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土IP、武侠符号、爽感文学
——中国玄幻类动画的叙事美学与接受

2021-11-14马颖寅

戏剧之家 2021年17期
关键词:配角网络小说武侠

马颖寅

(南京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当下的中国动画番剧题材类型中,武侠玄幻类题材占据明显优势,具有极高的市场热度。武侠玄幻类动画番剧,大多由各网络小说平台上拥有高市场关注度、众多粉丝用户的玄幻类网络小说IP 改编而来,因此动画所呈现的文本美学特征与该类别网络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体在本土IP、武侠符号、爽感文学三个方面呈现出鲜明特征。

一、本土化IP 下的叙事模式

武侠玄幻动画番剧在小说的文本基础上,围绕故事框架、叙事特征、人物设定、精神主题等叙事元素营造了典型且丰富的叙事审美效应,可归纳为:主角“中性化”、配角“脸谱化”、异质世界的“幻想性”和现实主义的“疗愈性”三大方面。

(一)主角“中性化”

武侠类网络小说区别于传统小说,在角色建构上多采用“一主多配”的设定。首先,以男主角为唯一主角,着重将笔墨和技能等资源分配给主角。其次,在众多角色的设置中,严格采用“角色差序”原则。角色差序是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范式在网络小说人物塑造方面的具体运用,是勾连人物性格、境遇经历、作者愿望的重要工具。[1]具体表现为,主角具有完美的身份设定,有隐藏身世或隐藏功能未被发掘。主角在整个事件中参与性最强,其余人物根据角色重要性和功能性的级别参与性依次减弱,以此构建一个“差等”、“级序”鲜明的人物关系图谱。最后,只针对主角配备的“金手指”情节设定,总能在主角危难时刻使其转危为安,成为矛盾冲突中增强合理性的催化剂,顺理成章地推动情节发展,并催生了动画中视觉奇观的重要道具,不仅是主角完成逆袭的强大助推力,更为故事增添奇幻玄幻色彩。

(二)配角“脸谱化”

对于重点刻画主角的网络武侠类小说而言,与传统小说在配角塑造上的最大差别就是,配角的“脸谱化”、“标签化”、“公式化”和“单薄化”。无论是属于正面形象的配角还是反派配角,均围绕主角设置,或正面烘托或反衬主角光环。配角等级始终屈居于主角之下,起到了推动剧情发展和营造戏剧性效果的作用。配角的设定往往呈现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形态,鲜有像传统小说剧本中拥有丰满性格的配角,配角没有可与主角博弈的对抗能力,也没有矛盾性的情感表达和人性复杂化的体现等。

(三)“幻想性”与“疗愈性”

异质世界的“幻想性”与现实主义的“疗愈性”,两者是围绕观影场域内外的观者的心理活动而言的。武侠类动画文本的叙事构成的内驱力,是由文本创作者的自身经历、充溢着浪漫主义的想象力以及基于网络平台点击量等市场喜好导向和观者心理需求等多方因素构成的。武侠类动画文本是集合穿越、异空间转换、视觉奇观塑造、异质世界营造等多重幻想性手法而建构的集体“异托邦”世界,体现了浪漫主义表象下,现实生活中的受众群体内心的憧憬、向往以及缺失的虚拟生活体验,是对观影场域外的观者进行心理补偿、疗愈的手法,带有现实主义疗愈功能。

二、符号化美学特征

武侠类动画番剧以网络武侠小说为IP 改编来源,借助3DCG 与动作捕捉、数字特效等三维数字技术,建构具有武侠元素、武侠视听、武侠精神的美学风格,呈现为感官的“间离性”、视觉的“假定性”、造型的“网络审美性”以及人物符号的“武侠性”四大审美效应。

(一)感官的“间离性”

现阶段的三维动画番剧普遍存在画面粗糙和急于赶工之嫌,由此带来了感官的“间离性”与视觉的“恐怖谷”效应。一方面,视觉上的“间离效果”意为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由于受到影片的叙事方式、画面冲击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作品之间存在间隙,从而使得观众能理性冷静地观看影片。即由于动画制作质量等客观因素,观众总会被粗陋的画面影响观影投入度,注意力容易从剧情转移至画面细节,从而削弱沉浸观影体验。例如失调的模型比例、无表情的角色表演等,都是造成“间离”效应的元凶。另一方面,人类对接近真实的虚拟化角色,情感变化过程容易出现“恐怖谷”效应。以机器人为例,当机器人接近真实人类并达到某一阈值时,人类便会出现反感情绪,当相似度不断上升至几乎完全接近时,人类的情感再次回归正面。因此,动画虚拟角色在接近真实人类形象,努力塑造逼真感的过程中,一旦对视觉上的真实性把握失衡,就容易引发观众的“恐怖谷”心理,迫使观影者从故事情节中跳脱出来,产生反感的观影情绪以及进行消极评价。

(二)视觉的“假定性”

艺术家根据认识原则和审美原则对生活的自然形态进行不同程度的假定、改造、变形和超越[2],由此可见,所有的艺术创作在本质上都具有假定的天然属性。动画作为当代视觉影像艺术之一,天生具有假定性的美学特质,而武侠类题材的文本在叙事过程中常常借助虚拟想象力,营造天马行空的武侠异世界、奇观化的视觉造型,与动画的假定性一拍即合,增添了无穷的戏剧魅力与想象空间。

(三)造型的“网络审美性”

现阶段国产武侠类动画番剧中,对角色和场景的塑造存在通病。一方面,僵硬的人物运动与表演、顿挫感的动画调制、细节肌理质感缺失的场景布置等等,接近网络游戏的画面质感,产生了强烈的“网游画质”。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当下的审美潮流,角色无论男女,都是千篇一律的锥子脸、大眼睛、高鼻梁,同质类型的角色塑造扎堆,容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尤其在一些成本投入低、制作周期短的低质动画中,这种失去人物个性灵魂的“网红化“、模式化角色符号更为多见。

(四)人物符号的“武侠性”

无论是网络小说还是动画番剧,武侠类型题材始终围绕“武侠”这一主题展开。武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底蕴。武侠题材的文艺创作也源源不断,有着无数经典作品在先,从武侠影视作品中便可窥见一斑。武侠类动画番剧在视觉上承袭了“武侠”的主题,无论是有形的武侠符号,如角色的服装、道具以及标志性用语,还是无形的武侠精神、武侠文化,如主角呈现的坚毅精神、强烈的正义感、责任心以及扶贫济困、惩恶扬善等侠义精神。

三、爽感文学与青少年心理接受

近年来,随着跨媒介改编的兴起,网络小说成为改编类动画番剧的重要IP 来源之一。区别于传统文学改编作品,网络小说改编动画在人物设置、情节设定、叙事模式等文本构造上拥有特有的基因符码系统,缔造了一个乌托邦式的虚拟精神世界,给予青少年受众一种酣畅爽快的观看体验,引发受众的快感感知和情绪宣泄。这种爽感文学的视角被学术界称为“爽文学观”,与传统文学产生了较大的情感差异。

爽文学观的爽感具体体现在:其一,主题元素上,一般围绕升级、抗衡两大核心展开。主人公通过修仙等武侠环节来进行游戏式的升级,过程中往往设置了层层关卡以提升难度,从而凸显人物与命运抗衡的精神追求。其二,叙事模式上,升级也是主要叙事线索,主角每完成一个升级任务,便会获得新的能力和道具。其三,角色设置上,天赋异禀但命运多舛等设定,使得角色隐含了崛起觉醒的内在驱动力。卑微草根的身份、隐忍的使命感、强烈的目的性和目标达成欲成为虚拟世界中主人公的写照。

网络文学的爽文学观是对精英教育下以教化意义为功能的传统文学体系的冲击。网络小说改编的动画番剧凭借独特的叙事特征,自然地将他者立场的读者顺利代入叙事,因此成为当下青少年群体关注、追捧甚至耽溺的精神食粮。通过虚拟世界中的主角实现目标,来代替受众获得爽感、完成欲望诉求。以《武神主宰》《斗破苍穹》《斗罗大陆》等系列动画为例,依循了与小说相同的叙事模式,通过视觉化更加直接形象地还原爽感叙事,增强了爽感文学的视觉表达。

四、结语

男频题材武侠类动画番剧,紧贴当下青少年群体的社会心理和情感心理,以接受心理和期待视野为理论支点,将文本中的角色代入到现实个体经验中,通过文本与影像中角色升级与逆袭的成长模式,使得现实世界中的青少年个体将生活中的情感压抑和社会压力予以快速的消解,以得到爽感满足和快感体验,获得自我认同和自我满足。

猜你喜欢

配角网络小说武侠
武侠风
嘿!这才是武侠
一个三角函数配角公式及其应用
网络小说标杆作品2019
武侠影后郑佩佩
武侠教室
“配角”也点睛
最佳配角
从影视改编看网络小说的人物形象重塑——以《花千骨》为例
网络小说与明清小说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