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青瓷烧制历史简议龙泉青瓷技艺发展创新历程

2021-12-09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9期
关键词:龙泉窑越窑青釉

李 林

龙泉市雨过初青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浙江龙泉 323700

我国是瓷器烧制的鼻祖,青瓷的创烧,在世界瓷器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烧制出窑温达1200℃以上的“原始青瓷器”,原始瓷豆、罍、罐等器物。借用省考古所方向明教授的话说,浙江三个辉煌点:有10000年的上山文化、5000年的良渚文化、1000年宋代龙泉青瓷。翻开青瓷的历史画卷,越窑、龙泉窑均属中国南方青瓷体系,几千年的历史淘洗,浙江青瓷一直以其雍容优雅的姿势昂然屹立于中国艺术宝塔之中,闪烁着荧荧的艺术之光。

一、越窑工艺大创新,龙泉借鉴有榜样

越窑是龙泉窑的源头。考古资料表明,越窑是中国古陶瓷发祥地,春秋越国已有陶瓷烧制。汉代以后,越窑经历瓷器烧制成熟、发展、鼎盛、衰落四个阶段,青瓷烧制有一千年之久。

1.龙窑烧制创新改进烧制青瓷。东汉时期绍兴等地就因为龙窑改进,能烧制出釉层透光性较好、吸水率低的青釉瓷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越窑青瓷烧制中心转移至余姚上林湖地区。

2.东晋时期越窑创新使用匣钵烧制青瓷。在上林湖后司岙越窑遗址发掘出的瓷质匣钵,其制作和使用与越窑秘色瓷的成功烧制存在紧密联系。东晋时仅限于小范围使用没有铺开,到隋唐时期引起青瓷装烧工艺的突破性发展,匣钵在各大窑区普及铺开。越窑这一时期使用匣钵烧制青瓷,尤其以细质匣钵进行烧制。越窑人以瓷胎泥制作匣钵,以釉泥进行封接,烧成后再打破匣钵取出青瓷。这一改进有效地保证了烧窑过程中的还原气氛和防止落渣等现象的发生。这表明瓷质匣钵在秘色瓷的技艺提升中起着重要作用。

3.唐代中期提出如冰似玉的审美追求。成书于公元760年左右《茶经》中,“茶圣”陆羽通过比较,对越窑瓷作出“越瓷类玉”“越瓷类冰”的高度评价。比陆羽迟约百年的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盛赞越窑瓷:“夺得千峰翠色来”,其后徐寅在《贡余秘色茶盏》诗中也赞其“捩翠融青”“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千峰翠色”“明月”“春水”“绿云”等词语,从审美角度提出瓷器向美的高度追求的标准。这也都说明了当时越窑工艺已经迅速提高,能够烧制出高品质的如冰似玉之青瓷。

4.根据考古资料和科学考察发现,这一时期越窑在胎釉配方、造型装饰、窑具和烧制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因此,越窑烧制出胎质坚硬细腻、釉色青绿或青黄、釉层均匀、如玉似冰的瓷器,被誉为巧夺天工、如冰如玉,具有西施般“倾城倾国只淡妆”的美瓷。

二、晋唐五代渐发展,龙泉青瓷成“贡瓷”

1.龙泉瓷土等矿藏资源丰富,瓯江上游制瓷原料、燃料和水资源充足,同时水路运输便利,烧制青瓷条件得天独厚。

2.龙泉窑始于三国,晋唐时期各处铺开烧制。龙泉窑与越窑有一脉相承的烧造技艺。近年来云和龙泉等地晋代墓葬发掘,大量事实表明龙泉窑在晋代已经较多的烧制青瓷。丽水吕步坑窑址,该窑始建于南朝,烧瓷时间从南朝至唐代。这一时期龙泉窑区有青釉鸡首壶、青釉羊、青釉辟邪、青釉印文豆、青釉褐斑四系壶、系鸟纽盖缸、堆塑楼阁人物谷仓罐等都极为典型,与越窑烧制的器物没有明显的区别。龙泉金村窑址、庆元黄坛窑址出土的饼足及施半釉、泥点垫烧的青瓷,如碗、盏、盘、罐、执壶等,为唐代烧制的青瓷。

3.唐末五代积极创新初具特色。唐至五代初期,龙泉窑仍然与越窑关系密切。五代前越窑是青瓷烧制的启蒙大师和带头大哥,它对南北方各窑的创烧和发展都起到重要的启蒙和带动作用。公元907年,后梁太祖朱温即位,封钱镠为吴越王兼淮南节度使。钱镠为了俯首称臣,每年向后梁等君主供上不计其数的“秘色瓷”,以示修好。面对庞大的生产数量,越窑难以承担,这一阶段龙泉窑已经有所发展,青瓷烧制技术已具良好水平,便担负这一“贡器”使命。大批青瓷工匠陆续从各地迁居龙泉,龙泉小梅等地建窑烧制青瓷,龙泉山区到处开采瓷矿釉土,龙泉窑青瓷在烧制技艺改进上有所突破,青瓷质量迅速提高。龙泉窑早期的青瓷制作工艺、器型选择、釉色调配、划刻装饰风格、甚至烧窑技法等都与越窑一脉相承。因越窑与龙泉窑地域接近,工匠之间交流互动多,技艺技法的探讨交融点就多,这让龙泉窑吸收了较多的越窑瓷艺精华。南朝早期龙泉窑,已进行装饰创新探索,在部分器物口沿处加施酱褐点彩釉。吴越王钱镠向龙泉窑征收“贡瓷”后,龙泉窑开始逐渐走出自己精彩的舞步。

4.五代时期及北宋早期,龙泉窑器主要瓷釉为淡青色,胎骨多灰白,少数为灰黑色。胎壁有的薄有的则较厚。被选为越王钱镠贡瓷的,大体较薄,质地坚硬,品质细密。这一时期的龙泉窑制瓷工场基本上修建于河流或溪沟两旁的小山坡上。山上烧窑所需的树木,还有制釉所需的柴木;附近有瓷石矿和青瓷生产所需的紫金土等原料;附近有沟壑和溪流;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各种材料取用方便。所以青瓷工匠在缓坡上建龙窑,窑旁开出平地起作坊和住宅,龙窑和青瓷工场紧密相连。布局布置,生产起来极为方便。水、土、柴火无忧,通过船筏装载运输无忧。因此从五代到北宋早期,龙泉窑就一跃成为江南第一名窑。为人称颂的“秘色瓷”就这样从瓯江上不断运出,龙泉青瓷因此在世界各地演绎它美仑美奂的传奇。

三、“制样需索”龙泉瓷,宋代兴盛三树碑

1.龙泉窑兴旺于北宋。因其如冰似玉的品质,受到北宋朝廷的赞赏。宋徽宗曾有诗句“月临天宇玉乾坤”。对“玉”极度赞赏的宫廷对各类瓷器比较后,“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烧青窑器。”即遂以龙泉瓷为样本,烧造瓷釉如玉的瓷器,同时让龙泉窑按宫廷制样要求制作宫廷用瓷。北宋末龙泉窑按照朝廷制样制作,烧制大量宫廷用品,这就是“制样需索”的来由。这时烧制的器物中,大部分是宫廷礼器,主要器形有瓶、尊、鼎、炉、觚、盘类。如青釉出戟尊,造型仿青铜器,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鼎式炉,为三足背饰三角形突脊形制、双耳、圆鼎身。鬲式炉、簋式炉等,仿青铜瓷器众多,造型朴素大方,古拙典雅,线条曲直有致,精致工巧。此外还有青瓷花觚、贯耳壶、贯耳瓶、粉青胆瓶、玉壶春瓶、莲花纹梅瓶、缠枝牡丹纹梅瓶、葫芦瓶等。极明显创新有“琮式瓶”,龙泉琮式瓶青瓷已代替了良渚时期的“玉琮”,加了圈足和底,演变为瓶,其功能也从祭祀转向装饰,成为南宋龙泉窑典型的器物造型。其次是文房御玩器,主要是供徽宗及宫廷官员玩赏使用的“文房四宝”和一些仿青铜的复古器形,龙泉窑创新制作的供北宋宫廷使用器物中,其造型就千变万化,直口、荷口、葵口、菱花口、海棠口等,此外还有菊花、莲花、牡丹、寿桃型、弦纹状、兽头、兽耳等装饰,香炉、香薰、茶壶、碗、杯、洗等多种样式。第三类是御贡陪葬器,如仿商代龙虎纹青铜尊,仿古铜器造型,口沿外撇,直颈且颈部较长,鼓腹,宽圈足以素面纹、施粉青釉。北宋宣和中,因朝廷制样需索,龙泉青瓷益加工巧,已经初步形成集“观赏、御玩、实用”于一体和“以简为美”的特征,至南宋官瓷风格更为简约洗练。宋人庄季裕成书于1133年的《鸡肋编》卷记载:“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宣和是宋徽宗的第六个年号。

2.龙泉窑盛烧于南宋。在南宋时期龙泉窑在单色釉烧制巅峰上树立三座不朽的丰碑碑,驰名中外。第一座丰碑是瓷釉的研究突破。其中,首先是成功研制出粉青釉,烧制出大批经典的粉青瓷器;其次是梅子青釉的成功研制与烧制;其三是石灰碱釉的研制成功,为薄胎厚釉技术奠定了基础。第二座丰碑是黑胎开片瓷的研制成功,这一哥窑瓷的研究发明与成功创烧,在中国陶瓷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三是产量之大,销售量之大,影响力之广,为中国瓷器走向世界,服务世界做出杰出的贡献。

当时的南宋执政者认识到海外贸易之“利厚”和朝廷亟需财政收入。由于需宫廷用瓷和出口需求,龙泉青瓷在北宋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建造新窑,大量的新作坊大量涌现,青瓷烧制产量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龙泉窑凭借海上“陶瓷之路”,将青瓷远销至海外,如日本、朝鲜、东南亚,甚至非洲及西亚等国,打响了“天下龙泉”的品牌,影响了高丽青瓷,日本人开始大量仿制这“砧青瓷”,欧洲人也赞誉为“雪拉同”。

南宋龙泉窑,顺应时代社会需求,博采众长,大力发展新的制瓷工艺,开发新的产品,开创自己独特审美风格,这都大大的促进了龙泉窑的发展。南宋时期种种因素促成龙泉窑烧制青瓷获得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之制瓷人不断的努力创新,积极研发,龙泉窑在釉料的研发上又取得了新的突破,成功烧造出石灰碱釉,打破了原先仅有石灰釉的单一局面。龙泉人按照传统山里人制作米粿的方式,以灰碱水浸泡调制瓷釉,使青瓷釉更具粘性,又不易流动。这给龙泉窑的厚釉烧制技艺带来了新的机遇。龙泉青瓷工匠在新的二次配方帮助下探索出多次施釉等厚釉烧制技术,因而创新烧制出梅子青和粉青等独具龙泉窑特色的釉色。由于龙泉窑瓷坯所含钛和铁的含量较越窑低,加之龙泉特有的特色矿土,烧造后瓷质呈现更为洁白的效果;而由于龙泉制瓷工艺已达到登峰造极之纯熟境界,烧造过程铁元素还原充分,瓷器的釉色稳定而呈现淡雅的粉青色,及青绿的梅子青色,龙泉窑发明了单色釉中的巅峰之瓷釉粉青和梅子青。

总之,青瓷烧制技艺在历代的创新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猜你喜欢

龙泉窑越窑青釉
越窑青釉直颈瓶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知足(竹)常乐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
浅谈毡包青釉
工艺独特的明代龙泉窑青瓷罐
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考古发掘 青瓷溯源
有关越窑的几个问题(上)
古陶瓷鉴定:从标形学到痕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