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20 年中医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用药规律分析
2021-11-15田望望王至婉
田望望,王至婉
肺源性心脏病是指除外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的心脏病,由长期慢性肺部疾病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肺动脉压增高,从而引起右心扩张、肥厚等损害,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1]。肺源性心脏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头痛、失眠、食欲下降、心悸、腹胀、恶心等[2],西医治疗包括抗感染、扩张血管、强心利尿及氧疗等,近期疗效确切,远期效果较差。中医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方法多样、疗效显著,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中医药处方灵活多变,需要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等算法总结、归纳中医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用药规律及处方特点,为治疗肺源性心脏病诊治提供参考和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检索时限为2000—2020 年,以“肺源性心脏病、CPHD、喘证、水饮、中医、中药、中医药”为主题词或关键词。文献均导入EndNote X9 软件进行文献管理。
1.2 纳入标准 (1)文献明确提及确诊为肺源性心脏病,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基层诊疗指南(2018)》[1],并无其他兼证;(2)使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观察、随机对照研究及个人经验医案等;(3)明确阐明治疗所使用的中药方剂组成;(4)文献明确肯定其疗效,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
1.3 排除标准 (1)疾病诊断不明确的研究;(2)以中药离子导入、穴位敷贴或针灸治疗等非中药口服治疗的研究;(3)未说明用药的组成或方药不完整;(4)名称相同的方药仅保留1 篇;(5)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等非临床研究和经验医案;(6)用药后无明显疗效的文献。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采用EndNote X9 软件剔除重复文献,由2名研究员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分别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提取方剂药物,建立肺源性心脏病方药数据库。2 名研究员相互交叉核对,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5 数据规范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3]和“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学》[4]中记载的中药名称对数据进行统一规范化命名,如乌贼骨统一为海螵蛸,山萸肉统一为山茱萸,薏米统一为薏苡仁。参照《中药学》[4]整理归纳药物的性味、归经及功效分类。
1.6 数据分析
1.6.1 药物频次分析 利用Excel 2016 中的数据透视功能对录入数据库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方剂中的中药使用次数、功效、性味归经进行“频次统计”。
1.6.2 关联规则分析 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 中的Apriori 算法构建肺源性心脏病核心药物的关联规则模型,将支持度设为10%,置信度设为80%,获得结果导出至Excel。其中支持度表示药对集中同时出现的概率,置信度表示前项出现时后项出现的概率。
1.6.3 系统聚类分析 采用IBM SPSS 25.0 中的二分类变量资料Ochiai 算法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生成聚类树状图,根据“距离”将中药进行归类,形成药对和药组,距离越短说明药物间联系越紧密。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 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66 篇,共包括197 首方剂药物,202 味中药,累计药物使用频次2 944 次。文献筛选及研究流程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及研究流程图Figure 1 Flow chart of literature screening and research process
2.2 药物频次分析结果
2.2.1 高频药物频次分析 202 味中药中每种药物最多使用113 次,最少使用1 次。在197 首方剂中,将使用频次≥27次的药物作为高频药物,共31 味,累计出现1 896 次。药物使用频次前10 位的中药分别是茯苓、甘草、黄芪、丹参、葶苈子、半夏、白术、杏仁、五味子、附子。使用频次≥27 次的中药共计31 味,见表1。
表1 197 首方剂中部分高频次药物分布Table 1 Most frequently used drugs for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in included studies
2.2.2 药物功效分析 将使用频次≥27 次的药物,按使用药物的功效分为11 类,使用频率最大的是补虚药(25.79%),其次是止咳平喘药(15.35%),然后是活血化瘀药(13.71%)、化痰药(9.28%)、利水渗湿药(8.23%)(表2)。
表2 肺源性心脏病常用药物种类(n=1 896)Table 2 Categories of commonly used drugs for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2.2.3 四气五味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和《中药学》[4]的分类标准,对高频药物(使用频次≥27 次)的31 味药物的四气五味进行统计分析,累计出现1 896 次药性,2 665次药味,药性以温〔728次(38.40%)〕、平〔431次(22.73%)〕为主,药味以苦〔839 次(31.48%)〕、甘〔803 次(30.13%)〕、辛〔749 次(28.11%)〕为主,见表3~4、图2。
图2 高频药物四气五味频次分布雷达图Figure 2 Radar chart of the properties and tastes of most frequently used drugs for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in included studies
表3 高频药物药性频率分布表(n=1 896)Table 3 Properties of most frequently used drugs for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in included studies
药物归经情况统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3]和《中药学》[4]的分类标准,对出现频次≥27 次的31 味药物归经进行统计分析,如果某一味药物有多个归经,则全部统计在内。31 味中药中,累计出现4 990 次归经,药物归经以肺经〔1 371 次(27.47%)〕、脾经〔924 次(18.52%)〕、心经〔806 次(16.15%)〕为主,详见图3、表5。
图3 高频药物归经雷达图Figure 3 Radar chart of meridian tropisms of most frequently used drugs for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in included studies
表4 高频药物药味频率分布表(n=2 665)Table 4 Tastes of most frequently used drugs for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in included studies
表5 高频药物归经频率分布表(n=4 990)Table 5 Meridian tropisms of most frequently used drugs for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in included studies
2.3 关联规则分析 针对中医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用药规律的二联、三联、四联规则分析,设置关联规则参数支持度为10%,置信度为80%,共得到药对关联规则19 条,三联227条,四联160 条。置信度较高的药对组合为黄芩→鱼腥草、黄芪→党参、茯苓→陈皮、甘草→干姜、五味子→麦冬,部分见表6;置信度>85%的3 味药物组合25 组,置信度较高的有黄芪→党参+桃仁、茯苓→党参+白术、黄芪→麦冬+丹参、杏仁→桔梗+麻黄、茯苓→紫苏子+白术,部分见表7;置信度>85%的4 味中药组合21 组,其中置信度较高的为茯苓→陈皮+半夏+葶苈子、甘草→麻黄+杏仁+半夏、甘草→麻黄+杏仁+葶苈子、杏仁→麻黄+葶苈子+甘草、茯苓→陈皮+半夏+黄芪,部分见表8。
表6 高频药物部分药对关联规则分布表Table 6 Part of most frequently used dual combination therapies for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in included studies
表7 高频药物部分3 味药物对关联规则分布Table 7 Part of most frequently used triple combination therapies for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in included studies
表8 高频药物部分4 味药物对关联规则分布Table 8 Part of most frequently used quadruple combination therapies for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in included studies
2.4 系统聚类分析 系统聚类分析中医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常用药物,根据聚类分析树状图(图5),经过分析得出高频药物组合的7 个核心组方,见表9。
表9 高频药物组合Table 9 Seven core prescriptions for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in included studies
图 4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网络图Figure 4 Network graph of most frequently used drug combinations for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in included studies
图5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树状图Figure 5 Cluster analysis of most frequently used drugs for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in included studies using dendrogram
3 讨论
3.1 中医古籍有关肺源性心脏病的论述多称为“喘证”“心悸”“肺胀”“水肿”等[5]。《素问》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诸病源候论》曰:“肺虚为微寒所伤,则咳嗽;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肺胀则气逆。而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痞不能宣畅,故咳逆短气也”[6]。《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所载的“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也与本病相似,其证候为咳嗽、气喘、咳痰、胸部胀满,可兼发绀、水肿等症[7]。中医认为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病机为长期咳、喘等症状反复发作导致肺虚、痰瘀,加之久病、年老体弱,六淫之邪气侵犯,进而影响心肾功能,其病位在肺,继而影响心脾肾,主要病因为痰瘀[8]。历代医家辨证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肺相通,肺气辅助心脏运行血液,肺气久虚,肺失治节,累及于心,导致血运行不畅成瘀血。饮、痰、瘀等实邪均导致改变发作的病理因素[9]。中医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则治标,温肺化饮、化痰浊、活血化瘀等;缓则治本,肺心同治,兼温肾、健脾等。气虚欲脱治以回阳久逆、益气复脉。
3.2 通过本研究数据分析显示,茯苓、甘草、黄芪、丹参、葶苈子、半夏、白术、杏仁、五味子、附子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中药类别主要以补虚、止咳平喘及活血化瘀药物为主,如补虚药黄芪、白术、甘草、党参、人参,补血药当归,这与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病机与治法相联系。《本草衍义》描述“茯苓,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用药心法》描述“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现代医学证实茯苓含有三萜类、多糖类、甾醇类、挥发油类、蛋白质、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其中三萜类和多糖类化合物为茯苓的主要活性成分[10]。随着现代药理学发展,发现茯苓有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同时也有抗肿瘤、抗炎、调节免疫、抗氧化、抗衰老、改善血糖及血脂作用[11],故茯苓使用频次最高。甘草味甘、性平,主入心、肺、脾胃经,有补气、缓解药性、调和诸药,与配伍增强疗效。《药类法象》描述黄芪为“补肺气,实皮毛”。有研究者对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进行分析发现,黄芪注射液在改善动脉血氧分压、血液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有疗效[12]。解表药如麻黄、桂枝能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作用,主入肺和膀胱经,预防疾病入里,麻黄也有利水消肿的功效,桂枝亦助阳化气,温通经脉、平冲降气。温里药如附子、干姜多性大热、温能振心气,温五脏六腑,治疗及预防血脉循环不利;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现代药里表明附子具有强心、改善心律、保护心肌、改善微循环作用[13]。现代药物证实了葶苈子具有利尿、正性肌力、抑制心室重构、保护心肌细胞等作用[14],杏仁降气止咳平喘,且辅助治疗心血管及高血压的功效。
《丹溪心法·咳嗽》中“肺胀而嗽……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久病导致肺气虚损,主气功能失调,肺气阻滞,宣降失常,脾脏运化水液功能失常,导致水液停聚,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痰湿内阻,气滞血瘀,心脉不畅,心主血功能失常,血郁为瘀,肺心病病变早期以痰浊为主,继而痰瘀互结[15]。痰瘀为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病理产物,丹参具有活血补血、化瘀的作用,有大量研究证实丹参可以减弱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炎、抗血小板聚集、抗肿瘤等药理活性[16]。丹参、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桃仁等调畅气机,活血祛瘀,防治痰瘀阻滞。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效,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17]。五味子酸、甘温,补气益肺肾,上敛肺气,下滋肾阴,治疗久咳虚喘效果极佳。久病入络,地龙味咸,入膀胱、脾、肝经,现代研究发现地龙平喘、利尿、降压、抗凝血、抗血栓、增强免疫等作用[18]。
3.3 药物的性味归经使用频次显示,使用药物四气以药性温、平、寒药物为主,温阳补火、缓和、抑制温燥之功。五味以甘辛苦药物补益和中、发散行气活血、燥湿化痰。药物归经以肺脾心为主,从肺、心、脾、肾,四脏并补,改善脏器的功能,从根本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整体而言,中医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常用药物为补肺益肾、健脾益气、平喘止咳化痰与活血祛瘀之品。
3.4 中医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核心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统计结果显示2 味、3 味、4 味中药配伍以补益、温阳利水消肿、化痰止咳平喘、活血化瘀为主。茯苓、党参、白术为四君子汤的组成,三药配伍益气健脾,固后天之本,养气血生化之源。黄芪+党参、黄芪+五味子、黄芪+麦冬益气养阴;茯苓+白术、茯苓+泽泻可利水消肿、茯苓、陈皮、半夏味燥湿化痰,健脾理气,杜绝生痰之源。黄芪、党参、桃仁补气血兼活血化瘀。杏仁、桔梗、麻黄宣肺止咳平喘,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合用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此方为《伤寒论》中温肺化饮经典方剂,用以治疗胸胁支满、目眩心悸。同时应兼顾清热化痰、宣肺解表药的对症治疗。各药组配伍结果分析显示了辨证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用药的统一性和整体规律性。
3.5 系统聚类分析得到生成 7 个核心药物组合。聚一类主要以降气平喘、利水消肿为主,麻黄宣肺解表,利水消肿,杏仁宣肺降气,一升一降,两药配合助肺宣发肃降调节水液代谢,减少水肿。聚二类主要以陈皮、半夏为主,陈皮、半夏为二陈汤主要组成成分,半夏、陈皮共奏健脾燥湿化痰。聚三类为温阳散寒、健脾祛湿相配伍。桂枝、附子配伍助里阳,祛表邪。聚四类为益气养阴、宣肺平喘、燥湿化痰药,五味子味咸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心肝肺肾脾五脏俱补[19]。有研究发现发现五味子中的乙素能抑制脂多糖诱导原代心肌细胞肥大,对心肌细胞有保护作[20],与麦冬配伍上敛肺气、下滋肾阴,中敛心气。聚五类活血化瘀通经,其中赤芍、地龙、红花、当归、党参配伍,当归补血活血,党参补气养血,赤芍、红花活血化瘀,地龙活血通经,共奏补气养血,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聚六类:紫菀、紫苏子温肺下气,降气平喘,紫菀、紫苏子一润一降,润降竭,下气平喘;人参益气补元气、复脉固脱、生津益气的功效,干姜温阳化饮;且紫菀、紫苏子、人参、干姜四药性温,四药配伍温阳化饮、养阴益气,降气平喘,用于治疗阳虚水泛,寒饮内停证。聚七类黄芩、鱼腥草、瓜蒌、桑白皮合用清热化痰,泽泻泻肺平喘、利水消肿,配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痰热壅肺证。
4 总结
中医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疗效确切,体现了中医“标本兼治”的思想。本研究以数据挖掘为方法,对中医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方剂的用药规律和配伍进行分析,明确益气扶正祛痰瘀的治疗原则,以补益肺心脾肾为核心,辅以活血、化瘀、燥湿化痰、止咳平喘、利水消肿的用药规律,为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依据。本病的基本证型有痰热壅肺证、痰湿壅肺证、痰瘀阻肺证、阳虚水犯证、肺肾气虚证、肺肾气阴两虚证,虚则以补肺益肾健脾为主,实则以清热化痰、活血化瘀、化痰祛湿为主。本研究总结出的治则治法和配伍用药的基础上,还应注重敛肺固涩,解表类药物的使用。
作者贡献:田望望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统计学处理,论文撰写,结果的分析与解释,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田望望、王至婉进行数据收集及整理,并进行论文的修订;王至婉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