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第二学段习作教学与劳动体验的有效融合

2021-11-15谢玉枝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习作教学

谢玉枝

摘 要: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是学生的起点,如何提高习作教学质量,一直都是教师探讨的重点话题。文章尝试把劳动体验与习作教学融合起来,通过具体的课例操作:调查为引,激发欲望;动手操作,有话可说;堂上交流,有话要说;笔尖若试,有话要写。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笔,乐在其中;体验、积累、交流、运用,进行综合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有效地提高了习作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习作教学;劳动体验;《中华传统节日》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明确: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心。当下让语文教师感到最难的是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对于半数的学生来说,由第一学段的写一段话,到第二学段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是一个难度的飞跃。学生执笔久思,两节课下来,依旧没动笔。“最难,难不过作文”,这也是不少学生的焦虑。

第二学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自制能力,减少依赖性。他们喜欢动手,喜欢模仿,爱尝试,以证明自己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当前的劳动教育,笔者把习作与劳动体验相融合,让学生习作由难转为易,以达到“乐”写的教学目的。

二、课例的操作

下面以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的课后拓展习作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把劳动体验与写作相结合。

(一)调查为引,激发欲望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开篇《古诗三首》,向学生介绍了元日、清明、重阳三大传统节日的习俗。课后布置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的习俗。小组制定活动计划,明确各自的调查内容。之后,学生开展了第一次综合性活动。

堂上学生交流各个传统节日的习俗结束后,笔者选择距离最近的节日——端午节作为切入点,特别详尽地介绍了该节日的习俗,尤其是包粽子:粽子的来由、形状、味道等。说到味道,学生们都垂涎三尺,紧接着布置任务:亲手包粽子。学生兴奋不已。

(二)动手包粽,有话可说

以周末亲子活动的形式布置亲手包粽子的作业。学生兴致高,家长们早早就准备好所需材料。笔者要求学生把包粽子的过程拍下来,把相片打印下来,贴在提供的模板上,简单记录制作过程。提供模板,目的是让学生理清包粽子的步骤,提醒他们注意观察,以便下一步能够有条理地汇报。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亲子活动,家长们自发地把住在同一小区的学生召集在一起,开展了小组活动。这不但为习作积累了材料,还有效地促进了亲子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

(三)堂上交流,有话要说

会做,会说,才会写。“说”是做的延续,写的前提。动手包粽子,准备了说的材料,该怎么说才条理清楚,具体可感,堂上交流的环节要步步相扣,层层深入。

1. 展成果,由个体到全员

周末布置动手操作作业,按要求完成展示板的剪贴。周一安排学生把自己的成果贴在相应的展示栏上,实现个体体验向全员呈现转换。展期为一天,这一天里,学生在展示栏前围绕包粽子的话题自发交流。这个环节有利于堂上交流互动,也不宜太长,否则学生提不起“说”的兴趣。

2. 说步骤,由简单到具体

由于学生们已经全部动手操作过,初步呈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简单讲述了包粽子的过程。讲述前,笔者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然后”“最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目的是使学生的汇报条理清晰。其次,要求倾听者认真聆听别人回答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补充或发问。这是为了完整地呈现包粽子的步骤。

步骤清晰后,结合观察所得,把内容说具体。例如,第一步是准备材料,其中有糯米和鸡蛋,要求学生补充对糯米和蛋黄的细节描写,如此类推。具体描述过程是为了教会学生观察与运用。笔者随机板书学生补充时运用的优美词句,作为堂上动笔写作的参考。

3. 说过程,由具体到深刻

习作需要表达真情实感,情感来自于所思所感。包粽子的步骤是大致相同的,情感却是独特的。说过程就是在步骤里加进自己的情感,这样才能充分表达个人的独特体验。

第二次的交流主题是“包粽子,我感觉最什么的是什么”,要求讲清楚原因。交流顺序是先全班进行,再到小组交流。第二学段的学生交流需要一个指引,否则小组交流会扣不准主题,浪费时间,没成效。全班交流,具体操作是先请一个同学来回答,比如:某同学觉得包粽子时最难的是放馅料,打开话匣子后进而发问。

生:“学着奶奶把粽叶叠成漏斗形,第一次放馅料,粽叶包不住。”

师:“是什么原因呢?”

生:“我仔细看了一下,发现漏斗太浅了。”

师:“想到了什么?”

生:“把漏斗做深一点试试。”

师:“成功吗?”

生:“我把漏斗做深了,放完馅料一包,还是漏了。”

师:“当时怎么想的?”

生:“不是吧,又失败了?”

这一问一答,学生边做边想就把过程讲述清楚了,这就是独特的内心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后,学生把全部内容连在一起口述,那就是一篇真实、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有了教师引导为例,接着分小组讨论,聆听、发问,叙述、补白,最后连接成文。叙述过程要求具体,帮助学生从全部材料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主题,所感所想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交流,突出表述的重点。

4. 说收获,由深刻到提升

学习提倡一课一得,学习所得来自学后反思。上一交流环节,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体验深了,感悟也就随之而来。这个“悟”就是劳动所获得的,下面看看几个学生的心中所感。

生1:包粽子,看似容易,做起来却并不简单。

生2:失败是成功之母,多做几次最终还是会包好的,千万不能放弃。

生3:自己動手包的粽子味道最好,自己的劳动成果最香。

生4:不会就学,只要用心,肯定能学会的。

这些简单的话语放在文末,就成了全文的中心句了。

(四)笔尖若试,有话要写

经过四个环节的交流,一篇完整文章雏形已成,最后只需要把它写下来。要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兴趣,教师的引语非常重要。笔者对学生说:“包粽子真有意思。听了大家的交流,我感受到了你们的快乐与满足。你们愿意把你们体验与收获分享给更多人吗?现在就把你们刚才所交流的内容,用笔写下来。在写作的时候,如果用上老师推荐那些写作方法,文章就会更具吸引力。”

这个环节重点的是方法点拨,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表达,懂得谋篇布局,学生下笔就轻松了。

三、课后的反思

(一)以“动”贯穿,保持快乐状态

第二学段的学生好奇心强,爱动手尝试。此拓展习作的设计,從动手操作开始,学生就兴趣盎然,体验了包粽子的过程,不管成功与否,吃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心中都是欢喜。因为有体验,所以想分享,分享交流是传递快乐,更是为写作做好准备。互相补充后能点燃学生的思维。接着把教师指导的写作要点运用到写作中去,学生就能轻松下笔了。在准备、交流、下笔的过程中,充满了快乐。

(二)以说促写,降低习作难度

平时的习作教学,从单元的习作要求开始,先审题再选材,接着是小结单元课文习得的写作技巧,最后运用技巧动笔写作。这种方式更适合第三年段的学生,因为他们有积累,并初步具备逻辑思维能力。但第二学段的学生审题能力较弱,尽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却不懂得如何写成一篇习作。这种就习作而习作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无从下手,更使他们刚接触写作的时候就感到焦虑与困难。此拓展习作,打破了从题目入手的常规,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动手操作入手,准备材料后,重点在于课堂交流。在交流的环节,教师应一直引导,从简单的句子,到具体描写,再到补充内心活动,最后由感悟提升到中心思想,一篇真情实感的文章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与劳动体验相融合,动手、动口、动脑、动笔,学生乐在其中。体验、积累、交流、运用,进行综合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有效地提高了习作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美]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皮连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莫雷.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习作教学
习作评价表撬动小学习作教学的翻转
新课程理念下习作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探讨
善用微练笔 叩启习作之门
童心写童言,童真映童趣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谈新媒体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让作文充满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