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挑战与实践

2021-11-18许亮田改改唐光璐郎海涛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大类招生教学管理

许亮 田改改 唐光璐 郎海涛

摘 要:近年来,在“厚基础、宽口径”教育理念的深入影响下,高校纷纷加入大类招生改革的队伍。在大类招生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给高校带来一定好处的同时,也给高校教学管理带来了发展机遇。在分析了大类招生给高校教学管理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的同时,提出了新时期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适应新变化、应对新挑战的创新思路、实践方法和思考。以大类招生改革为契机,全面提升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水平,不断完善高校教学管理体系。

關键词:大类招生;大类分专业;教学管理

为适应社会对多元化、专业化特点人才的现实需要,高校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以满足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需求。其中,高校大类招生改革是近二十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大类招生改革不断推进的同时,给包括教学运行秩序在内的一系列高校管理体系带来一定程度的挑战。如何应对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体系与大类招生培养的不适应性带来的挑战?构建大类招生改革背景下新型教学管理体系,对高校探索大类招生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现状

采用大类招生模式进入高校的学生,在校期间需要经历两个培养阶段,即学科大类基础培养阶段和专业特色培养阶段。学生入学后,先进入学科大类基础培养阶段,此阶段通常需要经历1学年~2学年,个别特殊大类可能还需要更长时间。秉承“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原则,在学科大类基础培养阶段,学校为学生搭建宽厚的基础课程平台,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向大类学生开设全校公共基础课程、素质教育课程以及学科基础课程等,让学生在此阶段打好学科基础,为后续专业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各专业情况,提前做好专业选择规划。在学科大类基础培养阶段结束前,由学校统一组织大类分专业工作,学校会根据办学总体布局、专业实际办学条件、现有学生人数等因素制定分流方案,包括分流考核规则和各专业拟接收人数、班级数等,然后综合考虑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志愿填报情况、学生个人成绩等因素进行分流。大类学习阶段结束后,学生将进入专业特色培养阶段,并在专业特色培养阶段完成本科后半段学业。

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教学运行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大类招生是对传统招生方式的改革与创新,相较于传统按专业招生的方式来说带来了很多好处;另一方面,也给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增加了学生学籍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大类招生改革前,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期间,可以确定未来大学的就读专业。对学籍管理工作而言,只需要对新生进行一次学号、学院和班级等字段的编排工作,学籍信息编排完成后,除了发生学籍异动可能会导致学籍信息发生变化外,绝大多数学生的学籍信息在校期间基本保持稳定,学籍管理员基本上只需要特别关注个别因学籍异动导致学籍信息发生变化的学生。

而大类招生改革后,高校逐步推进大类招生,大类招生意味着未来专业的不确定性,而学生未来选择就读专业的压力就转移到高校学籍管理部门。面对大类招生,学籍管理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顺利完成专业选择。高校录取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地域、教育水平以及个人学习能力等千差万别,如何确保专业选择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如何平衡学生的需求与学校教学资源实际情况,让绝大部分学生能进入心仪专业是学籍管理部门面临的巨大挑战。除此之外,在组织学生大类分专业工作中,需要完成宣传动员、志愿填报、考核与录取、结果公示、班级重编排、学籍信息处理等诸多工作。同时,伴随着学校大类招生学生人数的增长,学籍管理数据处理量不断增大,提升了学籍信息可能出错的概率。

2.大类分专业结果的不平衡给日常教学运行带来不便。同一个大类存在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就会导致分流结果不平衡,而分流结果的不平衡势必会给教学运行带来一系列影响。高校各专业教学资源确定的前提下,对于热门专业来说,当有限的教学资源遇到不断增长的学生数量,会导致教学运行的负担逐渐加重,甚至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运行,体现在包括但不限于选课、上课、考试、成绩等日常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例如:由于专业人数较多,部分必修课不得不增开更多的教学班来满足学生的上课需求,而对于包括师资力量在内的各种教学资源一定的前提下,无疑会增加负担;而对于选修课,可能会由于客观教学资源条件限制课程选课人数容量,使得部分学生无法顺利选到心仪课程等。对于冷门专业来说,人数越少会导致教师无课可上,面对人数越来越少的情况,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会降低,长此以往,这种恶性循环势必会影响专业未来的发展。

如何建立大类招生改革背景下高校的教学运行体系

1.完善大类招生学籍管理流程,不断提升学籍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针对大类招生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高校在开展大类分专业工作前,应科学合理制定大类分专业实施方案,确定大类分专业工作具体工作内容,包括领导和工作小组、宣传动员、志愿填报、考核与录取、结果公示等环节,每个环节都应该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前准备应对解决方案。二是提升学籍管理信息化水平,解决大类招生数据量繁杂等问题。例如:可以改进教务系统现有功能或开发专门软件,提升学生在大类分专业期间包括填报志愿、排名录取、学籍处理等方面的效率和准确率。

2.采用多重手段,保障高校教学运行顺利开展。一是加强专业教育。通过专业导论、专业前沿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直观地了解专业,增加专业兴趣。通过实习实践基地参观、科学训练计划、创新创业等形式增加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安排导师、班主任等给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通过了解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与特长,提前做好个人长远职业发展规划,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而不是随波逐流,一门心思只想去“热门专业”,却不知道是否真正适合自己。二是做好统筹规划。高校可提前进行摸底排查,提前了解学生意愿,提早进行分专业规划,对可能出现的结果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前做好预案。根据摸排结果,再结合学校办学总体布局、专业实际办学条件、现有学生人数等因素,设立公平合理的考核指标,确定各专业最大班级数和最大接收人数。各专业设置班级数和专业人数上限时应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不能超负荷接收学生,否则将给未来的教学管理造成不便。

以上是关于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如何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大类招生情况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提升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水平,是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应不断思考的问题。高校学籍管理人员唯有不断提升思想和工作认识水平,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推进教学管理工作方式改革,才能进一步做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更好地应对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教务处)

猜你喜欢

大类招生教学管理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协调各种关系学习先进理念完善管理制度
大数据视角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探讨
云教学管理平台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大类招生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涉农专业大类招生的探索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