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青年学生的消极影响探析
2017-04-10康红蕾
摘要: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倾向腐蚀了一些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加剧了社交与学习的冲突,影响了他们社会化过程中的行为选择。为抵御其危害,应加快更新媒介素养教育观念,增强校园文化和网络信息管理技术建设,建立一批青年学生喜爱的网站,正确引领媒介主流文化。
关键词:大众传媒;“泛娱乐化”;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206;G635.5
一、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产生原因
所谓“泛娱乐化”,就是在商业资本的运作下,各种传媒利用其传播优势和信息影响力批量制造“焦点”和“乐子”,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的,把表现的内容和形式过度娱乐化[1]。
市场经济体制下,大众媒体的传播方式由之前的“传者中心”转变为今天的“受者中心”,媒体面临着自我融资、自负盈亏的问题,迫于生存的压力,一些媒体不得不将经济利益至上,将社会效益抛于脑后,通过广告投入的发行量和收视率,主动取悦、迎合受众的低俗娱乐化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传媒的“泛娱乐化”倾向[2]。
1.广告商的利益驱动
广告商在利益驱动下,为了让更多的受众接受自己的广告,购买自己的商品,他们往往以发行量、点击率或收视率来决定选择何种媒体投放广告。同时,广告商也掌握着媒体的经济命脉和后续发展。可见,吸引受众的眼球不仅是大众媒体的重要目标,也是广告商的唯一衡量尺度。
2.受众的猎奇心理
一些娱乐节目正是抓住了观众的猎奇心理。近期,《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一批真人秀和亲子类娱乐节目收视大热。这样的“虐星真人秀”和明星亲子旅行生存体验真人秀节目满足了受众寻求娱乐、窥视猎奇的心理需求,因此收视率居高不下。当然,各种娱乐媒体的报道五花八门,为了吸人眼球甚至将明星的隐私公诸于众,挖空心思地制造各种噱头,极尽娱乐之能事,这就很好地满足了受众对窥视明星私密的好奇感和急于探求其奥秘或答案的心理[3]。
3.媒介对受众的极力迎合
大众传媒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自身发展,就首先考虑到受众和广告商的喜好。一些倾向煽情、吐槽、恶搞、猎奇的栏目文章或节目内容能更好的吸引、迎合受众,从而获得较高的发行量、点击率或收视率,自然就会有商家来投放广告。由此可见,正是受众、广告商、传媒三方合力形成了当今“泛娱乐化”的倾向。
二、“泛娱乐化”对青年学生的消極影响
大众传媒在大肆传播娱乐文化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成长。一方面,促进了青年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对其成长起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大量不良的娱乐内容也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1.腐蚀青年学生的道德与价值观
在信息化时代,受众可以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在媒体上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各种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虚假新闻满天飞,对于青年学生网民而言他们亦可如此,“泛娱乐化”正在演变成一种生活的常态。青年学生群体自然也不可避免的深受这股娱乐浪潮的影响。娱乐信息中一些与淫秽、色情、赌博和暴力有关的不良内容影响着青年学生的道德、思想的成长。青年学生缺乏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加上目前对娱乐信息管理存在着不足,使得一些自制能力较差的青年学生更容易受到“泛娱乐化”的迷惑,会主动接触、收集、传播、效仿这些不良的内容和行为,不少青年学生因此深陷娱乐漩涡而无法自拔[4]。当前,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倾向,已经严重冲击了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污染和侵蚀了他们的价值观。
2.加剧青年学生社交与学习的冲突
从表面上看,互联网的发展让青年学生与外界的交往多起来,他们“被社会化”的程度也高起来,但是,网络上无孔不入的“泛娱乐化”信息给予青年学生的这种社会化还比较脆弱。由于青年学生正处在人格成型期,他们的自制能力还相当有限,“泛娱乐化”的虚拟世界变成了某些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他们乐于去追求新鲜刺激的娱乐活动,去享受娱乐带来的快感,不少青年学生狂热迷恋“娱乐圈”里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同时网络具有虚拟性,这种社会化只能是虚拟的社会化,交往必须借助电脑这一媒介,因而他们的交往必然摆脱不了机器的阻隔,这在某种程度上必然弱化了现实交往中的健康人格的形成。此外,由于网络的无限链接,低水平的娱乐信息充斥网络,加之“泛娱乐化”影响下的青年学生长时间无限制地与网络相处,消耗了大量的时间、浪费了大量的精力、荒废了学业,影响了他们接受充分的社会化。因此,社会必须引导青年学生处理好在虚拟世界里社交与学习的矛盾,这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社会的良性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3.影响青年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行为选择
当前,一些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拜金女”、“炫富男”悉数登场,“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后笑”等拜金主义口号甚嚣尘上,这种无节制地把低俗当通俗,宣扬拜金主义的娱乐报道,严重侵蚀了青年学生的思想,污染了社会风气[5]。
当前,娱乐信息传播具有快速便捷的特点,同时信息传播又是不对称性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青年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价值选择。当代青年学生的社会化是在社会转型期和全面开放的网络时代下进行的,社会转型期所引发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行为方式等的多元性、不确定性,使得社会本身也处在不确定之中,体现社会要求的心理结构也在慢慢瓦解和变化。以往那些为自己选择提供依据和标准的具体尺度如今却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之中。在这种状况下,青年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他们不再受到价值观念的单一性所束缚,他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现实情况来做出最佳的选择。面对多样化的价值选择,当代青年学生在思想和行为的选择、判断上显得无所适从,在左右不定和进退两难的境遇下,青年学生们表现出十分明显的易受暗示信息左右的倾向。“泛娱乐化”必然出现诸多过量的异质信息,从表面上看给青年学生以充分的评价与选择的余地,而实际上却垄断了他们的选择视野,迫使他们只能从被给予的若干事物中做出选择[6]。
三、应对“泛娱乐化”的对策析要
1.加快媒介素养教育观念的更新,塑造青年学生科学的知性与德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社会环境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部分“90后”青年学生更注重生活品质,包括他们的学习和兴趣爱好方面都显现出一种“娱乐至上”的心态。因而,需要将媒介素养教育落实到青年学生生活中的实处,在青年学生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地开展相应的媒介素养教育。
新型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完善青年学生媒介教育、提高媒介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提高青年学生媒介使用的自律方面会发挥出不可或缺的作用。媒介素养教育在满足媒介建设的“教育性原则”基础上,还要进行观念更新,遵循系统性、客观性、发展性的原则,最终目标是使青年学生接触到的伦理道德、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同社会发展所需的伦理道德、思想观念、文化知识互为补充,并能够起到长期、潜在的积极作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积极的主动力量。同时,还要建立新型的媒介道德规范,规范媒体的行为。
2.加强网络信息管理技术的建设,营造潔净的网络空间
面对各式各样、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除了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净化网络环境之外,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调控。尽管在当前的条件下对网络问题的诊治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逐步发展,已经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有害信息的广泛传播。例如:英国政府推广的“防火墙”技术。其目的是运用色情过滤卡把某些“媚俗娱乐文化”等不良文化挡在门外[7]。建立一套先进、有效的网络检测技术和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监控与管理的机制,此技术的运用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不良网络信息对青年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对我国而言,首款专用于查堵互联网上邪教、淫秽、色情、暴力、迷信等有关信息的互联网净化器软件——“网络警察110”的问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目前互联网行业“无序”状态,为互联网空间扫清了障碍。
3.建立一批青年学生喜爱的网站,正确引导网络主流文化
互联网带给青年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迅猛发展的网络世界中,青年学生网站建设相对处于弱势。2000年以来一些青少年的网站相继问世(如:少年在线、中国青少年网等)。网站的内容涉及面广,具有广泛、生动、形象、有趣、科学性强的特色,而且许多网站还涉及到家教及家庭热点问题等众多方面的内容,这与学生的现实联系的比较紧密。然而从笔者在网上搜索到的国内九十多家相关网站的情况看,我国国内的部分网站的信息更新速度比较慢,在众多的网站中针对青少年德育的网站还比较少[8]。这对青年学生接收积极、健康的网络讯息是相当不利的。积极健康的主流文化如果不能占据青年学生经常涉猎的领域,就有可能让一些消极的、低俗的娱乐内容腐蚀他们的心灵。因此,需要建立一系列青年学生喜爱的德育网站,使他们能够直观地接受到及时、可信、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同时这也是加强我国的网络管理的重要举措。
此外,高校还要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增强校园文化的正向支持作用。第一,净化校园环境,营造健康、舒适的校园文化,严格控制商业娱乐行为进校园;第二,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提倡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和媚俗之风[9];第三,校园文化活动要注重艺术性、品位性,严把质量审核关,要用健康活泼、朝气向上的高雅艺术陶冶青年学生的情操,丰富校园文化娱乐生活。
参考文献:
[1]高仁,滕育栋.“政治娱乐化”现象看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构建[J].新闻传播,2014(3):294.
[2]臧娜.当代文艺娱乐化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2.
[3]鲍海波,王蓓蓓.媒介文化语境下的网络恶搞及其双向归置[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4):79.
[4]魏传光,洪志雄.论大众传媒的德育功能及实效提升[J].教育与教学研,2014(8):56.
[5]曾一果.新媒体与当代恶搞文化的“社会政治”[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3):8.
[6]魏传光,洪志雄.论大众传媒的德育功能及实效提升[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8):55.
[7]戴玉.舆情的娱乐:严肃讨论的空间在哪里?[J].南风窗,2013(13):18.
作者简介:
康红蕾,(1983—),女,河南巩义人,福建医科大学思政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教研室主任,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