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即时通讯中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

2021-11-14吴玉凤张腾

学习与科普 2021年17期
关键词:心理机制

吴玉凤 张腾

摘要:在新时代语言环境下,即时通讯越来越成为当下流行且为人们所喜的交流方式,随之产生的必然会有新的语言模式。作为重要的交流手段,人们会有意识地运用刻意曲解的交际策略,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本文旨在挖掘人们在互联网即时通讯中刻意曲解的意图、途径及刻意曲解运用的心理机制。

关键词:互联网即时通讯;刻意曲解;心理机制

一、引言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明知说话者真实意图,但是为了达到调侃、幽默、化解尴尬等语用目的而故意歪曲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这便是语用策略——刻意曲解(DMI)的运用。对被曲解者而言,因其话语意图被曲解,交际目的得不到实现,所以交际是失败的。但对于曲解者而言,刻意曲解可以缓解冲突,避免尴尬,引起新的话题,使用刻意曲解语用策略具有交际价值(钱立新,王江汉,2015)。

刻意曲解的研究是从研究误解现象发展来的,随着国内外学者们对刻意曲解现象认识的深入,对它的研究已逐步扩展到多个学术领域。国内学术界对刻意曲解现象的研究以何自然和申智奇的成果最为突出。

但是目前鲜有学者在互联网即时通讯领域对刻意曲解策略进行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即时通讯中典型的刻意曲解案例出发,探究刻意曲解在即时通讯中的运用。

二、互联网即时通讯中刻意曲解的意图

即时通讯也叫即时消息传递(Instant Message,IM)。IM最流行的形式是聊天,在聊天的同时可以在计算机之间交换短文本消息。目前在国内用得最广、深受广大网民喜爱的即时通讯产品要数腾讯qq和微软的MSN(胡文生,李国华,胡艳萍,2010)。日常的网络聊天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语言形式及表达方式也更加丰富,但随之而来也有词不达意、尬聊等弊端,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刻意曲解语用策略得到了更普遍的应用。

语言使用者在作出语言选择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语境和交际目的的需要选择、协商和调整语言策略。刻意曲解作为交际者常用的一种语用策略,就是交际者根据特定的交际需求所选择的语言策略( Verschueren 1999)。

1.回避话题,达成婉拒目的

在网络聊天的过程中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导致听话者误解说话者的意思。收到请求的一方若想拒绝对方的请求,但是不想使语言看起来那么生硬从而伤害对方的感情,则可使用刻意曲解语用策略达到婉拒的目的。

例(1):

A:把你兄弟的微信发给我一下呗,我闺蜜看上他了,想要他的微信。

B:给你闺蜜了,我兄弟用什么?

这一段对话是基于话语者双方都知道“要微信”是指“加微信好友”的情况下发生的,话语双方有相同的语言背景及知识。A的闺蜜想要B的兄弟的联系方式,但是B出于某些原因不想给A微信联系方式,所以才刻意将A的意思曲解为“A的闺蜜想使用B的兄弟的微信账号”。这样不仅避免了直接拒绝A的请求,又不失幽默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2.调节气氛,避免聊天冷场

在一段聊天对话中,如何开头是一门技术活,只要有一方能够开一个好头,带动聊天的趣味性,对话就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例(2):

A:你在干嘛呢?

B:我在看电视呢。

A:看什么电视呀?

B:液晶电视。

该例子中主动发出对话邀请的A方问了B方两个很平常甚至是很枯燥的问题,A说的“看什么电视”其实是想要表达“看的什么节目”的意思,而B很巧妙地将其刻意曲解成了字面意思“看什么类型的电视,黑白電视还是液晶电视?”这样巧妙的回答会激起双方聊天的兴趣,对话也能继续下去。反而,若B规规矩矩地回答自己在看什么节目,那么对话就会陷入尴尬的局面,草草收场。对话语内容的刻意曲解还包括对指示语的曲解。指示语的指示意义是不确定的,所以听话人可以故意利用指示意义的不确定性,对指示语刻意曲解(何自然,申智奇,2004)。

3.偷换概念,提前规避尴尬

当说话人在交流过程中无意说错了话或者表达错了意思,听话人可以通过偷换概念的方式转移话题,结束原对话开始新的对话。第二说话人的理解一定不限于理解第一说话人的字面意思,其交际目的也一定不限于其话语所表达的字面意思。当第一说话人接收到第二说话人的反应后,他有理由相信第二说话人具备足够的认知能力获取其交际目的,且其话语与当前语境相关并且承载了某种交际目的(钱立新,王江汉,2015)。

例(3):

A:你说周杰伦为什么不出新歌了?

B:你别一天到晚问这种问题行不。你咋不问鲁迅先生为啥不出新课文了,李白不出新诗了?

A:李白?李白不是该出新皮肤吗?

在这个情境里,由于鲁迅先生和诗人李白早已逝世了,所以没法再产出新的著作。但是B误将尚康健的歌手周杰伦和鲁迅先生以及诗人李白放在了一起比较,A为了避免直接指出B的错误,就故意歪曲他的意思,将游戏里的人物角色李白与诗人李白进行了概念偷换。因此引出了新的话题,也规避了对话者间产生尴尬。

任何语言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不言而喻的成分,说话者与听话者是心照不宣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人们不需要像科学家那样对于每个重要概念都给予严密的定义,明确规定其内在含义与外部的范围。人们完全凭着互相的心领神会来进行交流,一点即通(孙绍振,2016)。

三、结语

在互联网即时通讯聊天过程中,刻意曲解语用策略的使用能够达到婉拒、幽默、规避尴尬等等目的。网络流行语以及表情包的简洁性、图文并茂等优势使刻意曲解效果发挥得更好。这一过程虽然违背了说话者欲意表达的意思,但是能巧妙地避开锋芒,使交际能够轻松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钱立新,王江汉,关联视域下刻意曲解的生成与解读[J].铜陵学院学报,2015(5).

[2]胡文生,李国华,胡艳萍,即时通讯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

[3]何自然,申智奇.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

[4]Verschueren,J. 1999.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 London:Edward Amold.

[5]孙绍振,幽默谈吐的自我修养课:偷换概念[J],趣味文苑,2016(20).

该文章为荆楚理工学院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文章。项目名称:互联网即时通讯中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编号:S202011336060

猜你喜欢

心理机制
初中语文创新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关注学生心理 精心设计作业
心理机制架构下的物理作业设计与研究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浅析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心理
化妆品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心理机制分析
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