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饮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2021-11-16许利嘉马培岳利峰刘海波何春年肖培根

中国现代中药 2021年9期
关键词:药茶药食植物

许利嘉,马培,岳利峰,刘海波,何春年,肖培根*

1.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药用植物研究所 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2.北京中医药大学 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在我国自汉代以来,除山茶科植物来源的传统茶叶外,各地区、各民族还大量使用了其他植物以沸水冲泡或煎煮而成的茶饮。这部分茶饮是在民间发展并传承下来,由“咀饮”(逐步筛选出易得、日常、安全、效果佳、适口的热饮,形成了具有保健作用的茶饮[1]。绝大部分传统茶饮都有文化传承,饮用历史可考,因而饮用安全性能得到保证,可以预防或治疗一些疾病[2-3],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传统经验,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饮在千百年中华民族的健康实践中屡经验证,行之有效[4],也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

健康中国倡导“重视疾病预防和慢病健康管理”,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关口前移,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有效应对当前突出的健康问题。功能性疾病、慢性疾病越来越多地困扰着人们的正常生活,茶饮作为健康关口前移和慢病防治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全国各地在代茶饮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方案上百花齐放[5],居家便可以使用。在湖北、北京等多个省(市)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治方案中,中药茶饮都作为预防病毒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也通过官方和民间渠道,将防疫药茶作为防疫物资,赠送给匈牙利、捷克、美国、尼泊尔、泰国等国,受到广泛欢迎[6]。

经过长久发展,广义茶饮形成了多个概念,“代茶饮”“药茶”“别样茶”等。从目前人们对茶饮的概念理解及茶饮研究范围和应用来看,还存在很多混淆概念的现象。同时,对茶饮系统深入的整理分析工作尚未开展,这非常不利于茶饮植物栽培生产质量标准的制定、合理配方配伍产品的开发推广。本文旨在进一步明确茶饮的内涵及定义,为进一步开展传承和创新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1 茶饮的定义及内涵

在对传统茶饮进行调查整理的过程中,初步定义茶饮为“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利用其周围的生物(主要是植物),日常以热饮的形式用来预防疾患、调节情志,以保持身心健康的一类物品。此类物品通常富含多酚(polyphenols)类成分,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对人体所面临的不良条件,由于长期饮用,往往能产生抗应激(anti-stress)和保健方面的效果。属于药食同源和具有保健作用的一类物品”。在提及茶饮的定义时,有必要探讨当前广为流传的几个茶饮相关定义。

“药茶”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选用合适的中药组成方剂,或将中药与茶叶结合,采用不同工艺加工制成粗末茶、块状茶、袋泡茶等,再用热水冲泡或煎汁后当茶一样,日常饮用,以此来防治疾患,达到保健调理和治疗的作用[7]。秦汉南北朝时以茶疗疾的方法基本形成,到唐宋时应用范围扩大。唐代的《本草拾遗》即提出“茶为万病之药”的论点,在《新修本草》中也明确了茶的疗效。宋代的《太平圣惠方》首次提及“药茶”并收录8 首药茶方。此时,茶疗从单方发展为单、复方并用,服用方法从单一煮饮法发展为外敷、和醋、丸剂、调服等多种方法。明清时,药茶形成体系并盛行。明代《普济方》“药茶”篇记载大量茶方,清《医宗金鉴》收载62 首药茶方剂。很多流行药茶至今习用,如午时茶、枸杞茶、八仙茶、川芎茶调饮等。茶疗应用范围涉及内、外、儿、妇、五官、骨伤、皮肤等科室及养生保健等[8]。

肖培根院士团队于2011 年提出了“别样茶”(non-Camelliatea)这一概念,即“不属于山茶科山茶属来源的植物,在某些地区和某个民族范围内已有作茶饮用的悠久历史(500 年以上)且沿用至今,目前仍有商品流通”[3]。从实际应用出发,充实了“代茶饮”的定义,即“茶叶与别样茶间的搭配,或几种别样茶之间的搭配,特别是一些毒性不大、口感尚可的中药,单味或2~5 种配伍。用来预防慢性疾病或抗衰老,日益为大家接受并推崇”。代茶饮的发展历程很长,但记载较少,且散布于各类古代文献中,多数缺乏系统的“方-证-症”相对应,没有大量集中地汇集在一起。肖培根院士团队经过数十年收集整理,对“茶饮”进行正确的定位和界定:以“茶”为代表的茶饮,是一类药食同源的物质,主要用来防治慢病和抗衰老。食品、茶饮与药品三者之间的区别和界定见表1。

在当代,随着健康意识的加强及茶饮的营养成分和保健作用不断被临床验证,人们对茶饮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口感、颜值,更关注其功效。综合表1的分析,对茶饮的内涵进一步界定为用热水冲泡或稍煮,含有1 味或少数原料(通常在5 种以下),这些原料大多属于药食同源物质,制成的茶饮具有较好或良好的口感(适口性),作用较平和,可以长期或较长期地服用;有的成为了嗜好品,用于调节情志、预防疾病、改善机体的亚健康状态,或用于抗衰老的饮品。

表1 食品、茶饮、药品的区别

2 茶文化的内涵及多样性

中国饮茶历史悠久,在对茶叶的认知和功能开发上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唐代陆羽的《茶经》标志着我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茶艺文化,茶叶的种植得到普及,茶叶贸易遍及国内外,山茶科的茶文化得到了飞跃发展,形成了“一枝独秀”的局面[3]。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因民族、地域、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被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烙印,有着多样化的丰富内涵[9]。广义的茶文化是指茶叶为文化载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的产物,是一种对茶事认知集合形态的人类现象[10]。总体来看,茶文化包括4个层次:茶饮植物的类别、化学成分和疗效研究及品茶所需的茶具、水、茶室等统称为物态文化;“茶政”等制度文化;茶礼、茶俗、茶艺等行为文化;茶道、茶德等心态文化。而茶文化从民族性、地域性上也具有多样性。

自古以来,作茶用的植物就呈现多样性,如同维持生命的食物和用来治疗疾病的药品一样,用来预防疾病的茶也不可能仅是一种物品。

2.1 来源的多样性

各种类的茶饮在各民族、各地区内应用,品种多样。其中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茶饮的一名多物现象。各地名曰“苦丁茶”者,即有9 科10 属17 种以上的植物;名曰“甜茶”者,也有10 科14 属19 种以上植物。各少数民族也有其独特的茶饮,充分说明了茶饮植物的多样性[3]。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国及各民族中也有体现。除可可和咖啡外,著名的有亚洲印度的圣罗勒,东南亚的肾茶,欧洲习用的母菊,非洲北部的玫瑰茄,西部的小花风车子,南非的南非红茶、蜜树茶,南美洲的巴拉圭茶、巴西瓜拉那泡林藤。这些茶饮各有特色,组成了世界茶饮文化的多样性。

据统计,茶饮植物分布于100多个科的300多属中。40 多个科有3 种及以上植物,30 多个属有3 种及以上植物。此外,茶饮植物的入茶部位也有多样性,除山茶科的茶,花草茶是取自各种植物的花,如金盏花、菊花、洋甘菊、金银花等;草药茶(药草茶)是取自各民族习用的药草,如睡茄、布枯叶、龙牙草等;还有取自根、根茎、树皮等的习用药物,如黄芪、人参、葛根等,其常组成“药茶”“代茶饮”“处方茶”(表2)。在使用上看,花草茶、草药茶大都为单一植物冲泡饮用。而在处方茶中某些药食同源物质药性明显,性质更接近于药物,也即是针对特定疾病和症状者,大都需要多种配伍,或加入花草茶、草药茶、茶叶等调和药性及适口性,经由煎煮后频繁代茶饮用。

表2 茶饮植物来源

2.2 物质基础的多样性

茶饮所含有的化学物质具有多样性,对400 多种具有“茶”称谓的传统茶饮进行调查整理,目前约记载了6000 余个化合物。大多数茶饮植物多酚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均特别丰富[11](图1),其中,黄酮类和非黄酮化合物大致各占50%。黄酮醇类成分在茶饮中分布较广泛;二氢黄酮类中的双氢杨梅素是藤茶的主要成分;二氢查耳酮类化合物在花红茶、多穗柯甜茶中存在;没食子酸衍生物广泛存在于苦津茶、老鹰茶、石崖茶和大叶苦丁茶等别样茶中;另一类在别样茶中广泛存在的多酚类物质是鞣质,可水解鞣质和浓缩型鞣质在别样茶中均普遍含有,如没食子酸、鞣花酸、儿茶素等。这种植物中的次生代谢产物正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这类化合物是茶饮植物抵御不良条件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可作为外源性抗氧化应激剂的来源在人体内发挥作用[12-13]。这类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的共性,而对各种慢性疾病的靶点和通道又有各自的特性,从而体现出对某一类慢性疾病的防治作用。

图1 别样茶中所含多酚化合物

2.3 应用的多样性

以茶为主、辅原料,加入适量别样茶配制成茶方来防治疾病,自古有之。《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氏“一日遇七十二毒,得涂乃解”[8]。汉末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茶治浓血甚效”。魏时吴普用茶治疗厌食、胃痛等。秦汉南北朝时以茶疗疾的方法基本形成,到唐宋时应用范围和方法扩大。唐代《千金要方》《新修本草》《茶经》等记载茶饮可治厥头疼、瘘疮、惊厥等。宋代《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方》等都有茶疗专篇。明清时,茶疗盛行,大量有效的茶疗方被推广,很多习用至今,如午时茶、枸杞茶、八仙茶、川芎调散茶等。茶疗应用方法有饮服、调服、和服、顿服、噙服、含漱、滴入、调敷、擦、搽、涂、熏等。茶饮植物的传统疗效主要是健身,防治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下简称“三高”),保肝明目,益智提神等(表3),茶饮的优势则体现在对慢性疾病的预防上。

20 世纪90 年代开始,茶叶与代茶饮合用,借茶之香气,调和药物,因饮服方便、养生保健效果较好,而应用广泛。如糖尿病、胃部及四肢怕冷,或上部有火、下肢冰冷人群可饮用肉桂红茶,由肉桂粉、红茶与牛奶同煮饮用。三高人群可采用陈皮和熟普洱冲泡的方法祛除寒痰。夏季祛湿解暑可使用三叶茶,荷叶、桑叶、竹叶与绿茶同泡即可。

3 药食同源“别样茶”

中药代茶饮属于“别样茶”的范畴,由单味中药或小复方组成,药物寒热偏性不强,老少皆宜,广泛用于健康预防、疾病治疗、康复的全过程,尤其在“治未病”、慢病防治及抗衰老等方面功不可没,健康投资获益颇丰,给社会节约了巨额的医药成本,与“健康中国”大战略下关口前移、慢病管理、抗衰老等高度统一,也与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生克制化”的辩证观相吻合。

3.1 药食同源的中药材丰富多样

部分口感不错的药食同源的植物常出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包括根茎、果实、枝叶等,如大枣、大麦、生薏米、藜麦、黑豆、红豆、苦荞、百合、山药、茯苓、生黄芪、党参、生山楂、葛根、生地、熟地黄、黄精、麦冬、枸杞子、山萸肉、乌梅、五味子、桔梗、生甘草、石斛、苦瓜、白萝卜、黑芝麻、桑椹、菊花、荷叶、西红花、陈皮等。

3.2 选择适合自身的茶饮

选择茶饮最关键的是其功效和配伍,其次是口感和超低毒或无毒。疾病谱发生明显变化,三高、消化不良、排便异常、睡眠障碍、情绪障碍、记忆力减退等困扰着现代人的生活,必须根据体质差异、辨病、辨证及居住环境、生活习惯、年龄差异等分类别、分层次选择适合自身的茶饮,既要注重同一性,又要关注个体性。孩子和老人宜相应减少药茶用量;孩子更多关注消化和骨骼发育,调理时间相对较短;慢性病和老年病要适度延长饮茶时间甚至终身服用,以健康获益最大为目标导向。例如:成人降脂茶:生山楂6 g(如引发食欲亢进,可灵活删除)、荷叶4 g、生薏米20 g;消暑茶:荷叶3 g、菊花3 g、桑叶3 g;补肾茶:生地5 g、山萸肉3 g、山药8 g;轻度贫血:大枣4枚、龙眼肉5 g、陈皮3 g等。

3.3 中药茶饮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中广泛应用

中医茶饮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是简单的杀病毒,而是改变病毒在人体生存的内外环境,固本培元、降低毒性、恢复稳态,即“祛邪扶正,邪去正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中官方发布信息见表4。

表4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中官方渠道发布的中药茶饮信息

4 茶饮的发展方向

针对于茶饮的发展方向,未来的发展可能有以下4 个方面:1)“适口”化,茶饮为日常饮品,为养生生活的一部分。饮用使躯体感到舒适、愉快,因此要求具备良好的口感,如菊花、枸杞子配伍口感很好,可以起到清肝明目、滋补肝肾的疗效。2)“保健”化,茶饮能够防治慢性疾患、调整个体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的转化,在抗衰老等方面也具有良好作用。这种作用往往是缓慢的、长期的,但科学证明是有效的。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如减肥常用生山楂、荷叶配伍不仅口感好,还可以起到祛除湿浊的效果。3)“求属”化,由于个人的不同情况和不同疾病的防治要求,所选择的茶饮种类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因人而异。本团队提出,第一步可以根据祖国医学概念及方法分类,即活血化瘀、清热导热、扶正固本等,如活血化瘀选用生山楂、藏红花,清热导热选用金银花、金莲花,扶正固本选用人参、麦冬、五味子。4)“跨界”化,由于上述的要求,“适口”和具有保健作用的茶饮,往往通过茶-茶、茶-药及茶-果的配伍较易达到这些要求和目的,如头部昏沉可用龙井茶配伍茉莉花茶,也可用龙井茶配伍菊花,补肾茶饮常用山萸肉配伍桑椹果。

5 结语

古今中外,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群,均有茶饮的传统。历经千年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茶叶、咖啡和可可为代表的三大饮料。茶饮作为一种最便利有效的植物来源活性物质的摄入方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茶饮的普及既满足了人类对植物当中有益物质长期摄入的需求,又加深了人类对药食同源植物资源的利用深度,对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茶饮是药食同源物质的一类典型代表,属于药品与食品的交叉领域,因此,兼有两者的特点。茶饮中的小分子化学成分是其生物活性的物质基础,这些化合物被人体吸收后,作用于体内特定靶点和通路,调节人体代谢平衡,实现改善人体亚健康状态、降低某些疾病的发病概率、缓解和治疗某些慢性疾病的效果。在这一点上,茶饮与药物具有较大的共性。茶饮可以供适用人群长期日常饮用,无安全性危险,这一点与食品相同。由此认为,以茶饮为代表的药食同源物质,其本质是一类中低活性的外源性天然活性小分子群,这类化合物可以通过长期的服用,产生确切的治疗疾病、改善体质的效果。目前来看,茶饮的科学意义尚未得到充分重视,药学和营养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都不适用于这一新的交叉领域。因此,对茶饮的深入研究亟须建立新的研究方法学体系,对茶饮科学性展开深入挖掘研究,未来任重而道远。

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新时代中,茶饮这一历史悠久的食药保健方式有了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保健”“养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词,茶饮作为健康关口前移和慢病防治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百姓的重视和青睐。茶饮的内涵和外延随着健康需求不断扩展,茶饮产品的大规模市场开发前景广阔。近20 年来,国内外茶饮产品市场规模大幅度增长。国内已经形成了以“康师傅”和“统一”为代表的一批茶饮产业龙头企业。以凉茶为代表的一类新型茶饮产品受到广泛欢迎。高端化、健康化、年轻化逐渐成为我国茶饮行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

同时,发展茶饮对于我国中医药产业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扶贫成果也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均有地方特色的茶饮品种。从地方分布和特色的传统应用中追寻线索,在继承中创新,在传承中创造,打造各地药茶品牌。山西省自2020 年开始打造当地的药茶产业,是破解深度贫困和农业转型发展的一种有益探索,并已初见成效[24]。这可以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拓宽中药材市场出口,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健康茶饮产品的研发既要有科学性又要遵从商业规律。如何在进一步开展传承和创新工作的同时,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科学性是立足之本,商业性是生存之道。健康茶饮市场欣欣向荣,相关管理也需加强,避免商家逐利、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发生。建议国家食品管理部门应对“保健茶”商品类别加以界定,设定成分和功效检定标准,以加强市场监管,保障茶饮产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药茶药食植物
山西恩予:打造药食同源新业态
河南药茶
王双亮:做强药茶巧致富
秋犯燥邪 药食同疗
药食两用说食姜
药茶的应用与选择
药食两用 清心润肺话百合
中医推荐5种清咽药茶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