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节目泛娱乐化
2021-11-18汤智勤
摘要:网络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泛娱乐化进程,电视节目领域也是如此,在少儿节目当中泛娱乐化主要表现在儿童“被娱乐”、主持人语言泛娱乐化、节目内容导向失当等方面,为儿童的身心发展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本文探讨了少儿节目泛娱乐化的问题,从其内涵及理论基础、少儿节目泛娱乐化的表现、少儿节目泛娱乐化的消极影响、少儿节目泛娱乐化的应对策略几方面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能够为儿童的成长生活营造更加健康的环境。
关键词:泛娱乐化;少儿节目;涵化理论
自电子媒介时代到来至今,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已经走过近一个世纪,受众的需求在不断被满足,广播电视行业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在发展压力、国内外节目的影响之下,泛娱乐化的趋势正在不断增强,不少少儿节目的娱乐化问题也十分突出。泛娱乐化指的是将事物的娱乐功能不断放大,或者是为事物赋予更多的娱乐性功能,使其自身的娱乐元素更加的广泛化。电视节目领域的泛娱乐化,主要指的是电视节目中的一些组成要素为了更好的刺激受众的感官,而通过娱乐化以及庸俗化的方式来取悦观众,从而造成一种电视节目的教化功能不断下降、娱乐功能不断提升的效果和现象。
《爸爸去哪兒》、《爸爸是超人》等少儿节目在播出之时广受欢迎,这些节目在带给孩子们快乐的同时,也将他们代入到了泛娱乐化的空间当中,但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受到越来越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他们会提前进入到成人化的世界。
一、少儿节目泛娱乐化的表现
(一)儿童“被娱乐”
在互联网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开始将某些儿童作为自己追求的偶像,对这些儿童进行包装和“贴标签”,以此满足自己的娱乐化需求。比如在《想想办法吧!爸爸》中,演员戚薇的女儿Lucky便成为许多年轻一代群体的追求的偶像,他们在网络上将Lucky的头像制作成表情包,将她的活动视频剪辑成鬼畜视频等,这样的节目虽然能够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但是在很多层面上会破坏孩子的正常生活空间,同时也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娱乐至死”氛围。
(二)主持人语言泛娱乐化
网络语言日渐成为人们日常交流过程中的常用语,在很多的少儿节目当中,一些主持人为了增添节目的趣味性和观看点,就会使用一些网络化语言。比如在某个地方台的少儿节目当中,当小孩子问主持人你是谁时?主持人回答了一句“我是你爸爸”。虽然这是一个网络化的语言,但是孩子们并不懂得其中的含义,他们往往会按照已有的认知进行理解,由此造成交流障碍并对儿童的价值观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在当下的少儿节目当中,不乏有一些更加网络化以及娱乐化的语言,虽然有一些语言也在孩子群体当中被经常使用,但是主持人仍然要注意好其中的分寸。
(三)节目内容导向失当
人们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自身的现实观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制约和改变。对于少儿节目来说,节目所传达出来的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观看的儿童,所以节目内容的导向是否正确,直接关乎孩子价值观的培养。如何处理动画片中的伤害类情节是摆在国产动画片面前的重要问题,动画片是孩子喜闻乐见的一类电视节目,但一些充斥暴力镜头的动画片却给孩子的成长和认知带来了负面影响,有的动画片是适宜成人观看而不适合给儿童观看,所以一定要对节目的受众有明确的定位,区别开来。
二、少儿节目泛娱乐化的消极影响
(一)盲目模仿导致自我迷失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提出了群体模仿理论,该理论认为模仿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现象,社会关系的构建基础就是模仿。模仿是人的本能,对于具有很强好奇心的儿童来说更是如此。互联网的发展极大改变了儿童的成长环境,他们会更加轻易的接触到媒介,日常生活过程中会大量的对节目当中的内容进行模仿。而由于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所以无法对节目内容进行辨别,很大程度上会产生盲目模仿的行为,从而阻碍自己身心的发展,不利于自我性格的形成以及自我风格的树立。
(二)追逐庸俗扭曲审美取向
少儿节目的泛娱乐化会使得儿童更加的沉浸于娱乐的氛围当中,会认为事物本身就是娱乐化和庸俗化,不利于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审美取向。同时,一些少儿节目存在情节成人化、台词暴力等内容,不仅不能发挥正常的教育教化功能,同时还会误导少年儿童,不利于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三)缺乏严肃歪曲客观事实
文化内容是少儿节目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文化进行介绍和宣传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与事实观。然而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会导致严肃的文化以及历史内容遭到娱乐化解构,文化内涵及文化内核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孩子们便会对于历史以及存在的客观事实失去一份厚重感和敬畏之心,甚至会通过调侃的方式来诉说历史,对他们的历史观产生危害。
三、少儿节目泛娱乐化的应对策略
(一)坚持“儿童本位”,创作优质内容
少儿节目的制作单位,在内容创作上首先要坚持“儿童本位”的原则,要明确节目的内容最终所服务的对象是儿童群体,要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和成长特点,以儿童为中心;其次,在内容创作上要避免成人化视角,不要站在成人的立场和角度对儿童进行教育和指导,而是应该平视儿童,尊重他们的思维、情感及内心世界,做到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吸引儿童,这样孩子们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尊重和关爱,在节目当中能够收获更多的快乐与智慧。
(二)增强价值观教育,强化正向引导
大众媒介担任着教育教化的功能,尤其是对于少儿节目来说,这方面的功能更加重要。由于儿童目前没有形成成熟的心智,在是非面前尚不具备辨认能力,所以这就更加需要对儿童进行相应的引导和教育。《智慧树》、《最野假期》等节目,就将许多的生活常识以及文化知识加入其中,孩子们通过观看这些节目,不仅能够更好的放松自己的身心,同时也能够收获许多的智慧,更加明白日常生活中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这意味着少儿节目的内容必须要体现一定的价值观教育,其中所开设的游戏或者活动都要发挥一定的正向引导作用。
(三)政府加强监管,规范传播行为
政府是少儿节目传播的重要审核者和监管者,想要营造更加清朗健康的节目传播氛围,需要政府积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加强对于节目的监督与管理。对于一些不正当的传播行为要及时的制止和惩罚,以此降低这些内容对于青少年和儿童的不良影响;对于一些优秀的少儿节目,要给予相应的表扬和鼓励,恩威并施、奖惩分明会使更多少儿节目的传播行为得到规范,整个行业才能够更加顺利发展,节目的内容及质量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结束语
泛娱乐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少儿节目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节目内容的创作以及传播过程中都不能够过度的娱乐化,抵御泛娱乐化倾向、注重儿童成长生活是少儿节目永恒的目标。这就要求少儿节目要坚持“儿童本位”,不断创作出更加优质的内容;要增强节目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府也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强度,通过严格的制度来规范节目的传播行为,如此才能够创造更加健康的节目氛围,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廖祥忠.未来传媒:我们的思考与教育的责任[J].现代传播,2019(3).
[2]雷蕾.后期制作在少儿节目中的作用[J].传播力研究,2018(28).
[3]李晓敏.电视台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困境与对策应用[J].记者摇篮,2019(1).
作者简介:汤智勤(1996.12.24---),女,汉族,籍贯:四川泸州,本科,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播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