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冰山理论”,化解师生冲突

2021-11-18戎梅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29期
关键词:纸团冰山冲突

戎梅

当今社会,学生问题日益复杂多变。传统的严厉“说教”已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的人性化教育。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用全新的模式解决学生问题。一直以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多的是凭借经验,并没有具体的操作方式。如何更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萨提亚的“冰山理论”提供了一个工具。它就像一个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的阶梯,教师只要沿着这些阶梯就能走近学生。

一、萨提亚及其“冰山理论”

维吉尼亚·萨提亚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也是家庭治疗的创始人。萨提亚进一步发展了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意识与潜意识理论,将人的内心比作冰山,提出了著名的萨提亚“冰山理论”。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冰山在水面上的一小部分——事件和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不为人所知,恰如冰山(如下图)。

在这一理论中,冰山从上至下有七层,分别是行为(行动、故事内容)、应对方式(姿态)、感受(喜悦、兴奋、恐惧、愤然等)、观点(信念、假设、主观认知等)、期待(个体对自己或他人)、渴望(被爱、被接纳、被认同等)和自我(个体的生命力、精神、灵性、本质等)。冰山越往下,越能反映个体内心最为核心的部分。例如,期待、渴望和自我认知是个体生命互为联结的部分,是人获得改变的动力和源泉。萨提亚认为,通过建构一个人的冰山模型,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发现和理解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提高个人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

二、“冰山理论”视角下的师生冲突

学校中,很多教师都有一份教育好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但面对问题学生却常常感到无法沟通。有时,教师的苦口婆心换来的却是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对抗情绪,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师生间不必要的冲突。

请看下面一个案例:自习课上,学生们正在做作业,学生A与B丢纸团打闹。教师进教室时,刚好看到学生B丢纸团,于是让B到教室外面,不要影响其他人学习。B不出去,理由是A先丢的,自己只是将纸团再丢回去,不应只罚自己。教师见B不听管教,更加生气,严厉的批评导致了师生冲突。

在萨提亚的“冰山理论”看来,人的行为背后都有其深层次原因或正面动机。师生冲突行为的内在必定蕴藏着大量深层原因,只有深入了解双方的内在“冰山”,才有助于化解冲突。请看本案例中师生的内在“冰山”。

1.教师内心的“冰山”

在案例中,教师采用了批评、指责的行为方式来应对学生B的行为和对抗态度,当时表现出的情绪是气愤和愤怒。在情绪的背后还隐藏着更丰富的感受——因自己的尊严受到打击而感到悲伤,因无法掌握此种局面而感到恐惧等,这些感受教师自身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它们源自教师固有的一些观念:学生就应该听从教师教导,要尊重教师。沿着“冰山”继续向下分析,教师的期待是能得到学生尊重和理解;内心渴望被学生认同,被学生认为是一位有能力、有价值的教师。所以,当学生B表现出不服从管教时,教师会觉得学生不尊重、看不起自己,自我价值感降低,内心的渴望、期待未得到满足。

2.学生B内心的“冰山”

面对教师的批评,学生B先是推卸责任,后又用对抗的方式应对教师的批评。情绪上,被教师“不公平”的批评感到委屈和不满。观念上,学生B认为教师应该了解事情真相,是A先丢的纸团,自己只不过是将纸团再丢回去,不关自己的事,应惩罚A。只有这样,才算公平。这种信念让他渴望得到教师的接纳,爱和公平对待,期待自己是有价值的人。

当师生的两座“冰山”同时呈现时,不难发现,越往下探索,两座“冰山”的内容越趋向一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期待自己成为有能力、有价值的人,渴望被认可、被爱。其实,这也是人类共有的生命追求。

三、运用“冰山理论”化解师生冲突

在该案例中,冲突发生时,师生双方既看不到自己内心的期待与渴望,也看不到对方的。因此,师生都无法从对方那里得到认可,感受到自我价值等。这种“未满足的期待”迫使教师继续保持指责姿态对待学生,学生则是用“你怎么说我都不在乎”的超理性姿态来对抗。可以说,未满足的期待是冲突存在的根源,如何处理师生未满足的期待呢?

1.调整情绪

当学生做出一些不良行为时,比如,案例中的相互打闹,教师的负面情绪立刻被点燃,易产生冲动和暴躁。此时,教师的感性多于理性,解决问题很容易就仅停留在行为层面,而忽视了行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这种情况下,教师根本无法掌握问题的主动权,往往被学生表面的对抗行为所牵制,将不良情绪转嫁到学生身上。所以,当冲突发生时,教师要冷静下来,心态放平和,这样才有可能觉察自己和学生的“冰山”。

2.自觉分析“冰山”

当冲突发生时,人们应有一种自觉性,即自觉运用“冰山理论”去分析自己与他人的内在“冰山”。在该案例中,当学生出现不服从管教时,教师如能利用“冰山理论”分析学生的行为,看到的将不仅仅是学生表面的对抗,还会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表达什么?期望、渴望得到什么?同理,教师还可以利用“冰山理论”来分析自己,问问自己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期望得到什么?渴望获得什么?当多些这样的思考时,教师就能发现教育的元素与契机,师生间的冲突大可避免。

3.满足心理期待

教师一旦觉察到自己未满足的期待,情绪就变得平和而稳定,对待学生的态度也会发生改变,从而更有效地处理学生问题。

通过剖析师生的内在“冰山”,可以发现,学生执意不出去,是因为他内心的公平、被接纳等没有得到满足,而非对教师的不尊重;觉察到这种期待后,教师的感受、对待学生的态度等都会发生改变,与学生的沟通变得有效。通过一些简短对话,抓住教育时机,满足学生的公平需求。此时,学生的应对姿态就会发生变化,从原来的超理智型转化为一致型,他会愿意接受教师的建议与要求。这样以来,教师内在有能力、有价值、被认同的期待也得到满足,其应对姿态也从指责变为一致型,沟通模式的改变最后促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教师还应加强学习、认识自己,建立更高的自我价值,达到身心整合,内外一致,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责任编辑  邵健丽

猜你喜欢

纸团冰山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冲突管理
快走,带刺的“纸团”
奇!科学家发现罕见冰山
纸团作怪
热热闹闹排排坐
崩塌的冰山
危险的冰山
危险的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