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传播主流价值的路径实现

2021-11-17戴前柏李伟

新闻论坛 2021年5期
关键词:元语言

戴前柏 李伟

【内容提要】主流价值传播,可以形成社会规范、塑造社会共识。新闻方式传播主流价值是普遍方法。根据有关符号学理念与方法,认为主流价值传播既离不开前台新闻话语操作,也离不开后台“元语言”控制引导。主流价值传播实现路径是说好新闻故事,建好元新闻话语,用好新媒介。

【关键词】元语言  新闻叙事  主流价值

主流价值传播,可以形成社会规范,塑造社会共识。实现主流价值传播有多种路径,新闻报道是常用的办法。用新闻事实传递主流价值,既通俗又隐蔽,较理论、文艺之方法更有优势,进而成为宣传惯用手法。本文主要运用符号学、叙事学理念及方法来探讨两个问题:新闻传播主流价值的实现机制,以及在当下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传播主流价值的实现路径。

一、前台新闻叙事、后台“元语言”控制:主流价值传播的实现机制

就价值传播而言,新闻表面上传播的是信息,实际上是依靠主流价值观来传播主流价值观。其一,新闻用事实来传播主流价值观;其二,新闻是在更高一层的价值规范即“元语言”支配下用事实传播主流价值观。

1.新闻既指称事实,又表达意义,反复传播就达成主流价值观

按照索绪尔的意思,新闻文本中的意义、价值判断等抽象观点不是现成的,而是通过新闻叙事话语建构出来的。同一幅名贵汽车图片,有人只看到汽车,进一步能出读出财富与地位,在一定的语境下可能代表的是物质至上的意识形态。这都是叙事或修辞的结果。巴尔特用符号学解释更为详细,称此为“意指化”在不同层次的结果。“意指化”过程大致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将新闻事实作为分析单位或叙事对象,包括新闻事实中时间、地点、人物及行动过程等要素,假定它们是可以核实的透明的意义常量,也称为外延事实。其次,对新闻事实进行具体的话语操作,包括选择事实或聚焦事实,选择叙事框架和叙事视角等,如果是图像的话,则涉及到选择不同角度、色彩、景别等。如此,被处理后的新闻事实中就隐含着一定的情感、立场与价值判断;再次,对类似隐含着不稳定的价值判断的新闻事实,进行反复传播,一个稳定的价值判断就此建构完成。巴尔特称这个环节为“象征”,反复传播也是宣传的技巧。经过这三个环节,同一个新闻事实,有人是看“山”是“山”,有人是看出意义,有人则看出抽象的理念或价值规范。新闻传播主流价值的要义,就是尽量让受众读出主流价值。

2.后台“元语言”正确控制导向,新闻传播的价值观才正确

通过新闻话语操作,可以建构出稳定抽象的价值观点,但谁能对“话语操作”进行操作,引导新闻事实按照一定的路径流向一定的价值模式之中?谁又能保证传播的价值观是正确的主流价值观?符号学认为,特定“元语言”或意识形态是背后推手。“元语言”是释言之言,是分层次的,可以是意识形态或价值观或新闻理念。它们是控制文本形成的意义植入规则,它们是控制文本解释的意义重建规则。 将“胖”读成“美”,是发生在定义以胖为美的时代,将“富裕”读成“可耻”,是特定意识形态操弄的结果。巴尔特因此将,作为“元语言”的意识形态对前台“话语操作”的操作,形象地说成是“意识形态的修辞”。有学者干脆称此为“意识形态的实践”。元语言或意识形态,总是寻找并投影于新闻传播主流价值过程中,控制引导新闻表意的结果。因此,当我们在理解新闻传播主流价值时,不仅要看到前台,新闻叙事话语对新闻事实进行眼花缭乱地操作,进而传达主流价值观,更要看到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各种“元语言”,对新闻话语的控制与引导。

总的说来,新闻传播主流价值的实现机制,既有看不见的前台话语操作,也是看不见的后台“元语言”控制引导。因此,主流价值传播实现路径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属于前台的新闻话语层面:说好新闻故事,评好元评论;二是属于后台的控制层面,包括元新闻话语建设,以及更高层次“元语言”建设。另外,连接传/受者的新媒介,也是价值传播“传播”层面上不可或缺的要素。

二、说好新闻故事:熟悉主流价值传播的叙事话语

说好新闻故事,前提是所叙新闻事实是真实的,其次才是叙事。

1.新闻报道必须真实

新闻方式传播主流价值,由于主观态度介入,并使用修辞话语,人们常常误认为新闻报道无需真实。实际情况正好相反。新闻传播的是主流价值,但前提是报道的新闻必须真实,新闻事实中各个要素要经得起核实。新闻叙事过程或“意指化”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要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以新闻真实为第一权威。新闻事实是“皮”,皮之不存,则以之建构的价值观则无处安身。另外,新闻真实是新闻方式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优势所在、特点所在,主流价值观是意识形态以最自然化的新闻事实的形式向受众“征询”。较之,艺术的方式显得虚假,理论的方式显得枯燥,唯新闻的方式真实通俗、隐蔽有效。

2.新闻叙事话语

小说家詹姆斯曾说:讲述一个故事有五百万种方式。每一种话语方式都会在读者身上唤起独特的阅读反应和效果。尽管新闻讲故事方式没有小说文体来得多,但特殊的叙事方法确实可以营造新闻语境,无声地“召唤”受众进入意识形态设置的价值模式之中。新闻叙事话语有叙事视角、叙事修辞、叙事时间、叙事结构等。主流价值传播,常用的手段是叙事视角和叙事修辞。叙事视角的应用,意味着新闻在展示外在客观世界时,并不是客观的、无知的、冷静的,而必然会精心选择一部分、过滤一部分、否定一部分、打压一部分。1997年香港回归,新华社、路透社、美联社对“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事件的报道,三条消息事实相同,但视角不同,報道字里行间透漏的情感迥然有别。因此,视角不同,被感知的方式决定哪个事件被看见,最能表现后台的立场观点,最易引导受众,从而叙述出一个“有意义的世界”,进而强有力地引领价值。如果说叙事视角涉及事实的选择,那么叙事修辞则关乎事实组合,其中背景事实,意味着对核心事实的解释。

3.两种成熟的报道类型

主题报道与典型报道,是传播主流价值观惯用的报道类型。主题报道是由一件以上的事实经过综合、提炼而成,有鲜明主题。主题报道不是对现实机械、全面反映,而是有的放矢,从杂乱无章的现实世界中,有意识地选取最典型、最有意味的事实。使用的是一种“突出一点,不及其余”的戏剧化手法。主题报道还常常巧妙地借用宣传技巧:重复报道,即使用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等形式,以强化主题传播效果。典型报道也遵循主题报道的叙事手法。

三、评好元评论:廓清主流价值传播中的病态立场

新闻评论有两个层次。一般新闻评论是针对新闻事件本身进行解读、评价与预测。更高一层评论,是对媒体报道或评论自身进行评论,即元评论或媒介批评,主要关注报道或评论的媒体动机与目的,报道或评论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如2010年福建南平校园血案发生后,多家媒体对此事件做了渲染报道,或发表评论。中国青年报对这些媒体“吃人血馒头”式的报道进行反思,发表元评论《少报道或不报道血案如何》,认为过度报道类似案件只能产生“示范效应”。传播意识形态的媒体自身,成为了元评论的批评对象。

一般评论,在传播主流价值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关注更高一层次的元评论,评好元评论。大众媒体时代,主流价值观在“中心化”媒介传播下畅通无阻所向披靡,规范社会、框架共识,各种社会杂音无不应声倒下。而当下,人人都是麦克风、都是电视台,人人都可以对社会事件、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意见。一时间,舆论场众声喧哗、噪音四起。对此,除了对事件本身进行正确评论外,主流新型媒体更要利用元评论,揭露制造杂音的自媒体的话语动机、话语立场,揭示持病态立场的自媒体的话语合法性与正当性,为正常的主流价值观传播,排除舆论干扰和噪音障碍。同样是福建南平学案,案件发生后,有位作家在微博平台上将这起案件归因为“不要说杀人者精神有问题,个人精神问题大都传染自国家精神问题”。这种病态立场、社会杂音,很快得到一家晚报元批评的驳斥:《体制非屠刀挥向孩子理由 病态舆论要负责》,直指对方“弱者即反抗,反抗即正义”的错误逻辑。

四、建好元新闻话语:指导主流价值传播的新纲领

新闻叙事和评论的过程与结果,能否正确传播主流价值,与后台元语言有关。元语言是分层次的,离前台最远的是意识形态,最近的是新闻理念。新闻理念,也可称为“元新闻话语”,是人们谈论新闻自身而公开表达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种“元新闻话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也是一种“元新闻话语”。“元新闻话语”最终是要受意识形态控制的,因此“元新闻话语”之间也是一种场域,存在争议或斗争的。国家不同、时代不同,元新闻话语的内容,存在差异甚至针锋相对。元新闻话语建设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新闻业应该为受众提供什么样的新闻内容;其二,新闻业如何为受众提供新闻内容。为了更好地探讨该如何建设“元新闻话语”,我们将西方新闻专业理念和建设性新闻理念相比较,以便得到相关启示。比较的是上述的两方面内容。

1.新闻业应该传播什么事实内容

新闻业应该传播什么事实内容,西方新闻理论已经发展出专有名词“新闻价值”,报道的标准主要依靠事实的重要性、趣味性、争议性、异常性、时效性以及接近性。新闻价值标准有可取的部分,但其中“人咬狗就是好新闻”“坏事情就是好新闻”等新闻理念,是建筑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西方新闻业遵循商业逻辑的必然选择。对于传播主流价值观而言,西方“新闻价值”部分标准应该果断抛弃。

建设性新闻是在“公共性新闻”理论框架之下的新发展,其不认为“正面新闻”“好新闻”应该是在意识形态控制下传播主流价值的工具,而是公众之间相互交流协商形成价值观的工具。否定意识形态控制下主流价值传播是危险的。

2.新闻业如何传播事实内容

新闻业如何传播事实内容,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概括为三点:客观公正、自由独立、服务公众。舒德森认为客观性是新闻媒体面对社会批评和不信任的一种理性选择。媒介社会学甘斯等人认为,客观性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一种保护。文化学者更为直接,认为是为了营造“真实”的一种修辞与叙事。

与新闻专业主义将客观性原则视作圭臬相反,建设性新闻不仅承认新闻的主观性,更是强调“积极”“参与”原则。记者不再置身事外,而是介入到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去,与公众一起协商,共筑美好生活。但建设性新闻在抛弃客观性上,似乎走过了头,忘记新闻业的边界,在“协商”的名义下,拒绝承担新闻媒体是应当承担意识形态“代理人”的角色。

就价值传播而言,新闻专业主义,不承认作为后台的意识形态对新闻叙事的控制。不承认主体价值的介入,不承认新闻宣传、新闻引领价值。这表现出他们的“元新闻话语”建设的虚伪性。建设性新闻是直接否认,作为后台的意识形态对新闻叙事的控制,否认新闻媒体的意识形态“代理人”角色,表现为他们的“元新闻话语”建设的短视性与肤浅性。我们对新闻业的理念是:看重专业而非放任庸常,强调秩序而非消极自由,维护权威而非简单平等。 最终,我国“元新闻话语”建设,就是要建成适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闻学,能胜任指导中国新闻实践,实现社会主流价值传播的新闻纲领。

五、适应新媒介:打通主流价值传播的新通道

主流价值传播,需要前台新闻话语操作,需要后台元新闻话语控制与引导,但最终要导向广大受众。内容的流淌,还得依靠物质的媒介平台支撑。当下,新媒介新特点,已是影响主流价值传播的新变量。适应新媒介新平台新身份,才能打通主流价值传播的新通道。

1.适应媒体新身份

“节点化”是用来描绘媒体在网络时代新身份的标签。网络媒体身份“节点化”是与传统媒体身份“中心化”相比照而言的。随着互联网登堂入室,以数字技术为元技术平台,将不同维度上的媒体重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全球涌动的网络空间,各种媒体都是网络空间的节点。曾经位于“中心”位置的传统主流媒体也不例外。“节点化”媒体,有个传播逻辑,即有位置但不必然有效力。 即使贵为体制内有权力加持的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内,传播力影响力也不必天然大于自媒体。如短视频博主李子柒,以一己之力在油管上吸引粉丝量,甚至是某大型主流媒体各账戶粉丝量总和数倍。李子柒的成功,是网络空间传播逻辑使然。

如何调整、适应媒体身份“节点化”的网络现状,要做的是无非有两点:其一,想方设法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将“节点化”媒体,变成主流价值传播“据点化”堡垒。“媒介融合”的议题对此探讨较多;其二,摒弃对大众传播时代主流媒体“中心”垄断身份的无限眷念,要适应网络“节点”身份转型,改变话语方式。在网络时代,如果继续传统中心垄断的惯性,很容易导致舆情“翻车”。如2017年,河南省一家公司发生火灾,有关部门应对及时。新闻宣传本可以表达:政府官员反应及时应对有力的事实,但官方微信第一时间发布新闻通报,却延续过往的套路。在这篇263个字的通报中,有165字都在介绍“各级领导重视”此事件的内容。而对公众更关心的事故原因和伤亡等情况,却仅有寥寥14字。不适应新身份,引导舆论反倒引火上身。

2.应用媒介新形式

“元媒介”是用来描绘媒介在网络时代的新标签。“元媒介”,就是媒介之媒介。“元媒介”从本质上讲是对传统各自为政的媒介形式,以数字化的方式重新“再媒介化”, 从而统合现存所有的媒介形式与传播方式,并创造出眼花缭乱的媒介交互形式。从媒介再现的方式来看,元媒介重新整合了文本、图像、声音与影像;从媒介交互形式来看,元媒介创新点赞、转发、跟帖、弹幕等交互功能,甚至开发出更为高端的AI/VR/MR/新闻游戏等交互功能;从传播模式来看,元媒介整合了一对一、一对多以及多对多的传播形态,被广泛地运用于主流价值传播之中。

面对“元媒介”技术赋能,主流新型媒体要创新报道形式,创新呈现手段,创新表达方式。如新华网推出的数据新闻作品《“征程”——红军长征全景交互地图》,通过视频加三维模拟技术衔接长征沿途各点,以基于卫星遥感图像的虚拟景观地图,呈现出长征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地形特点及天气特点。作品全程融入互动、问答、直播、VR、无人机、影视剪辑等,让受众感受到长征强烈的历史感和红色精神。这种融媒体多模态呈现手段是单纯文字叙事技巧无法表达出来的。在创新表达方式上,网络社交媒体发展出的新闻文体既不属于消息、通讯或解释性报道等新闻报道范畴,也不属于社论、一般评论或新闻述评等新闻言论范畴,罗以澄将其归纳为“杂揉”类型,以适应新媒介环境下有效传播。

六、结语:万流归宗元语言

雅各布森总结的语言传播六功能模式,有个特点:六功能间两分对位又整体统一相互影响。新闻方式傳播主流价值,境况大致如此。新闻在前台热闹非凡地叙事表演,是离不开媒介支撑、各类元语言控制的。新闻传播输出主流价值,既与受众共享,又要反哺元语言,同时走出系统与文艺传播、知识传播的主流价值相勾连。各要素间和而不同,但隐约间有个巨大的推手,在助力各要素携手完成以新闻的方式传播主流价值。跳出传播系统后发现,万流归宗,最高层次的元语言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其集中体现我国主体的价值尺度和精神追求,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文明发展的根本思想体系。因此,主流价值传播,归根结底要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本文系宁波市传媒研究基地“宁波市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生产服务力优化研究”(项目编号:JD5-FZ130)研究成果】

注释:

①王辰瑶.反观诸己:美国“新闻业危机”的三种话语[J].国际新闻界,2018(08):25-45.

② 胡百精.概念与语境:建设性新闻与公共协商的可能性[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增刊):46-52.

③黄旦、李萱.从业态转向社会形态:媒介融合再理解[J].现代传播,2016(01):13-20.

④赵星植.论元媒介时代符号传播及其特性[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82-88.

作者简介:戴前柏,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播与法学院讲师、博士;李伟,宁波市鄞州区融媒体中心电视新闻中心副主任

编辑:白洁

猜你喜欢

元语言
诗歌修辞中的元语言现象
线条的精神——中西方绘画语言对比研究
元语言类型学分析与翻译研究
元语言意识与人格特质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元语言意识的培养
Thinking Metacognitively about Metacogni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Toward a Dynamic Metacognitive Systems Perspective
元语言比较的回声性研究
Perspectives o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Teaching, and Research: What Are the Foci?
教师话语中的元语言现象与学生元语言意识的培养
关于EFL课堂元语言的界定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