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德,居高声远
——简述《居高声远》的创作意义
2021-12-09王西泠
王西泠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紫砂艺术,是以宜兴丁蜀镇出土的紫砂泥为原料,以纯手工制作为核心工艺,凭借出色的性能、造型、艺术特色而独步陶瓷工艺品的一种独特茶具艺术。其历史至今仅有六百多年,但是在工艺上根植于千年制陶史,造型上借鉴了诸多优秀的民间手工艺术,性能上更是任何其它茶具都无法比拟的。种种优势使得宜兴紫砂扬名天下,家喻户晓。欣赏着这些紫砂艺人带着思考和情感进行创作的陶艺佳作,我们会发现,作品的个性十分鲜明,展示着与众不同的陶艺风采。
人们根据紫砂壶造型特色将其分为三类,其中花器是最能抒情写意的一个类别。古代文人在写诗作词时喜欢借景抒情,借物言志,其实紫砂花器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艺术源于生活,紫砂壶反映了紫砂艺人最真实的自己。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紫砂壶制作不再局限于实用价值,而更注重其艺术魅力。紫砂艺人善于在生活艺术和传统美学中寻找设计灵感,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期待都装进小小的一把壶中,为紫砂壶承载了更多的生活元素。
这件紫砂作品《居高声远》造型丰富,寓意丰盈。青山绿水为紫砂带来了柔和的个性,而紫砂让紫砂艺人在这个造型多变、颜色多彩的世界里,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美丽世界,在人生中品味紫砂,在紫砂里体味人生。
据了解《居高声远》的作者的紫砂作品有三大特点:一是工艺精,造型美;二是格调高,形式新;三是制作和烧制工艺独特。以此款《居高声远》为参考,艺人在上好的紫砂泥料中注入了竹的形象和蝉的生机,展示了“居高声远”的寓意,又在壶身上饰以青竹枝蔓,灵动非常,制作精良,心思缜密,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将“居高声远”的释义和比喻思想进行了深度诠释。
“居高声远”出自唐朝文人虞世南的一首诗,诗中写道:“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蝉栖息得高,声音就传得远,和秋风没有一丁点的关系。字里行间隐射出的哲理是:品性高洁的人不需要借助外力,就能声名远播。在古人眼里,竹是高洁之物,蝉亦是如此。他们不了解蝉的生活习性,认为他们风餐露宿,不食人间烟火。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用蝉来烘托品格的高洁。
因此艺人将古老的哲理搬进了紫砂小小的身体之中,以高远的思想来装饰朴实的茶壶,以深刻的道理来丰富紫砂的内蕴。因此,《居高声远》虽然也是花器,但是并没有复杂的枝枝叶叶形象,艺人将竹的形象尽量简化,以衬托出壶钮上栖息的蝉的形象。除了对传统器型进行创新,这款紫砂壶真实表达出了紫砂艺人在紫砂花器创作上返璞归真的理念。整把壶干净雅致,不做过多的修饰,让人耳目一新,壶身被制作成自然的竹节形态,为了使造型更加形象和生动,艺人在壶身上勾勒两条清晰的竹节线,仅仅两条简单的线条就将竹的气质都烘托出来,可见艺术的神奇,也可看出艺人塑造能力的强悍。壶嘴与壶把采用了竹竿的造型,而且竹节非常密集,这是因为艺人参照了竹根处的竹节形态设计的。竹子的生长规律就是竹根处的竹节又粗又密,因为需要从土壤中吸收营养,越往上长,竹节越细越疏,因为养分渐渐供应不上了。这是艺人亲近自然、观察自然后进行创作的,非常符合自然规律,一点、一线之间的衡量与把控都经得起仔细的推敲。圆形的嵌盖也符合了壶盖“严、密、通、转”的要求,壶盖上从壶钮的竹节处自然地伸展出一丛纤细清新的竹叶,简约而不张扬,朝气蓬勃,透着浓浓的自然之意。整器最为惊艳的设计就体现在壶钮上,艺人取一段扭曲的竹节横伏在壶盖上,竹节上栖息着一只鸣蝉。没有多余的缀饰,仅仅简单地勾画雕塑就提供了一幅“蝉鸣竹上”图,意境满满,配上壶名,让人遐想连连。
总而言之,此壶婀娜婷婷,十分耐看,无论是竹还是禅,都将高远的君子品德带给了大家。壶嘴壶把配合壶钮,都是竹节的形状,逼真精巧,充满活力,竹之韵味显露无疑,有种融入大自然的感觉。古人用竹比君子,君当如竹,坚韧不拔显气节,竹叶熨帖在壶身,清逸卓然,整器十分文气,品味一番甚是美妙。蝉,立高处,饮山露,是高洁的化身。“居高声远”更是将其形象神话,也是一种无畏诠释的象征。紫砂壶的造型可以简单,但是紫砂文化绝不敷衍,美德的传承更是国之重器,紫砂也因为能够传递文化,传播美德而成为文化的载体,受到人们的重视。
紫砂艺人为了凸显作品的主题,特意选择了段泥来塑造壶身,明亮的色泽、传神的形象,将这一把花器的造型推向了极致。明亮的色泽更是如火炬一般照耀着你我,让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要有“居高声远”的高洁品德。段泥的另一大好处就是胎质细腻光润,有着玉一般的光泽。不过很多人会在段泥壶上看到一些凸起的颗粒,因此有所疑惑。其实壶上的小白点其实是云母,壶上隐隐约约的黑点其实是铁质,壶上的坑或者凸点是烧制时的爆子。当一把壶上有这些现象时,非但不能说明泥料不好,反而证实了泥料的正宗。
传统的紫砂壶往往追求神韵与精气,而现代紫砂艺人正在寻求一条适合在现代社会长远发展的艺术之路,那就是将传统融合进紫砂创作,以现代化的造型诉说传统的文化、风俗、历史。《居高声远》就是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结合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