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三主体”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2021-11-16田思安山东省昌乐县丹河小学校长

未来教育家 2021年8期
关键词:治校办学生态

田思安/山东省昌乐县丹河小学校长

田思安

近几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推进,教育以其特有的行业性质呈现出在兴国、强国中的价值与地位,在民族振兴、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魅力。教育已成为国之重器、最大民生,教育公平的呼声日益高涨,优质均衡发展的国策应运而生。而地理区位的差异、民居民风的不同、政治经济生态圈及居住群体的差别,以及对有关政策理解与落地程度的不同等,让城乡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差距。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以区域内教育的优质均衡助推公平教育,乡村教育振兴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创新,催生乡村教育振兴之力

乡村教育振兴是一篇大文章,涉及政策制定、规划布局、资金保障、人力资源、生态建设、内涵发展等方面,呈现出政府主导的必然与必须。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先后制定并推进规划布局调整、城镇化建设、破解大班额、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等系列教育决策改革,让乡镇学校的校舍焕然一新,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教师年龄结构不断优化。乡村教育振兴,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期。

面对这一机遇期,如何有效实施与推进?笔者认为,首先需要进一步提升对乡村教育振兴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地位,坚定教育优先发展特别是乡村教育发展之位,倡导树立社会尊师重教之风,强化家庭履职尽责之态,培植乡村教育振兴合力。在这个过程中,一是要强化政绩考核,将乡村教育振兴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履职尽责、政绩考评的重要指标,追求以行政之力改变教育生态,促进教育变革,解放教育束缚;二是要凝聚群团组织、社会力量的教育之力,聚焦社会生态及家长素质,让家庭教育有机融入乡村教育振兴;三是要发挥政府部门协同作用,以编办、人社、财政、发改、公安等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与大力支持,深化政策导向、重构机制体制、强化安全保障,以盘活队伍、整合资源形成乡村教育振兴区域联动机制。同时,教育系统自身要遵循规律科学管理,遵守规则规范办学,尊重校长活力办学,以合力共生变革原有布局、生态、条件及机制等,以推动与实现乡村教育量的调整、质的发展、形的改变。山东省潍坊市作为教育改革示范区,曾通过政府主导大力推行校长职级、县管校聘,发放乡镇教师岗位补贴、增设基层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岗位,启动乡村教育“强镇筑基”行动,开展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等,有效盘活了乡村学校的生态与活力,让乡村教育振兴走上健康保障之路。

读书节“图书漂流”活动

读书节

读书节“图书漂流”活动

远足活动

坚持教育主责,培植“以人为本”教育生态,筑牢乡村教育振兴之根

当前,我们处于以人为本的时代。“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把人作为根本,作为一切的出发点与追求点。坚守与遵循以人为本,追求对以人为本的责任、使命、情怀与担当,主动摒弃政绩观、功利观及知识本位论,追寻基于生命的个体体验与成长生态,让“学校人”真正成为教育的“根”与“本”,这是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的根本所在。

理念决定认知,思想决定行动。要改变乡村学校现状,推动乡村教育振兴,首先要建立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正确的认知观与教育观,以思想的变革催生与唤醒乡村教育振兴的内生动力。常言道:环境造就人。在区域优质教育生态培植中,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起着决定性作用。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全面成长的需要。作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率先坚持以人为本,树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治校育人的使命化、生态化、专业化与体系化,培植以人为本的教育生态。

同时,抓住学校管理者关键少数,以管理带队伍,让每一位教师建立学生作为人的全面成长的根本认知,在传授知识、培育能力、锻造素养的过程中,充盈和润泽人的精神世界。让每一个人实现独具禀赋且独一无二的成长,以实现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神圣使命与职责。

近几年来,昌乐县教育主管部门致力于涵养以人为本的教育生态,立足学校办学,成立了教育督学队伍,定期入校进行办学指导或开展驻校督导,让学校管理者专心专注、用心用情办教育。立足教师队伍,以假期全员培训聚焦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不断引领教师徜徉于教学研究,激活教师专注教育的“一池春水”。立足学生成长,大力倡导“陪伴教育”,以课后延时服务的多元课程规划,让学生获得全面而个性化的成长;聚焦特殊教育群体,以导师制、精准帮扶,让每一名“困难学生”获得健康阳光成长……置身其中的昌乐丹河小学,重新定位人的行为、状态与素养,聚焦人的“体魄、情感、精神”生命体三元素,建立了系统的育人结构与育人体系,让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扎实落地,“自主自信 自能自强”的学风、“经全纬特 修德立行”的教风、“享受责任 能本发展”的校风蔚然形成。

坚持学校主体,遵从文化治校办学之道,凝聚乡村教育振兴之魂

文化治校是现代学校治理的重要标志与特征。文化,以其独有的价值在学校高品质办学中彰显出不可替代且至关重要的“魂”的魅力。有研究者指出,学校本身就是文化,文化走多远,学校就能走多远。基于学校文化场域,以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孕育办学活力,催生行稳致远与高位运行的办学愿景,成为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与愿望。但文化治校的主体在学校,核心在文化的科学建构与全面推进。笔者认为,一所学校在走向文化治校的进程中,应坚持以“学校人”为核心元素,从人的思想认知、价值趋向、行为表现等维度进行一体化引领,以实现“学校人”思想与行动的一致性。同时,学校文化的建设也必须要遵循文化建设的规律与体系,以理念层、视觉层与行为层的立体化建设,实现“学校人”对文化的植入、融入与内化,从而形成文化自觉,达到文化治校。

目前,乡村学校的管理者普遍存在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有的囿于办学规模人员偏少而“无法”追求文化治校,有的受地域生态及师资队伍的专业力与专注度制约而“无力”进行文化治校,还有的坚持以教学质量为政绩表现而“无心”实施文化治校,更有甚者在思想认知中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是“洋味、务虚”,而“羞”于开展文化治校……即便个别校长有文化治校的认识与觉悟,但受个人境界与水平的局限,往往缺乏对文化的深刻解读与系统建构。笔者认为,文化治校是学校内涵发展提升的重要路径,也是学校打造特色、培育特质人的有效方式。面对乡村学校的现实与现状,以文化治校实现乡村教育振兴是重要的路径。笔者在主持昌乐丹河小学工作期间,坚持创生文化,提出“能本”概念,即“一切以人的本能自觉为出发点,在价值实现、潜能释放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状态和素养”,并以此为核心元素,围绕课程、课堂、活动及党的建设进行一体化推进,走出了“探索能本概念,追寻能本思想,建构能本体系,培育能本特质人,推动学校能本发展”的文化治校之道,实现了学校获得年度十项荣誉称号的可喜成就。

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的目标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国家正大力倡导教育公平,积极追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乡村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勇立潮头、奋勇向前,以政府为主导、教育为主力、学校为主体,通过多元联动、协同发展,让乡村教育在振兴之路上迈向幸福与美丽。

猜你喜欢

治校办学生态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浅论“教授治校”及其相关问题
培育法治文化是依法治校的基础
对依法治校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