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一所蓬勃生长的创学园
2021-11-18蒋玉琴
摘要:基于学校特定的发展背景和對“研创课堂”的价值认同,常州市邹区实验小学从建构“研创课堂”的教学结构体系、形成“研创课堂”教学方式、建设“研创课堂”教学资源平台、建立“研创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着力推进创学园愿景下的“研创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进一步优化国家课程体制下学科教学的模式,凸显和优化学科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
关键词:创学园;研创课堂;教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0A-0017-04
【项目简介】
常州市邹区实验小学提出建构“研创课堂”,旨在对国家课程进行整合、重组和创造性实施,使之更符合学生的需要,体现学校的特色。“研创课堂”以学生的自主生疑、合作探究解疑为主,以教师的适时引领为辅,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把“研创”作为撬动课堂转型、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支点。2020年学校成功立项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建设项目“创学园愿景下研创课堂实践建构”,以项目推进为契机,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教学方式、优化评价方式、聚焦学科关键能力、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努力把研究、创造、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共赢的意识渗透、贯穿于教和学的全过程中,力求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时代新人,用师生的创意装点学校生活,延展学习空间,将学校建设成创意无处不在、学习随时发生、思想自由飞扬的创学园。
常州市邹区实验小学是一所有着108年悠久历史的老校,近年来,学校抓住城乡一体化、师资流动和“研创课堂”创建等发展契机,实现了学校的转型发展,被誉为“蓬勃生长的创学园”,走出了一条新时代乡镇学校发展的突围之路。
一、“研创课堂”的提出背景
“研创”是对“研究性学习”的深化和发展。“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的模式和标准起源于美国,1980年美国把“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HIBL)”列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促进了美国科技创新的发展。21世纪初,“做中学”的理念进入中国,倡导让学生通过以动脑动手为主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体验中发现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研创”是以实践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教学活动,强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会学习和增强能力。
2005年以来,在实践性课程理论的指引下,学校立足学生发展需求,不断开发和实施各类课程,丰富学校课程体系。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在学校百年历史中寻觅文化元素,建构了完善的“毓菁”课程体系。“毓菁”课程分为“毓养课程”和“毓秀课程”。“毓养课程”指向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毓秀课程”指向学校拓展性课程,包括三项必修课程和多项选修课程。三项必修课程分别为“创学园”德育项目、“STEM+”视野下“创意灯具”课程及基于“学·练·用”一体化的体育课程,选修课程为门类繁多的校本走班课程。学校努力通过基础性课程及拓展性课程的推进与实施,形成合力,实现“蓬勃生长 美丽绽放”的办学理念。
我们提出“创学园”视域下小学生“研创课堂”的实践建构,旨在通过重组、整合、创生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创造性实施,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需要,体现学校的特点。“研创课堂”的实践建构研究,重在转变学习方式、变革教学方式、优化评价方式、聚焦学科关键能力、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核心要求,把培养学生研究、创造、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共赢的意识渗透贯穿于教和学的全过程中,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时代新人。
二、“研创课堂”的内涵与特征
“研创课堂”主旋律是“学”,外显形式是“研”,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流程形态是“板块式推进”,学生基于已有知识基础和现实情境提出问题,激活学习经验;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在生疑、质疑、解疑中自主研创,拓展思维深度,让学习真正发生。“研创课堂”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以学生的研为落脚点,强调思维的真正发生。学生运用学得的基础知识提出问题,通过生生和师生的讨论、质疑甚至争辩形成研究结论。“研创课堂”重视活动和探究,重视学生的思维发生和体验。在“研创课堂”中,学生的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三、“研创课堂”的实践路径
(一)建构教学结构模型
根据前期研究及对未来教学的研究思考,学校建构了“研创课堂”教学的基本范式,并根据“研创课堂”教学实践的特质进行变式研究,形成指向学科关键能力的教学结构模型(如图1)。
“研创课堂”以“生长为旨、创意为重、研创为主、思维为脉、快乐为态”为实践特质,以“问题激活学生经验—自主研创拓展学生思维—交流展示延伸教学内容”为基本教学结构模型,探索在学习中突出“学、研、思、创”来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研究中,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布置学生自学内容,通常情况下会提供学案辅助。学生自主研习后,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讨论疑点、破解难点,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展示研究成果。教师即时评价并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及时反馈以印证课堂学习效果。基于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对学习内容作适度的调整和拓展,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深度学习、发展思维、经历创造、感受快乐,让课堂更加灵动和高效。
(二)形成特有的教学方式
“研创课堂”聚焦学生发展的关键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让教师探索并形成学研创一体的新型教学方式,优化素养结构,提升教学领导力,不断丰富“创学园”的文化内涵。研究中,我们逐渐探索形成了“研创课堂”的新的教学方式。
一是体验探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3~4个“微专题”内容,充分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积累解决问题的外显操作经验和内隐思维活动经验,从亲身体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内化和思维能力有效提升。
二是质疑答疑。学生在学案上對课本知识、生活现象,甚至是科技应用等方面提出疑问,可以是单一问题,也可以是形成的问题串。在研创中,学生围绕问题积极实践、主动思考、追问补充、生疑再论,实现自主答疑的生长过程,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理解思辨。建立鼓励批判和质疑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思辨中深度理解知识、觉察问题本质,在师生和生生质疑中拓宽思维的广度,在思辨中增加思维的深度,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催生高阶思维,有效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是合作互动。合作学习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小组内学生处于平等的关系,能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创新解决问题、生成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提升思维品质,拓展学科视野,让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断走向深入。在小组合作基础之上的展示能进一步激发深度学习,展示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合作学习讨论的问题、可以是未形成共识的问题,这些问题外显了学生的思维状态,在生生互补和师生互助下,探究价值更高,更有创造性。
(三)建设教学资源平台
课堂是开展“研创课堂”的主渠道。学校一方面组织教师积极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创学资源,深入开展研创教学;另一方面,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研创课堂”教学资源平台。
一是打造创学园活动区。我们把学校新建的教学楼作为“创学园”的活动区。一楼学行苑,意为学问行于世,学行天下。400多平方米的图书阅览区,学生在此博览群书,这是创学的基础。二楼研心园,有乡村少年宫和科学美术专用室,让学生专心、潜心于创学活动。研心园打造的是创学的条件。三楼思远廊,寓意思绪高远、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是行政策划中心,也是“大脑中心”,以年级为单位、按学科组建“研创共同体”,每个研创共同体围绕学科关键能力进行创学的顶层设计,思远廊是创学的关键。四楼创获坊,“创获”一词由常州学者孟宪承提出,意思是指第一次的发现、过去未曾有的成果和心得。我们建成了“研创课堂”网络公开课、10个专题网页,网页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图表等直观信息,更有指向难点突破的“微专题”,为学生提供“时时、处处”的学习可能,这是创学的目标。
二是建设创学园活动平台。创学园活动平台不仅是物化的资源,更是师生智慧的结晶,包括:建设“创学园专题资源库网站”网络互动平台,借助网络开展“时时、处处”的互动学习;围绕“创学园”主题,在每个班级设置专门的体验区,让学生在具身体验中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学校整体策划校园研创系列活动,并与社区中的邹区灯具城、凌家塘市场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合理实施研创校外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建立“研创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研创课堂”教学实践评价体系包括四部分:一是利用新的学业质量标准对我校一至六年级学生进行检测,从而逐步提升全校学生综合素养。二是开发“研创课堂”手册,学生人手一本研创本,记录学习、实践、创生过程,通过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促进学生的发展。三是开发电子研究手册,以学期、研究专题为单位建立,可个人建册,也可小组合作建册。内容包括平时学习情况记录、专题研究成果、学生的反思、学生发展性评价等,客观评价学生、有效激励学生、赏识学生,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四是设计项目实施调查问卷,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前测和后测。
为了更好地对教学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我们以基础研究项目的调研数据作为前期参照,通过教学重点推进中的质性评价与分析,了解教学实施效能,通过学生积极性、关键能力评价表、课堂教学诊断、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家长认可度等方面的数据进行教学效果分析。
三、“研创课堂”的研究成效与思考
学校借助“研创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进一步优化了学科教学模式,改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了教学组织形式,创新了教学手段,改革了学生评价方式,凸显和优化了学科育人功能,提升了学生的关键能力。
后期我们将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我们将依托课题深入开展“研创课堂”研究,以省级重点资助课题“指向学生关键能力的数学工坊教学实践研究”为依托,以数学研究为突破口,总结经验,向各学科推广。
二是成立名师工作室,形成“导师+小院士+项目”的发展模式。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积极推行“导师团队制”。在实施过程中,导师团队要发挥引领力,提升执行力,努力实现导师团队的培养目标。
三是继续开发校本课程,形成项目化管理和推进方式,通过“学校发布—自主认领—提出方案—审批公布—有效实施—评价跟进”的方式,形成有规划、有目标、有实效的校本课程项目化开发路径。教师结合项目要求和自身特长,“认领”项目,成立项目组,与组员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及时、高效地完成项目工作。在开发过程中学校实时开展激励性评价,通过项目管理使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得到提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四是形成一套着眼于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评价方案。对学习的评价要从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变为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责任编辑:颜莹
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建设项目“创学园愿景下研创课堂实践建构”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蒋玉琴,常州市邹区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000)校长,党支部书记,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