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紫砂作品“半菊提梁”的传承与创新

2021-11-15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9期
关键词:紫砂壶紫砂工艺

王 芳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菊花于国人来说已经不是简单常见的植物了,它的成长特点与英姿展现了高洁傲霜与刚正不阿的优秀品质,比如元稹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一语道尽了菊花的坚毅与顽强;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自此,菊花与隐士相伴,一起看云卷云舒。菊,成为花界四君子之一,有了极具社会性与人文性的象征意义,走进了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走进了画家名仕的水墨中,也走进了紫砂匠人的艺术创作中,比如“半菊壶”。

以菊入壶可追溯到明代,有着悠久而清晰的历史脉络。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明代是个特殊而耀眼的时代,这个时期的人们对日用品有了实用艺术的追求,直接影响了工艺创作的美感,紫砂便是其中之一。紫砂壶始出于宋,繁于明清并形成紫砂壶艺,明朝对于紫砂壶艺的发展来说是个承上启下的时代,这一时期的紫砂壶注重造型的美感,从实用性走向了艺术的殿堂。这一时期出现了龚春、董翰、时大彬、徐友泉等制壶名匠,在他们的探索下,紫砂壶的造型多样,逐渐形成了花器、素器与筋纹器三大器型,其中,筋纹器虽晚于前两者出现,却凭借自身的魅力与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明代是紫砂壶艺的初盛期,也是筋纹器的繁荣期,著名的紫砂制壶“四大家”均以制作筋纹器为主,比如董翰初创筋纹“菱花式”,时大彬创制筋纹“十八瓣菊蕾壶”等。

自时大彬“十八瓣菊蕾壶”始,菊便是筋纹器中常见的素材,不仅具有精神品格的象征意义,更能体现紫砂与自然的融合、紫砂工艺的严谨与巧思。走过筋纹器的初始发展阶段,筋纹器一路高歌,得到了众多紫砂大家的参与,王寅春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传世名作中就包括了我们今天探讨的紫砂壶型“半菊壶”。王寅春所制半菊壶瓣面大小如一, 上下贯通一气,匀称而丰腴,自此,半菊壶成为经典的紫砂筋纹器型,备受推崇,经由代代紫砂匠人一路传承下来。

紫砂作品“半菊提梁”传承了半菊壶的美学特征,壶身上由16瓣筋囊组成。首先,这个筋纹的制作上下贯通,饱满且极富韵律,深入掌握并生动演绎了筋纹器的精髓。其次,“16”这个数字在我国有着特殊的含义,我们民间的俗话常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所以“16”有团圆美满的含义。可见,半菊壶之经典不仅在于筋纹形制的演绎,同时在细节上融入了传统文化,兼具欣赏性与文化性。

本文的“半菊提梁”,较之以往的半菊壶,可以说是做了鼎故革新的创新与突破,在传承筋纹形制、呈现韵律之美的基础上,以把为梁是这件作品呈现出来的最大的造型特征。在我们常见的半菊壶中,无论是远在清朝同治年间蒋万泉所制的“朱泥半菊壶”,还是近代紫砂大师王寅春所制流传至今的“名品半菊壶”,都是我们常见的端把,而这件“半菊提梁”大胆采用了提梁的造型。从工艺上来说,提梁增加了制作的难度,增加了这件作品的工艺价值。对于紫砂壶艺的制作难度,行话中有一提、二方、三圆的难度排名,可见提梁这种工艺制作的难度;从造型上来说,此壶壶身以圆为形,上配以同形态提梁,衔接自然有度,高度适宜,既有协调统一的均衡之美,所形成的虚空间又与壶身的实体形成对比,增加了壶的立体视感与精神气韵;从寓意上来说,许是提梁壶渊源起自大文豪苏轼之手,后曼生在其提梁壶上铭文“左供水,右供酒,学仙学佛付两手”,自此提梁壶就有了“提梁起,掌在手,放得下”的象征意义。

总结:紫砂作品“半菊提梁”,壶嘴、壶盖与提梁呼应,于此光洁造型之中演绎菊的素雅;壶钮与壶身上下呼应,于此流转中摇曳菊的生动。提梁于此半菊而言,不仅是造型上的创新,同时增加了工艺价值与文化底蕴,共同演绎紫砂壶艺的精妙与浩瀚。

猜你喜欢

紫砂壶紫砂工艺
某压力容器模拟锻件制造工艺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无相
小方坯连铸无塞杆保护浇注工艺实践
刘少白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工艺的概述及鉴定要点
石油化工工艺的探讨
购买紫砂壶4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