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发展的语文作业设计
2021-11-16杨志华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教师
杨志华/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教师
作者与学生们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实,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备受关注。学校、家长、学生对作业的要求不仅是减少作业布置的“量”,更关注提升作业布置的“质”。优化、提升作业品质,科学设计、布置适合中学生的作业,在作业设计中充分体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成为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环节。
在作业设计的高质量要求中,我们面临诸多问题,比如:怎样以尽可能少的作业量促进尽可能多的认知投入?怎样让学生在作业中体会知识的关联和应用?怎样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有积极的作业情感体验?怎样设计评价标准来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
要解决这些问题,完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就要首先明确核心素养的概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定义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作业设计面临的问题与核心素养的解读相联系,我们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需要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和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设计作业,从而让学生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构建思维进阶的作业群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韦伯提出“知识深度(Depth of Knowledge简称DOK)”的概念,DOK将学生的认识水平分成四个等级,分别为:回忆与再现、技能与概念、问题解决与应用、思维迁移与创造。DOK理论和方法主要指向教学活动和任务的设计,是推动学生深度学习和积极参与的学习工具,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教学设计工具。
根据韦伯的知识深度理论和我们的教学观察,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是逐渐提升的进阶过程,作业设计如果也能给学生这样一个有梯度的台阶,让学生在作业中体会知识的关联,尝试知识的应用,就会让学生有更多的认知投入,收获积极的作业情感体验。
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文本包括《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几篇文章都是展现普通人的动人品质,单元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学习文章怎样通过细节表现普通人的优秀品质。
我们设计了一个真实的语用情境,布置了这样的单元作业:
“新龙声”(本校初一年级公众号)准备推出“凡人史记”栏目,请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完成每期栏目的设计并按要求投稿,我们会择优在公众号分期推出。
“凡人史记”栏目共分五期,对应单元的每篇文章推出一期公众号文章,每期设置三个栏目,也就是三个作业群:凡人档案、凡人伟力和平凡世界。
“凡人档案”引导学生梳理内容、初识人物,考查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包括联想想象、信息对比、人物关系,问题设计侧重于个人体验情境。
“凡人伟力”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鉴赏细节,在课堂分析人物的基础上考查学生的迁移运用,包括身份置换和细节补白等,问题设计侧重于学科认知情境。
“平凡世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感悟,在课堂分析主题的基础上考查学生的迁移运用,包括仿写、联系类文找异同、联系生活谈感悟等,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情境。
三个作业群彼此连接,层层递进,完成思维进阶(见图1)。课时作业的设计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进行说明:
作业群一“凡人档案”的任务是:
预习课文,请你为阿长制作一份保姆简历。建议包括:照片、姓名、籍贯、家庭情况……
此任务布置在课前作为预习,以人物简历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取主要人物的信息、梳理人物经历。学生的作业除了做简单的梳理之外,还有的学生画上了“福橘”(这是文章中一个重要道具),有的概括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有的研究了她的家庭构成,有的强调了人物的外貌特征……一张小卡片,既考查了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又为课堂分析人物做好了准备(见图2)。
《阿长与〈山海经〉》作业群二“凡人伟力”的任务是:
阿长听到“我”对《山海经》的渴望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费尽周折买到《山海经》的呢?请发挥想象,并运用至少三种细节描写,为课文补上这一段空白。
此项任务是在第一课老师引领学生赏析人物后的课后作业,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凡人的伟大之处,用补白文本内容的方式引导学生展示自己阅读、赏析人物的收获。
“老板,有没有卖啥‘三哼经’的?”她在店内四处环顾,很急切的样子。“什么?我们这里有《三字经》《诗经》,你说的那‘三哼经’,可从未听说过咧!”……长妈妈一直在街上寻找到天色已晚,才有一个开价八十文的,长妈妈没有犹豫,马上付了钱,飞跑回家。“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回来了!”这位学生的创作虚构了长妈妈的语言和对话。一个小文段,学生需要调动对人物的分析,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联想、想象能力。
《阿长与〈山海经〉》作业群三“平凡世界”的任务是:
《城南旧事》中的宋妈、臧克家《老哥哥》中的“老哥哥”以及“长妈妈”,都是普通劳苦大众,说说你对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此项任务是在第二课时联系时代背景分析文章主题后布置的课后作业。完成此项任务,学生不仅需要结合课上所学相关的时代背景对人物的言行做出分析、解释,还要联系小说《城南旧事》中和臧克家诗歌中有同样命运的人物,分析比较后形成自己的观点。这项作业旨在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宽度,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看法。
于是,学生在类文阅读比较之后有了这样的表达:
朋友们,当你们看到他们的故事的时候,你们有没有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你们是否愿意为了自己的追求而奋斗一生?是否能做到即使生活对你不公,也同样对他人以诚相待?是否能做到尽自己所能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人可以平凡,但绝不能平庸。我们可以没有“特长”或“绝活”,但是我们要追求心灵的“善”和“美”,我们普通人一样也可以活出生命的精彩,抵达更高的人生境界!
以上是本单元教读课作业群的设计,三项作业逐一引导学生完成从整体感知到文本细读到主题理解的阅读思维进阶。然后继续学习的自读课,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此种思维方法进行知识的内化和迁移运用,同样完成三个作业群的作业。最后单元写作任务让学生以身边平凡人物为写作对象,以课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作为写作范例让学生进行实操训练,完成从阅读到写作的思维进阶。这就是一个单元的以作业群为主线的课后作业体系,彼此相关、层层递进,一步步引导学生向思想的更深处漫溯(见图3)。
图3
这样的作业群我们完成了初一年级共十六个单元的单元作业和课时作业的设计。这样的作业设计不是每一课时任务的单打独斗,而是把单元作业做整体规划,课时作业统筹思考,相互关联,我们想要为学生搭建的是一个学习进程,它是与课堂学习相互呼应、彼此照应、互为依托的一个完整的学习路径,从课堂到作业共同促进学生思维进阶。
设计个性化作业序列
根据布卢姆的认知层级体系,认知层级有高低之分,记忆、理解、应用是低层次的思考,分析、评价、创造是高层次的思考。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语文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
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认知层级、兴趣爱好等因素,设计多种类型和认知层级的作业,为学生提供选择,以此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仍以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比如自读课《台阶》作业群一,“凡人档案”从形式上为学生提供选择:
选择1:为《台阶》中父亲画像(用文字把你设计的肖像细节标注出来);
选择2:想象父亲的模样,写一段肖像描写,并注意写出细节(不少于100字)。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择用画笔描绘或者是用文字表述,完成对文章主人公形象的信息提取。这样的两种选择在认知层级上区别不大,但是给学生提供了形式上的选择,让作业更彰显学生的个性特征(见图4)。
图4
《台阶》作业群二“凡人伟力”从作业量上为学生提供选择:
选择1:从文中摘抄三处细节描写,赏析父亲的形象特点。
选择2:从《台阶》中的“父亲”,《骆驼祥子》中的“祥子”等描写农民的文中概括出中国农民的特点并谈谈你的发现或感受。不少于200字。
两个选择都指向对人物的分析和理解,选择1从作业量上较少,难度不大,更多的是对课堂重点内容的回顾,在认知层级上属于记忆和理解层面;选择2需要联系《骆驼祥子》分析概括人物,在认知层级上属于分析和评价层面,需要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表达观点,作业量比选择1大,更具挑战性。
《台阶》作业群三“凡人世界”从认知层级上为学生提供选择性:
选择1:摘选文中对父亲刻画传神的词语或句子,写一首小诗,题目自拟,不少于10句。
选择2:以中国农民为话题写一首小诗,题目自拟,不少于10句。
两个选择的作业量要求都是10句,形式都要求是诗歌创作,但是选择1要求从文中摘选词语或句子组合成诗,考查理解和应用能力;选择2要求以农民为话题进行诗歌创作,考查了理解分析评价和创造的综合能力。
以上只是一个例子,在不同单元的不同课文的布置中,作业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比如,讲郑振铎的《猫》,我们布置了五种可选择的作业:
1.猫小像:要求摘录并赏析文中对猫的描写。
2.猫明信片:要求摘录猫的主要信息。
3.论“智子疑邻”:要求学生联系古代寓言故事谈谈对猫的遭遇的看法。
4.猫生存指南:要求根据课文内容给猫出一个生存手册。
5.《猫》故事连环画:要求根据文章内容改编成连环画。
在布置作业中,我们会给出不同的选择,把选择权交给学生,不做硬性规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做出选择,让学生在作业的选择中找到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对学科的热爱。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设计了层级,但是学生的选择并不是按照老师预设的层次,而是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选择有挑战层次的任务,让我们更加坚信,作业分层的目的不是固化学生的认知水平,而是激发学生的认知挑战性。
制定表现性评价标准
作业既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在进行语文作业设计的过程中,科学的评价非常必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因此,设计表现性评价就成为作业设计的重要环节,帮助我们判断学习的发生与发展,检验学习成效。在《变革学校:项目学习、表现性评价和共同核心标准》一书中,给了表现性评价一个准确的定义,“通过观察‘所做的’来评价‘能做的’”。这“所做的”,也就是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而“能做的”,就是评价学生在完成表现性任务时,呈现出的发展与成就。表现性评价的作用不是简单地诊断学习结果,而是以学习目标为依据,以学习改进为目的,促进学习向着预设的方向前行。
我们根据不同阶段、不同任务类型设计相应的评价量规、量表,关注阶段性成果的形成,关注任务达成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关联,以促进下一阶段的学习推进,形成有效反馈,促进学生思维进阶,从而引发深度学习。
仍以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
“凡人档案”的作业,从梳理内容、初步了解人物的学习目标出发,我们设计了梳理人物经历的评价量规(见表1)。
表1
“凡人伟力”的作业,从熟读精思,赏析细节、把握人物特征的学习目标出发,我们设计了人物鉴赏的评价量规(见表2)。
表2
“凡人世界”的作业,从理解情感、体悟文章意蕴的学习目标出发,我们设计了人物分析的评价量规(见表3)。
表3
在单元作业完成后,针对作业的完成情况,我们还设计了学生自评单和互评单,建立学习小组自评与互评机制,将同伴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将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在这样多元化的评价下,也慢慢学会自己去反思找出错误,正确评价自己或他人,激发了学生发挥主体性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交流碰撞中思维得到提升。学生的进取心被不断激发,为提升核心素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见表4)。
表4
为了在作业设计中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我们还尝试设计各种思维工具,包括思维导图、细节分析的工具、人物描写分析的工具、人物精神分析的工具、景物描写分析工具,等等。这些工具的作用,一方面支持学生完成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强化了思维的方法。另外,我们还通过年级公众号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学生原创的科幻小说和宣传海报,阅读《人类群星闪耀时》创作的邮票,学习《陋室铭》创作的“刘禹锡朋友圈”,学习蒲松龄的《狼》后拍摄的《小镇志异》短剧,学习景物单元后设计的植物纪念币……让作业作品化,让学习成果固化,让学生体会到优质作业的成就感。
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思维进阶作业群的构建让作业趋于结构化;设计适应不同能力的分层、分类作业让作业彰显个性化;评价量规和思维工具的设计让作业具有科学性。作业设计是一项系统的、庞大的工程,我们也尝试着将作业设计成为一个学习系统,让学生在其中逐渐提升思维品质。正如杜威所说:“教育不是为了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的本身。”我们希望通过作业,让学生打开一扇门:发现自己,认识世界,体察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