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题教学法提升“概论”课教学实效性

2021-11-18刘锋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教学实效性概论

刘锋

摘 要: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引导为主轴,旨在通过回答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将其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学中运用,对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情感体验以及培养大学生理论思考习惯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概论”课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要求教师结合“00后”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启“问”的闸门,引导大学生“敢问”“能问”“会问”。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讲授中问题教学法的运用为例,客观上要求遵循“内容设计与提出问题—课堂研讨与解决问题—归纳总结与教学反思”的实践方略,不断提升“概论”课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概论”课;社会主要矛盾;教学实效性

“概论”课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价值取向

1.强化问题导向,激发大学生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浓厚兴趣。作为一种双向性、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引导为主轴,将“概论”课的课程内容问题化。坚持问题导向要求教师善于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长于解决问题。没有问题引领的课堂,就会产生“满堂灌”的教学和学生被动听课、消极学习的现象。精心设计与提出问题是“概论”课讲授的重要环节,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听课的主动性与学习的积极性。学好“概论”课重点是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通过高质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与回答,形成问与答的互动教学模式。

2.引导自主探究,提升大学生独立思考与甄别研判是非的能力。养成有责任感的独立个性、提升独立思考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回归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概论”课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能够引导大学生在回答活动中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良好素养,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有了独立性、自主性之后,大学生才能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避免被西方媒体的輿论病毒带偏方向;才能科学研判与甄别各种“中国论”思潮的实质,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守立场、捍卫国家形象。

3.促使互动交流,增强大学生情感体验与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实效性。“概论”课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应遵循价值性和实效性原则,促使大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形成正确的情感认知和政治认同,推动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得以形成,改善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概论”课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能够使课堂内容通过回答活动实现共享性体验,有助于大学生学懂弄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定“四个自信”,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4.注重启发技巧,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理论思考习惯和创新能力。问题教学法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开启了“提出问题—自学阅读—启发研讨—总结反馈”的崭新教学模式,实现了问题启发与课堂研讨的耦合。这种教学模式沿着思维训练的主线,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切实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甄别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教学法在“概论”课教学中的实施步骤与要求

1.问题教学法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需要教师率先开启“问”的闸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营造师生互动探讨的和谐氛围,在分析、探索和解决问题中增长学生的知识和才能。第一,教师开启“问”的闸门,引导学生在回答活动中“敢问”“能问”“会问”。“问题设计是问题教学法的核心”[1]。鉴于此,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掌握“问”的技巧,是“概论”课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前提性步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密切联系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和自己的思想实际,增强问题意识。此外,教师要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确保学生“敢问”;打破“满堂灌”模式,确保学生“能问”;在“引问”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高质量“问题”的范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会问”。

第二,学生带着问题研读文献,深入理解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概论”课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的第二个环节就是学生应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课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尤其是要深谙党的最新会议精神,弄通教师设计的问题,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辩证思维,为开展课堂研讨与互动交流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教师引导并启发学生对其自学形成的已有认知进行交流研讨。“概论”课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就是教师要高效、有序地组织学生通过启发提问、小组学习汇报、专题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通过思想碰撞和观点交流,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理解的深度。

第四,教师对学生的研讨情况、发言观点进行点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由于学生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甚至针锋相对的观点。对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看法和观点及时地回应、恰当地点评。特别是在原则性问题上,教师政治要强、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在进行问题总结时注重导向性,确保学生能够获得科学的知识。

2.对于教师来讲,问题的设计与提出要有启发性,问题的互动过程注重生成性,问题的总结注重导向性。对于学生来讲,应增强问题意识,培养理论思考习惯。第一,教师在研读党的文献的基础上要吃透教材,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有助于实施问题教学法的教学体系。“概论”课教师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进行跟踪研究,处理好教材话语的政治性、科学性与教学语言的通俗性、针对性之间的关系,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顺利转化。特别是教师要关注“00后”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体意识差异,实现课堂理论单向“灌输”向问题引导与互动研讨转变,进而在解答学生学习困惑中实现教学目标。

第二,教师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重点,并结合“00后”大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出明确的前沿问题。当前,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应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主要矛盾、风险挑战、战略安排、条件保障等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提前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为进行课堂研讨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教师应引导并启发学生参与研讨,把牢课堂互动交流的政治方向,并对学生的见解给予有说服力的点评。在“概论”课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要求教师遵循差异化原则,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将主动提问、积极思考并研讨作为提升学业成绩的发力点。同时,围绕学生发表的各种观点,教师要坚定立场,阐明自己的态度和认识,巧妙地对学生的不同观点进行点评。

第四,学生应增强问题意识与理论思考能力,并做到课前积极准备、课堂深入研讨与课后认真总结。对于学生来讲,要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课前思考并形成相对成熟的认知,在课堂上进行充分交流研讨,并撰写学习反思与研讨总结。此外,为了实现学习的预期目标,学生要把增强问题意识作为学好“概论”课的切入点,养成研讨式学习的良好习惯,提升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问题教学法提升“概论”课教学实效的个案分析

按照“概论”课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步骤与要求,以“概论”课第八章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讲授为例,遵循“内容设计与提出问题—课堂研讨与解决问题—归纳总结与教学反思”的实践脉络,进而着力提升“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1.内容设计与提出问题层面,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的内容进行问题设计时,要精心设计与提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度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若干问题。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例如: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的讲授,要求教师将教材内容问题化,精心设计出有助于实施教学活动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具体包括:“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什么发生了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出了哪些崭新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否改变了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三个问题。

2.课堂研讨与解决问题层面,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视野走进问题,与学生共同研讨,引导学生全面审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学理依据与实践要求。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这一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国家发展、人民诉求等方面进行审视。一方面,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的视野进行审视。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得到了显著提高,很多方面已进入世界前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来的“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发生了新的阶段性变化。所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势必也要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从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多层次诉求的视野进行审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更高期待和要求,特别是在民主、法治、公平、安全、环境等方面的崭新要求日益增长。总之,人民群众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层次更高、内容更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出现了阶段性的新变化。所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了新的变化。例如: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出了哪些崭新要求?”这一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聚焦“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主要矛盾的主导方面进行思考,具体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方面探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以及满足这些需要党和国家应当出台的政策措施。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否改变了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階段的判断?”这一问题的探讨,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认识到新时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而且要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时代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要牢牢把握住这个基本国情。

3.归纳总结与教学反思层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立场和辩证思维,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相关问题,形成正确的导向。在教学总结与反思阶段,围绕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教师要善于辩证分析和整体性评价学生研讨的各种观点。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变”与“不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新时期、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之间的逻辑关联等问题,教师要辩证把握并评析课堂研讨的各种观点,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在归纳总结中力争引发新的问题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理论思考习惯。此外,对于原则性问题,教师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解读,以鲜明的态度阐明自己的认识,注重教学总结的导向性。

本文系2020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基于线下线上优势融合的思政课问题教学法的理念及其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顾洪亮.比较置疑:思政课问题教学策略的运用[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4(6):73-75.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9.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社会主要矛盾教学实效性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艺术概论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