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机制架构下的物理作业设计与研究
2017-03-07吴志明
【摘 要】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受学习环境、学生个体和作业行为三因素交互作用,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反馈循环的自我管理过程。心理机制架构下的物理作业设计策略主要有:以发现和提出问题为目标设计预习类作业,以学习差异性为导向设计分层作业,以问题驱动为手段设计探究性作业,以项目研究为载体设计长周期作业。作业设计要关注学生的作业情感体验、学习品质养成以及知识的关联与应用。
【关键词】心理机制;作业设计;策略;初中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1-0036-03
【作者简介】吴志明,江苏省太仓市实验中学(江苏太仓,215400)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大学教师培训学院中学物理课程培训专家。
研究发现,中学生完成适量且有质量的作业,与学业水平提升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性,正因如此,教师普遍十分重视学生的作业布置。但相当多的教师把作业的功能仅界定在“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学科知识的巩固”这一层面,导致在实际教学中,作业形式单一、机械重复、结构失调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作业负担过重而效率低下成为困扰广大师生的一个顽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许多教师忽视了作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意义。在学生作业心理机制的架构下,审视、设计与规划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心理品质和科学素养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作业心理机制的要义解读
1.学生完成作业的影响因素。
本文所指的作业,主要是家庭作业。学生完成作业涉及一个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环境、学生个体和作业行为三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相互影响。
学习环境是完成作业的外部支持条件,包括教师布置作业的数量和质量,适量、恰当的作业对学习有益,而过量的作业会则会产生负面影响,引发学生对学习的消极态度;家长的参与、交流与支持,能够影响到学生的作业动机。学生个体因素主要包括完成作业的情绪和动机,积极的情绪和持续的动机,可以影响学生投入学习的努力程度,有利于他们增强学习自信心,使用更为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作业行为分为适应性作业行为和非适应性作业行为。适应性作业行为是由积极的作业动机、信念所引发的对学生完成作业产生正面影响的积极行为[1],具有较高的作业认知度和参与度,体现了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非适应性作业行为则相反,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模型。
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是指学生完成作业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以及在该过程中影响学生作业完成的心理结构与成分和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2]。基于对影响学生完成作业相关因素的认识,我们尝试构建一个中学生作业心理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中,外部条件主要是教师提供作业任务和家长的参与、鼓励与支持,以此来影响学生的个体认知。学生的个体认知包括动机信念与情感体验,是调节作业任务与作业行为之间关系的中间变量,积极的个体认知将会激发自我效能感,形成对作业的责任感,进而产生适应性作业行为。适应性作业行为导致良好的作业效果,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表现为学业成绩的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提升和较强的责任感和意志力。
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反馈回路,学生一定程度的发展,又会对外部条件产生积极的正反饋效应,同时推升了个体认知,强化了学习动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根据作业任务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对自己的作业行为策略进行反思与调整,对完成作业的过程进行自我管理,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达到作业目标、完成作业任务,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
二、心理机制架构下的物理作业设计策略
1.以发现和提出问题为目标设计预习作业。
预习是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查找资料、思考和练习的学习过程,是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尝试。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预习作业不像文科作业那样常态化:查字典、读课文和抄生字。在学习重要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前,应着重考量预习的目的、要求和内容是什么。基于中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物理预习作业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与信念,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结合物理学科特点,设计预习作业应该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为主要目标,重视学生的切身体验与感悟,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压强”一课为例,预习作业如表1。
2.以学习差异性为导向设计分层作业。
分层作业是基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不同个体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其心理机制、感知与知觉、智力、兴趣、态度和意志力等心理特征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学习上的显著差异性。因此,根据学生个性、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设计分层分类、有针对性的作业供学生选择,对于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很有必要。
物理学科的常规作业大多围绕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认识、理解和实际应用展开,对于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和全面性要求较高。分层作业的有效方法是对不同认知难度的题目进行优化组合,增加作业的弹性,通过增减作业量、调整作业难度,来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布置作业时,教师先设计好适合中等水平学生的题目作为中间量,定为B层作业,这是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呈正态分布的,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占大多数。在此基础上,通过减少简单题、增加综合题、改变题目条件增加难度等方式设计A层作业;通过删减难题、增加基础题、增加提示等方式设计C层作业。这样设计出有梯度有层次的作业,给每名学生探求知识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在操作时只对作业进行显性分层,而对学生隐形分层,避免给学生贴上标签,产生负面影响。教师要对学生动态管理,适时调整,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作业,鼓励学生完成更有挑战性的作业,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3.以问题驱动为手段设计探究性作业。
依据中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适应性作业行为来自于学生积极的动机信念与情感体验,学生对作业的认知参与度是其中的一个关键行为指标,固化了的单一作业形式,是无法长期维持学生高水平的作业认知参与度的。结合物理学科特点,以问题驱动为手段设计探究性作业,丰富作业的多样性、自主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对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情感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以八年级物理“光的直线传播”一课为例,设计课后学生的探究性作业如表2。
4.以项目研究为载体设计长周期作业。
长周期作业是以项目研究为载体、指向知识的综合运用、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作业。在物理学科中,主要体现为小制作、小论文、小课题等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这种作业围绕某一项目来展开,通过设计、操作、记录、试验、分析、改进等环节,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学生在达成任务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需要家长和同伴的支持与合作;在项目研究的推进过程中,学生磨炼了意志,提升了能力,形成坚持不懈的作业品质;同时,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创造性地去应用、验证与拓展,能够让学生认识并体验学习物理的意义和价值。以九年级上学期“简单机械和功”综合实践活动为例,设计长周期作业,如表3。
三、作业设计的关注要点
1.要关注学生的作业情感体验。
在中学生作业心理机制模型中,情感体验是作业行为的一个重要调节器,如果教师设计的作业能够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会使作业完成的效率高、质量高,还能激发起学生对该学科的认同感和学习的成就感;反之,消极的情感体验则会使学生对作业产生抵触、厌烦和心理焦虑。关注学生的作业情感体验,一要控制作业数量和认知难度,减少低水平层次上重复作业,增强作业的可阅读性和可理解性;二要多运用激励性评价的反馈机制,树立发展性评价观,为学生找出作业中出错的原因,采用启发性、鼓励性的作业反馈方式,从原来简单的判断正误,走向师生对话和情感交流,以增强全体学生的学习信心。
2.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品质养成。
通常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率、正確率都比较重视,也就是关注作业的结果,其实,更重要的是作业如何完成的。如果学生仅以应付了事,那么作业的作用与功能就无从谈起,甚至会导致一些负面的品质,如马虎,不求甚解,抄袭等。关注学生的作业品质养成,一要赋予学生作业的自主权与选择权,激发学生的自我责任感,让学生参与作业的设计,增加对作业的主动认知与投入;二要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家长的鼓励与帮助下,合理安排在家的作息时间,保证学生作业的主动投入时间,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行为与习惯。
3.要关注知识的关联与应用。
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进程中。他们在学习中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往往从直观的印象出发,容易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特征,缺乏对问题判断的完整性和深刻性,难以发现和掌握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因而影响到对知识的系统归纳与总结。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关注知识的关联与应用,一是要重视作业的连贯性与系统性,要系统考虑课时、单元和学期作业,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由单一到综合,逐步提高,切忌心血来潮,随意出题;二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强化应用,加强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作业方面的要求,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中去,促进知识的转化与学生能力的更快提升。
【参考文献】
[1]任宝贵.凯洛夫家庭作业观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10(02).
[2]方臻,夏雪梅.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沙晓慧.丰富作业种类,注重式样整合[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