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检查在脑出血与脑胶质瘤卒中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11-17赵传东辽宁省鞍山市第二医院辽宁鞍山1140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21期
关键词:胶质瘤血肿出血量

赵传东(辽宁省鞍山市第二医院,辽宁 鞍山 114000)

脑出血属于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率近年来呈升高趋势,且患者年龄呈降低趋势[1]。影像学检查可见脑实质有突发性出血表现,因脑内部血块逐渐大量聚集导致颅内压增高,随疾病进展会造成脑部神经组织损伤[2]。由于患者发病后血压指数急速上升,病情进展迅速,具有较高致残率和致死率,且治疗中(后)患者病情仍可能继续发展,因此后期康复效果并不理想。脑胶质瘤卒中是指病灶组织生长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结构并不成熟的血管,其管壁较薄,因此易发生破裂,进而引发卒中。由于其和脑出血临床症状相近,所以极易发生误诊,延误临床治疗。基于此,文章讨论了CT检查在脑出血与脑胶质瘤卒中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及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来我院就诊的脑胶质瘤卒中患者40例纳入实验组(纳入时间:2019年6月-2020年6月),另将同期入院的单纯脑出血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6∶24,年龄范围19-62岁,年龄均值为(45.56±6.26)岁,患者体质量为18-25kg/m2,体质量均值为(22.36±2.04)kg/m2。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7∶23,年龄范围20-62岁,年龄均值为(45.67±6.04)岁,患者体质量为19-25kg/m2,体质量均值为(22.27±1.96)kg/m2。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试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病情比较稳定;②患者自愿参与到本次研究之中;③患者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合并了心衰与恶性肿瘤;②患者存在精神方面疾病或沟通障碍;③患者配合度与依从性较差;④患者合并其他出血性疾病。

1.3 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飞利浦256层CT,协助患者取仰卧体位,分别应用连续平扫和增强CT扫描模式,层厚1.0-3.0mm,控制电压在120kV,控制电流在100mA;灌注扫描:注射碘海醇40mL,流速5mL/s,采用连续动态扫描40s,将获得图像及时传到工作站,并由两名临床经验丰富影像学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诊断,对于存在异议图像需集中讨论,最终确定诊断结果。

1.4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出血量情况和CT灌注参数,CT灌注参数主要是从表面通透性(PS)、血容量(BV)与出血流量(BF)三个方面进行评定,PS、BV与BF三个参数越低,则表明患者出现脑胶质瘤卒中的可能性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出血量和CT灌注指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出血量对比 实验组患者出血量(12.54±1.51)mL少于对照组的(35.64±6.51)mL,存在统计学意义(t=38.124,P=0.000<0.05)。

2.2 两组患者CT灌注参数对比 两组患者CT灌注参数对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具备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CT灌注参数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CT灌注参数对比(±s)

组别 例数 PS(mL/100g) BV(mL/100g) BF(mL/100g·min)实验组 40 1.02±0.03 0.72±0.21 22.14±5.12对照组 40 14.37±2.23 2.15±0.56 60.04±8.15 t 37.859 15.122 24.905 P 0.000 0.000 0.000

2.3 脑胶质瘤卒中与单纯脑出血CT征象比较

2.3.1 单纯性脑出血 患者有比较明显的阴影,而且整体密度较大,病灶组织大部分呈肾形,外侧呈现膨隆,内侧呈现出凹陷情况,部分病灶组织呈类圆形,整体病灶形态不规律,且密度不一样。通常情况下,患者出血2天后会出现水肿情况,血肿附近可见低密度水肿,3-5天左右会发生占位效应。

2.3.2 脑胶质瘤卒中 患者可见高密度血肿,且周边可发现实体肿瘤。病灶形状不同,可见环状,结节状,还有片状强化,表现为不均性,占位效应明显。

3 讨论

脑胶质瘤临床较为常见,如病灶组织呈结节状,起病比较缓慢,随着病情加重,会发生慢性颅内压升高和神经系统的局灶性病灶,而在生长过程中,也较容易发生突发性加重情况,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颅内血肿等,即脑胶质瘤卒中。如果患者发生出血量较大情况,则其影像学结果、影像学特征同脑出血比较相似。研究表明,无论是单纯脑出血或者脑胶质瘤卒中,如出血量超过颅内代偿容积,一旦治疗不够及时,随疾病进展可导致患者死亡,即使成功救治也会出现预后质量不高[3]。因此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目前脑胶质瘤主要采用CT扫描进行诊断。由于其肿瘤新生血管功能与结构和正常血管间有着较大差别,且细胞间变程度也有明显差异。通过对患者应用CT扫描,不仅可以准确定位出血位置,而且可以评估病灶组织出血量,并对疾病进展和预后做出判断。脑胶质瘤卒中患者可见液平面高密度病灶组织,病灶周围可见大面积脑水肿低密度区域。多发于脑叶,出血灶表现为密度不均匀,形状不规则,出血部位可见瘤体、坏死灶。单纯脑出血患者大多有高血压病史,且在中、老年群体高发,脑叶、小脑、脑干均为常见出血部位[4],CT扫描血肿周围强化不明显。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出血量,还有PS、BV、BF等灌注参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单纯性脑出血阴影明显,且密度较大,大部分病灶组织呈肾形,外侧呈现膨隆,内侧呈现凹陷。病灶也有类圆形,且整体病灶形态不规律,密度不一致;脑胶质瘤卒中可见高密度血肿,表现为不均性,且占位效应明显。所得结论与相关研究具有一致性[5]。

综上所述,通过应用CT技术进行诊断,脑出血和脑胶质瘤卒中患者在出血量、灌注指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也可以通过相关影像学特征来进行区分,这样就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准确的治疗方式。

猜你喜欢

胶质瘤血肿出血量
成人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BFAR 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胶质瘤预后的关系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恐惧应激对胶质瘤影响机制及干预研究进展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以减少术后出血的疗效观察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