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解决路径

2021-11-15祝敏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37期
关键词:教学观念学习态度解决策略

祝敏

【摘要】“學困生”是指情商和智商都正常的学生,在面对某个学科或领域学习的时候却遇到障碍,致使学习无法顺利进行的情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并不罕见。在研究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的基础上,尝试提出解决策略,力求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困生;教学观念;学习态度;解决策略

数学是初中阶段的基础课程,在夯实学生理科基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某些学生存在数学学习方面的障碍,这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和能力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这些“学困生”,帮助他们及时“脱困”,让全体学生都从数学学习中受益。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一)学科本身的因素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和逻辑性极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困难,逐渐转变成了“学困生”。

(二)学生自身的因素

一般来说,初中数学“学困生”都存在如下问题:

1.方法不当

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规律,缺乏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导致对数学知识无法透彻理解和灵活应用,更做不到触类旁通。

2.兴趣不足

一方面,一些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信心;另一方面,一些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数学课堂上缺乏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精神。

(三)学校教育的因素

在数学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1.应试教育

很多初中数学教师迫于高考的压力,在教学中沿用应试教育的理念,导致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氛围沉闷,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整齐划一

一些教师忽视青少年发展的规律和具体情况,一味地在教学内容、进度、组织上追求整齐划一,缺乏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和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导致无法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困生”越学越“困”。

二、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解决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应该积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关心“学困生”、尊重“学困生”、鼓励“学困生”,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将“学困生”作为推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的动力,而不是拖全班后腿的“累赘”。

(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校里,总有一些学习成绩相当不错、优秀到几乎每一名学生都认识的学生;也有一些学生,在教师面前也没有犯多大的错误、学习成绩一般;还有另一类学生,违反纪律、学习成绩较差.作为一位教师,首先要学会与各种性格的学生交往,学会包容,不歧视、不轻视每一名学生.

教师要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在课堂上要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做人.通常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一直在努力地学习功课,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心不在焉.针对这一现象,可把学生按照成绩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由学习好的学生带动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一起进步.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课前已经预习完这部分内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在上课之前不会做任何的预习功课.因为勾股定理需要用到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结合以这三条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来展开学习.所以,先布置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白纸上画方格,让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先把教材的课前导入部分以及简单的课前练习熟悉一下.在学生画完方格之后,指导学生共同讨论三角形的各边之间的关系,由于学生们都已经对教材进行了预习,基本上都能对答案了如指掌,关键的问题是答案是怎样形成的.小组成员之间继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这部分知识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平方让我们很容易就想到正方形的面积,由此可以得出: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和等于两条直角边平方和.

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三)改革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本着“启发性”的原则,利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首先,设置疑问。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疑,引发学生思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三角形”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在生活中看到的三角形都有哪些?这些三角形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小组讨论。通过合理分组,组织小组讨论,能够让“学困生”融入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体会数学学习的成就感和趣味性。例如,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一元二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区别与联系,总结“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特点及运算规则。这一过程中,学生经过交流、沟通、讨论,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构建了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全体学生的探究精神,“学困生”不再“学困”。

2.分层次教学,尊重个性差异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特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方便教师更好地关注和辅导“学困生”,并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评价方式,满足“学困生”具体的学习需求,促使他们尽快迎头赶上、成功“脱困”。例如,在讲“方程式”的时候,教师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了不同任务:要求高层次的学生利用“方程式”解应用题和变型题;要求低层次的学生掌握“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基础题型。在此基础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结成互助小组,互相讲解学习过程和解题思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整体提升。

综上所述,本文在分析了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的基础上,从“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学法指导”和“改革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了“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在实际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继续探讨和深入研究,大家群策群力,共同促进我国数学教学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川.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钱佩玲,邵光华.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聂劲松,等.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调研报告[J]当代教育论坛,2005(10):12-15.

猜你喜欢

教学观念学习态度解决策略
高职院校专接本学生学习态度及教育对策探析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
关于我国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