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语言意识与人格特质

2015-11-06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元语言人格特质外语教学

燕 莉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元语言意识与人格特质

燕 莉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元语言意识(metalin guistica wareness)作为指涉语言本身的意识,是外语教学中比“使用”语言的能力更高一级培养目标。而人格特质(persona litytrait)是影响外语学习的深层原因,属于内归因范畴。元语言意识与人格特质因外语学习这一中介而紧密联系,具有间接性、交互性、不均衡性的动态关系,为语言理论和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元语言意识;人格特质;外语学习

一、研究的原因

“Teach English,not teach about English”[1]曾被奉为英语教学的准则,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而非对语言本身的反思。但此观点在生成语法出现后已显示出缺陷,近年来尤其受到我国外语界不少学者的批判。胡壮麟(2002)指出,提高交际能力是“综合工程”,不能放弃对“关于语言本身”反思的能力培养[2];封宗信(2005)指出不能只强调语言的“使用”而不重视语言的“提及”[3];张正东(2007)建议英语教学“回归”[4],提出不能忽视关于语言本身结构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等。这些都强调了关于语言本身的“元语言意识”(metalin guistica wareness)是外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但在元语言意识受到关注的同时,外语界关于其与人格特质的关联的研究却很鲜见。因此,本文从影响外语学习的一个因素——能反映个体差异的人格特质(person alitytrait)出发,探讨元语言意识与人格特质是如何关联的。

二、元语言意识与人格特质以外语学习为中介紧密联系

(一)元语言意识——高级目标

“元语言”(metal anguage)最早由哲学界提出,指关于语言的语言。这一概念局限于哲学领域较长时间后才逐渐进入语言学领域,对众多学科产生影响。随着不断受到心理学、语言学研究的共同关注,“元语言意识”逐渐成为影响语言学界尤其是外语教学界的重要概念。

元语言意识属于语言能力范畴,即“指涉语言本身”的意识,是“描述、解释语言”的能力,也就是一种更高范畴的语言能力。其能力的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其反身自指的能力。具有元语言意识的个体要“思考和反思语言的特征和运作”[5]。另一方面,其复杂性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C azden[6]指出的,元语言意识使语言形式更为清晰,是一种注意到语言形式并为之而关注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成就,并产生特殊的认知需求,这种能力不像说和听这样的语言成就那样容易获得,也不会像其它语言成就那样能够普遍地获得。

元语言意识在外语学习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外语教学的更高一级培养目标。其一,从层次看,元语言意识是更高一级的能力。语言运用技能(听、说、读、写、译等)是语言输入、输出的能力,是基本的;元语言意识是一种“客观分析语言输入、输出的能力”[7],包括语言知识的分析和语言加工的控制,是更高一级的。也就是说,外语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能力分为两部分,一是 “使用”,二是在更高层次外语教学中强调的“提及”。元语言意识即“提及”能力。因此,语言运用能力是技能,是基本目标,元语言意识的培养和发展是外语教学中除“使用”语言的能力外的更高一级培养目标。其二,从能力来看,“具有元语言意识的人,能够有效地认识和思考语言之本质和功能”[3]。元语言意识不仅能影响语言单项技能的发展,而且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元语言意识的形成有助于跨文化交际主体跨越由于社会心理的差异在跨越语言、文化的时候导致的交际误区[8]。其三,从教学现实来看,外语教学越到高级阶段越重视元语言意识的培养,如英语专业学生、非英语专业研究生都应将元语言意识的发展作为明确的目标。

(二)人格特质——深层原因

人格特质是医学、心理学探讨的重点,从最早的体型说、体液说发展到人格特质类型说。当今国内外影响较大的两种分类均是五分类法。一是20世纪80年代Costa和McCra提出的“大五人格”分类法,指出人格的五个维度分别为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二是同时期中国中医科学院薛崇成和杨秋莉等提出的中医“五态人格分类法”,将人格根据内外向、稳定性、反映强度、平衡性、持久性等特征分为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太阴五大类,体现从外向到居中到内向的具体分类及特征。

人格特质是语言学领域中影响外语学习的本质的、深层的因素,属于内归因范畴。人格特质指个体所具有的神经特质,是相对稳定的,是人的行为的本质的、深层的原因。人格特质决定了学习适应行为的方式和特征,并影响适应行为发展的水平[9]。

人格特质与外语学习的各方面相关联,影响学习绩效、动机、策略等。一些学者(如张静等)认为学生的学习绩效与宜人性、尽责性具有显著相关[10]。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向性也影响学习的动机和策略。而跨文化交际中,跨文化敏感度与外倾性、宜人性、开放性相关联。这些研究表明,人格特质对外语学习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以外语学习为中介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元语言意识与外语学习具有相关性,是外语学习的高级目标。而人格特质是外语学习的深层原因。虽然二者在整个教学系统中处于不同的位置,但却通过外语学习这一中介密切关联(如下图)。

元语言意识与人格特质在外语学习范畴内的动态关系模型

三、元语言意识与人格特质的动态关系

人格特质作为外语学习的深刻内因,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绩效,影响学习者元语言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元语言意识与人格特质的动态关系有以下几点的具体特征。

(一)间接性

如上图所示,在外语学习系统中,元语言意识与人格特质之间并非简单、直接作用的因果关系,而是通过外语学习过程起作用,因此其相互联系具有间接的特点。

人格特质是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之一,属于内归因范畴,是诸多因素中本质的、相对稳定的。一些专家已经研究表明,人格是预测个体学习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元语言意识属于能力范畴,是外语学习的目标,是学习效果的体现,是属于因果关系的结果一方。因此,人格特质作为内因与其它内外因共同作用,对外语学习过程(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效率等)产生影响,最终促进语言能力包括元语言意识的发展。

(二)交互性

元语言意识与人格特质之间的作用是双向的,具有交互性。就是说,除了人格特质影响元语言意识的发展外,元语言意识的发展也对人格特质也有影响。

这一点是由外语学习的特殊性和人格的可塑性决定的。一方面,外语学习不同于母语学习,学外语本身就缺乏自然的语言环境,需要教与学有意识地创造语言情境。如:元语言意识在外语学习中的发展欠缺母语中不自觉的自然因素,需要靠学习者内在的“毅力、敢为、焦虑、独立等特质”[11]自觉培养。这一意识发展后会不断强化学习者的这几种特质,对学习者人格产生隐形的、但却是长期的影响。另一方面,人格具有可塑性,人格有一部分先天因素,也有后天的影响,其稳定性是相对的。通过长期影响,人格可以发生缓慢的变化。外语学习中元语言意识的培养是主动发挥和强化人格的毅力、敢为、焦虑、独立等特质的过程。由此可见,元语言意识与人格特质的作用是交互的。

(三)差异性

元语言意识与人格特质联系中的不均衡性体现在不同群体和个体中元语言意识发展的不均衡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人格差异较大的人群之间,元语言意识发展不均衡。如: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向性不同,其元语言意识发展水平不一致。就语音意识来说,太阳型、少阳型人格人群因口语交流主动性较强,其语音意识的发展普遍较太阴、少阴型人格人群有优势。

2.即使在相似的人格特质人群中,元语言意识各方面的发展也具有不均衡性。笔者就60名学生进行人格特质及元语言意识测试,将中医“五态人格测试表”与元语言意识测试通用的词汇测试结合起来,并以长达4个月的观察记录作补充。研究结果显示,同一种人格特质的人群在听、说、读、写四项考核中的元语言意识发展不均衡。如太阳型人格特质人群在口语测试中的元语言意识最突出,而阅读中的元语言意识最弱;太阴型和少阴型人格特质人群则相反,在阅读中的元语言意识最强,而口语元语言意识最弱。

四、建议及启示

(一)元语言意识、人格特质都是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二者的相互关系因其间接性而往往容易被忽视。对此,在外语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注意把握好二者关系及其作用环节。

(二)在外语学习中,元语言意识对人格特质的影响是隐性的,需要充分发挥元语言意识的发展在塑造人格中的潜在作用,这也符合将语言学习与素质教育结合的教学原则。

(三)不同的人格特质人群中元语言意识发展各方面的不均衡性提示我们,在外语学习中,应发挥优势,带动其它方面,从而推进外语学习。

(四)有些元语言意识或人格特质的研究中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如预测学习者的成功机率等,笔者认为是有待商榷的。一是完全依赖统计无法反映发展变化。二是简单的切割分类处理人格特质和元语言意识反而有损研究的科学性。应该将统计与观察、访谈、分析等方法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元语言意识作为外语教学的高级目标,人格特质作为深层原因,二者通过外语学习这一中介产生关联,具有间接性、交互性、不均衡性的动态关系。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注意的是,既要看到共时特征、又要注意历时变化(如从儿童期到成人期元语言意识发展与人格特质的相互影响等),通过两者关系的探讨为语言理论研究和外语教学提供新的视角。

[1]Stern,H.H.Fundamental conceptsof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2]胡壮麟.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J].外语研究. 2002(3).

[3]封宗信.元语言与外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9):24-27.

[4]张正东.英语外语教学的回归.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7(5):17-22.

[5]Jessner,U.Linguistic Awareness in Multilinguals:English as a Third Language.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6]Cazden,C.B.Playand metalinguistica wareness:One dimension of language experience:The Urban Review7, 1974:23-39.

[7]Cummins,J.Bilingualism,languagepr of iciency, and metalin guistic development.In D.Aronson,P.Homel,&M.Palij(Eds.),Childhood Bilinguialism:Aspects of Linguistic,Cognitive and Social development.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7:57-73.

[8]Rolland,J.P.“Cross-cultural validity of the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the 2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of Psychology,2000.

[9]赵靓.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绩效分析支持工具包的设计与开发[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10]张静.从学习者个体差异看人格特质、语言学习策略和英语语言能力的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1]田踊.人格特征与英语学习成绩[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责任编辑:谢建美)

10.3969/j.issn.1009-2293.2015.06.027

H 319

A 【文章编号】1009-2293(2015)06-0092-03

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模态语言语篇研究”(项目编号:14WLX19);湖南农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二语元语言意识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研究”(项目编号:12QN46)的研究成果。

燕莉,湖南农业大学国际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元语言人格特质外语教学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诗歌修辞中的元语言现象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元语言类型学分析与翻译研究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人格特质对抑制表现的预测研究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