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探究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策略

2021-11-16朱娅张苏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朱娅 张苏

摘  要:识字是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核心素养”作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选择,正以破竹之势在语文课堂上落地生根。本文拟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进行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策略探究,使学生学习基本识字方法,并运用这些识字方法主动识字,真正实现“授人以渔”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识字教学提出明确建议:识字是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一年级学生多处于六七岁,他们生理、心理都不成熟,学习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方法耐心教育引导。识字是一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占用时间最长、最需要进行系统学习的版块,也是一年级语文最核心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师需要从整体上梳理统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中不同课文所承载的识字方法,探究有针对性的识字教学策略,这对于教师帮助一年级学生提高识字能力,突破识字重难点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一、字理识字,培养理解能力

所謂字理即汉字的构字理据。汉字作为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每一个字音、字形甚至是一个构字的部件都反映着远古先民生活的印记,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从构字方法上来说,一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字理学习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

教材从一年级上册《日月水火》中的象形字到《日月明》中的会意字,再到一年级下册《动物儿歌》中的形声字,都是进行字理识字的教学典型范例。在字理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识字,理解字的构造。

(一)通过图画法认识象形字

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说道:“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日月是也。”象形字就像一幅画一样,它所代表的事物可以通过画图呈现出来。考虑到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可结合图画让学生去理解象形字与现代汉字之间的联系,还可以通过图画记忆象形字。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日月水火》一课中的“月”字时,可先让学生观看弯弯的月亮图片,通过弯月图画慢慢展示“月”字。在观看图画中,让学生清楚最初的象形字就是根据事物的样子描绘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象形字的“”和现代汉语中的“月”有哪些相似之处,建立两者的联系,记忆“月”字,从而感受象形字的造字特点。学完课文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知道的象形字通过图画的形式画出来,再进行班级交流和展评。学生会感到原来汉字这么有趣,这么漂亮,进而提高学习汉字的兴趣。

(二)通过联想法认识会意字

会意字是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独体汉字或部件依据一定的意义组合而成的新字,会意字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抓住一年学生好奇心重、爱想象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会意字时展开合理联想,建立联系部件或字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学习生字。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日月明》一课中的“明”字时,先让学生分析“明”是由“日”和“月”这两个字组成,进而让学生联想“日”和“月”都是明亮的,再把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就是“明”,取“明亮”的意思。教学“男”字时,让学生看图片(一名男子在田里干活),让学生联想古代在田里干活下力的都是男子,因为男子才有力气,所以“男”是由“田”和“力”组合成。学生在联想中建立部件之间的联系,进而体会会意字的构字规律和特点。

(三)通过分析法认识形声字

形声字包含两部分,即表示意义的部分和表示读音的部分,具有“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且在汉字中数量最多。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说道:“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在教学时要先让学生分析形声字中哪个部分表示声旁,哪个部分表示形旁,真正理解形声字的特点后,对学生自主认识更多的形声字,分析猜测形声字的意思和读音都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动物儿歌》一课中的“蜻”“蜓”“蚂”“蚁”“蜘”“蛛”几个生字时,先让学生观察分析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得出“这几个字都有虫字旁”。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这几个字都有虫字旁呢?”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或是看插图就可以知道这几个字都是指昆虫(虫子),继而感知虫字旁是表示这几个字的意思的部件。教师再把虫字旁去掉,让学生读剩下的字。学生在读时发现剩下的“青、廷、马、义、知、朱”的读音其实跟加上虫字旁的字读音一样或者非常接近。学生就知道了这几个字其实就是表示原生字的读音的部件。学生在分析原生字的声旁和形旁后,就自然而然地理解到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且利用这样的方法去猜学更多的形声字,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

在字理识字中,不管是图画法、联想法还是分析法都是引导学生从字的构造上去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和规律。学生一旦掌握方法和规律,就会运用字理学习更多的汉字,真正做到触类旁通,也培养了学生对汉字的理解能力。

二、生活识字,增强运用能力

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用于识字的资源,如校名、标语、宣传栏、路牌、站牌、食品袋等等。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抓住一年级学生亲近生活的特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把所学字运用到生活中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运用能力。

(一)情境类生活识字

教师在生活识字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识字,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识字兴趣和能力。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的展示台栏目中,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去发作业本,学生在发作业本的时候就会主动认识同学的名字。学生发完作业本后就可以展示自己通过作业本认识了哪些字。教学在发作业本这个真实的情境中推进,学生认字也是情境之中,这样的课堂会更加真实自然。

(二)主题类生活识字

生活是识字的大舞台,包含的具体方面太多。在生活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一个个小主题为载体,让学生进行主题类生活识字,学生会更加感兴趣,学习效果也更好。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的“识字加油站”栏目时,先让学生回忆六单元的人文主题“夏天”,再让学生自读词语,学生才能总结出里面的词语都是与夏天生活有关的。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积累读“夏天”这个主题的词语,认识与夏天生活有关的生字。

教师还可以梳理很多主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生活识字,比如“表示身体部位的汉字”“与颜色有关的汉字”“课程表上学习的汉字”等。生活识字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去主动认识生字,同样也强调把所学字运用到生活中去,以此增强识字运用能力。

三、游戏识字,提升思维能力

教育学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游戏对一年级学生有着天生的吸引力,趣味性强而又灵活多变的形式,大大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可以在识字课堂中设计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并且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猜字谜游戏识字

猜字谜是一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是一种效果很好的识字方法。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告)”“两人坐在土堆上(坐)”等字谜都十分生动形象,好记易猜。在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还特别编排了课文《猜字谜》,在教学时让学生大胆猜想“左边绿,右边红,左右相遇起凉风。绿的喜欢及时雨,红的最怕水来攻”,打一字,谜底是什么。学生就会想到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禾”,右边是“火”,加在一起就是“秋”。所以谜底就是“秋”字。学生在猜字谜的过程中推测猜想谜底,教师在教学中要追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这个过程不仅促使学生思考建立所猜字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还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玩更多的猜字谜游戏,看看谁知道的字谜多,谁猜得出。

(二)归类游戏识字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操场上》中,教师可以设计“分一分”“动一动”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把“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六个词语分成两类:“跳高”“跑步”“踢足球”都需要用手,因此“打”“拔”“拍”是提手旁,应归为一类;“打球”“拔河”“拍皮球”都需要用脚,因此“跳”“跑”“踢”是足字旁,应归为一类。再让学生“动一动”,通过模仿做这些不同的体育运动,进一步感知偏旁归类识字和偏旁表意的特点,从而识记生字“拔”“拍”“跑”“踢”。

课堂之余,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生字进行不同维度的分类,巩固所学生字。

(三)编儿歌游戏识字

生动有趣的儿歌是一年级学生最为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儿歌篇幅短小,朗朗上口,易于记忆。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尝试创编儿歌,帮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解决难记字、复杂字、易错字等。例如教师在教学“已经”的“已”字时,发现很多学生分不清楚“已”字和前面学过的“自己”的“己”字,为区分记忆这两个形近字,教师可设计一个创编儿歌游戏环节。一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所以在课堂上他们就创编出了一首不错的小儿歌“已和己,有点像;仔细看,不一样;自己没出头,已经出了头。”这首儿歌让全班同学都正确识记、区分了“已”“己”二字。

除以上三种游戏识字外,在课堂上还有更多的游戏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识字,例如“我来做,你来猜”“小猴摘桃”“小马过河”等,这需要教师根据具体内容再进行游戏设计。

四、音律识字,培育审美能力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基于核心素养如何在识字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责任。

(一)韵语识字,感受音韵美

韵语识字就是把汉字编在一起,组成最常用的字词,然后根据某个中心意思或者情节,编成句式整齐、通俗易懂,合辙押韵、短小精悍的符合儿童特点的韵文,遵循儿童先整体后部分,先记忆后理解的认知规律的一种识字方法。音韵就好像是一根线,把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成一串,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能感受到汉字文化的音韵美。一年级课文中有好几篇韵语识字课文,比如《对韵歌》《姓氏歌》《古对今》。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读出韵文的韵律和节奏,感受音韵美。在读中促使学生整体记忆韵文,再把要认识的字进行定位联想识记,实现从整体到局部,先记忆再理解的韵语识字教学。

(二)蒙学识字,感受文化美

“统编本”语文教材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新增了部分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应坚持以识字为核心,同时有效地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引导学生在识字中感受文化美。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人之初》时,教师就可以紧紧抓住《人之初》三字一组、整齐押韵的文本特点,让学生反复诵读,培养学生仔细读文章、反复读文章、自己去寻找和发现识字规律的能力,充分实践了“诵读中背记”的蒙学识字方法。在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人性本善、教育要专心一志、从小就要学习,才能成为有用之人的中华文化,初步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汉字的文化美不仅体现在音律上,汉字的起源、意境、形体都可以展现汉字文化之美。我们教师要通过不同的识字教学策略去引導学生感受汉字不同方面的文化之美,培养学生从小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五、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效地实施识字教学,提高学生识字能力,就要做到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汉字的构字规律,方法有针对性。

前路漫漫,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继续思考、总结反思。

(责任编辑:汪旦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唐艳樱. 论小学低段字理识字教学方法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4] 迟捷.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现状及“部编版”识字教学策略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