中“歌唱”模块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如何让学生从过去的感受、体验声乐作品逐渐过渡到表演、创作声乐作品,我们的教学方向应该有所变化,教学深度也应该有所拓展。
二、从实际出发,分层教学,合理组合,各有收获
(一)以合唱教学为主,面向全体选择“歌唱”模块的学生
高中阶段的学生,年龄在十六七岁,正是处于嗓音变声的前后期,且音域的宽窄、音色的浓淡以及歌唱技能的高低都有所不同。如何组织教学?如何让学生找到一个较好的,具有共性的学习方法?课程标准已经给了我们指导,那就是以合唱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师通过聆听学生的单独演唱,根据他们的音域、音色,分成四个声部,即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来组织合唱教学,可以解决音色的差异、音域的不同,同时又能在合唱学习中学会互相倾听,互相融合,互相衬托。
最新“歌唱”模块的教材中,有大量的优秀合唱作品可供教师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卡农曲》《我和我的祖国》《雪后》《春游》《半个月亮爬上来》,等等。演唱形式多样,有齐唱、轮唱,还有合唱,从单声部作品到混声四部合唱,再到无伴奏作品,从易到难,从简到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选择这些曲目,并逐步拓展合唱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二)以重唱和独唱教学满足特殊需求的学生
对于在合唱学习中音准、音色、节奏、歌唱技巧、情感表达等方面较突出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他们重唱或者独唱的训练。为他们今后进入高校合唱队或者以后从事专业音乐工作提供专业的训练和指导。
这些学生在合唱队中占有的比例比较小,教师对他们的教学相对于合唱班的其他学生,应该更加注重歌唱的专业性指导。对学生的视谱能力、歌唱的技能、歌唱语言的表达、歌曲情感的抒发、曲目的积累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于这些学习重唱、独唱的学生而言,教材上的曲目稍嫌不足,作品可供选择的余地不是很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学习状况,适当增加适合他们的曲目。
这些学有所长的学生在合唱教学中也会起着积极的带头作用,教师可以把一些相对简单的排练任务交给他们,由他们担任各个声部的小指导,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在小组的合唱训练中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三、欣赏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最新的“歌唱”模块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合理安排了作品鉴赏和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目的就是指导我们教师在歌唱教学中要重视对优秀声乐作品的赏析,引导学生从这些优秀的作品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艺术表现欲望。
比如:在第三单元“放歌祖国”中,教材安排了《祖国颂》《我爱这土地》《啊!中国的土地》三首鉴赏曲目。这三首作品兼顾了合唱、独唱两种艺术形式。通过欣赏艺术家的演唱,教师可以让学生探讨艺术家在演绎这三首作品时,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段,来表达“热爱祖国”这个主题。提示学生从“气息的控制”“音色的把握”“强弱的对比”“声部的和谐”等方面去分析,积累音乐表现的感性经验,再来实践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学生在榜样的带领下,会将欣赏中得到的感悟潜移默化地运用到作品的歌唱实践中去。此时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如何加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哪些段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演绎,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歌曲创作能力都大有裨益。
四、重视基础技能,在歌唱实践中循序渐进
“歌唱”模块相对于“音乐鉴赏”模块,对学生的基础技能、技巧有更严格的要求。《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关于歌唱的质量描述提出这样的要求:“在歌唱中能较好地运用呼吸、发声、咬字吐字技能,能声情并茂、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有较强的视谱能力和较丰富的演唱曲目的积累。”基于这样的要求,歌唱的技能以及较强的视谱能力,教师如何去培养呢?如果把学生按照声乐专业的方式去训练,一是高中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二是大多数的学生会抵触这种专业化的训练方式,会觉得枯燥而单调。《标准》帮我们教师解决了学习音乐与学习技能的矛盾:歌唱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应尽可能循序渐进地融入歌唱实践中。
“歌唱”模块的教材中有意识地将不同的知识点安排在不同的单元教学中,让学生在作品鉴赏和歌唱实践中逐步掌握歌唱的技能,逐步加大视谱的难度。比如:第四单元“声之交响”。作品鉴赏的曲目是《春天来到了我们战场》。这首苏联歌曲表现的是二战中,在硝烟弥漫的战斗间隙,一只夜莺飞来,高声歌唱,激起了战士们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在这首作品中,重点学习的就是“歌唱的共鸣”,尤其是运用“头腔共鸣”的演唱技巧表现特定的情感、特定的情境。
在欣赏完歌曲的演唱之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①乐曲三段分别表现了哪三个不同的情境?②每一段演唱者在表现力度方面有何不同?③在气息运用和口腔的调节方面,三段各有什么特点?经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后,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教师再给予理论和方法的指导,讲解歌唱的共鸣和声区的统一在声乐作品中的运用,随后帮助学生用杨鸿年教师提倡的“头顶瓦罐,口含鸡蛋”的方法体会头腔共鸣,也可以教师自己设计几条和作品有关的练习曲帮助学生找到头腔共鸣的感觉,然后在实践环节《斯卡布罗集市》的演唱中运用这些方法。这样学习歌唱的技能比单纯靠大量的练声曲达到目的更能让高中生接受,也容易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歌唱”模块的教学
《标准》中关于“歌唱”模块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帮助学生理解声乐作品,掌握声乐知识,创设歌唱情境,激发歌唱兴趣,规范自身的指挥手势,引导学生对指挥手势做出正确的反应,等等。它要求音乐教师既掌握声乐教学的知识,同时又熟练指挥的手势语言,还要具备音乐鉴赏教学的各种手段。这些要求对我们高中教师提出了新标准、新高度。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多和同行交流,多向专家学习方能不断向标准靠近。
2017年,为了提升自身的合唱素养,笔者参加了中国国际合唱组委会主办的“第十届和谐之声合唱指挥研修班”的培训。它是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合唱研修班,邀請了国内外知名的合唱专家有的放矢,分层教学,对提高学员声音的音准能力、指挥的手势语言、作品的艺术处理、合唱队的排练方法等方面都给予了精准的指导,笔者感到受益匪浅。
我们教师在接受了培训之后还需在自己的课堂中不断实践,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到的知识巧妙合理地运用到排练讲解中去,切忌生搬硬套。
另外,教师还应经常参加一些艺术活动,积累自己的舞台经验,这也是很有必要的。笔者在课余参加过不少演出活动,担任过独唱、重唱、合唱等多种演唱角色,也有自己的合唱团队,在团队中担任声乐指导和常任指挥。这些实践活动让我积累了大量的歌唱经验,把它们运用到“歌唱”模块的教学中,向学生分享自己的实用歌唱技巧,帮助他们消除舞台演出的紧张感,指导他们理解指挥的手势语言,等等。
六、让歌唱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音乐活动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是不可或缺的。它丰富了高中生的课余生活,提升了高中生的艺术素养,加强了学校的凝聚力,也促进了学校综合素养人才的培养。让歌唱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既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也使学习“歌唱”模块的学生有了一方展示的舞台,艺术实践的园地。没有实践的过程,就没有艺术表现的体验和培育的过程。比如:中秋、端午这样的中国传统节日,可以组织“中国古诗词”吟唱会;在教师节、国庆节可以开展“颂祖国”“感师恩”师生歌咏会,也可以定期地组织“歌唱”模块课堂汇报音乐会,等等。在活动之后,教师应该对参与演出的学生给予正确的评价,并提出个性化的建议,以便他们在以后的表演中不断得到提升。
我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是每年全校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一项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的合唱比赛是艺术节的重头戏。这让选修“歌唱”模块的学生有了大展身手的好机会。他们会带领同学选曲目、分声部、排练作品,进行声乐指导并担任指挥、领唱等重要工作。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他们的歌唱能力又把艺术节比赛的总体水平推到了一个高度,进而使更多的同学加入“歌唱”模块的学习中,也促使校园文化建设进入良性发展的过程。
歌唱使我们成长,我们在歌唱中寻找美的真谛,愿歌唱永远陪伴着我们,让歌声永远在我们心中流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程建平.课标新视野[M].广州:花城出版社,2020.
[3]王安国.音乐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