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独奏曲《绿洲》音乐风格分析
2021-11-14陈旭
陈 旭
(东北农业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我国竹笛演奏的音乐风格开始发生融合,音乐家逐渐将南北各流派的创作思路与演奏手法结合在一起进行艺术创作,并在学习、借鉴西方音乐创作理念与作曲思路的过程中逐渐摆脱传统创作思想的束缚。现代音乐家莫凡所创作的《绿洲》展现了鲜明独特的地域性艺术风格,在乐曲中大量使用“叠”、“吐”等演奏技法,促进了竹笛独奏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引领了新时代竹笛演奏技法的创新,将南北技法融为一体,强化了竹笛演奏的艺术表现力与演出效果。
一、竹笛独奏曲《绿洲》的美学价值与艺术风格分析
(一)美学价值分析
我国竹笛音乐的艺术特点在于贴近自然与生活环境,相比其他乐器能够更好地抒发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听众的艺术鉴赏需求与审美需求,可营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情境,给观众带来立体化的视听体验。由著名艺术家莫凡先生所创作的独奏曲《绿洲》创造性地运用了竹笛的音色与音程,使用了具备地方特色的艺术素材。竹笛独奏曲《绿洲》带有鲜明的新疆地区音乐风格,创作者在乐曲中主要描绘了我国新疆沙漠边缘地带的美丽自然风光与欢快、愉悦的集体歌舞场面,将以汉族民间音乐为代表的东方音乐元素与以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为代表的中亚传统音乐元素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具有深厚戏剧色彩与流畅音乐语言的艺术风格。这一著名音乐作品在演奏中为观众营造出优美、深远的艺术意境,使音乐文化元素获得了升华与重构,对传统竹笛演奏方式与创作思路做出了结构性调整与优化,在充分吸收东西方音乐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作品音乐情绪积极阳光,乐句悠扬简短,旋律变化起伏有致,生动地展现了辽阔高远的沙地“绿洲”风情。
(二)艺术风格分析
竹笛独奏曲《绿洲》受到新疆地区独特音乐文化的影响,兼具中国传统文艺创作思路与欧美艺术理念,在凸显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的同时融入了欧洲音乐艺术的基本特点。创作者莫凡在乐曲中频繁使用增二度音程,突破了我国传统音乐创作手法的局限,与其他流派的竹笛演奏方法有较大差别。为增强艺术气氛、提升渲染效果,创作者吸纳了我国新疆地区民俗艺术的创作手法,对半音的使用方式进行了全面调整,主动在装饰音与旋律音中添加半音作为修饰,以此充分展现不同乐句所包含的深层次艺术情感。创作者还采用了新疆地区民歌特有的弱起节奏与切分节奏,演奏者可奏出富有韵律感的节奏,并突破规律性的乐句节奏,不断改变节拍的音程长短与音符时值,在旋律层面不受时间因素与曲式结构的限制,使竹笛独奏曲《绿洲》具备更明显的自由、宽泛的特点,有着不同时值的节拍能够在个别乐句中起到推动情感表达与主题展开的特殊作用,乐曲的节奏具备鲜明的即兴性,使乐曲更具艺术感染力与表现力。
二、竹笛独奏曲《绿洲》的音乐风格研究
(一)旋律变化
作曲家莫凡在《绿洲》开头部分的6 个小节中大量使用增二度音程,并使用了虚实并用、寓情于景的本土化颤音技法,描绘沙漠“绿洲”梦幻般的美丽自然景色。开头部分的尾声对竹笛的音色进行渐慢处理,使用最低沉的乐音结束乐曲的起始部分。这一部分的乐曲旋律主要在竹笛的中音区与低音区进行,音色偏向厚重低沉,富有感染力与思想性,在描述沙漠边缘人民歌舞活动的乐句中使用了升C 大调到降B 大调的增二度音程,体现了新疆地区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为乐曲增添了瑰丽动人的异域风情。创作者莫凡在竹笛独奏曲《绿洲》的慢板部分大量使用了带有弱起节奏的连续性乐句,这一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新疆地区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受到了当地语言与民俗习惯的影响。《绿洲》作为使用较多弱起节奏的器乐曲,具备更为活跃多变的音乐旋律,可采用新疆地区民歌的演唱手法由女中音唱出乐句。创作者莫凡在收集新疆民歌素材的过程中对乐曲的调性进行了全面调整,使用了多样化的乐曲创作技法,使乐曲的整体节奏中既有自由、散漫的散板,也有急促、活跃的急板,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变化多端的特征,在演奏手法上较为重视节奏感与新颖性。
(二)节拍与连音
《绿洲》中的乐句节拍在小快板部分中不断变化,以6/7、7/8、8/8 等节拍为主,这一部分的乐句主要描绘了我国新疆地区传统歌舞庆典中愉快、和谐的集体联欢场面,缺乏对称性与连接性的复合节拍强化了乐曲的动感与节奏感,突破了使用均匀性节拍律动方式的局限。乐句所描绘的集体舞蹈场面生动、直观,旋律发展主要依托节拍的速度变化来进行,演奏者可使用新疆地方民歌素材作为引子,突破固定创作模式的限制,形成乐句短、音调高亢有力、旋律跳动幅度大的艺术表演风格,乐句相比其他竹笛独奏曲更为简短干脆,音乐情绪较为激昂向上。创作者莫凡在竹笛独奏曲《绿洲》的尾声部分使用了散板型节拍,在这一部分的乐句中添加了具有新疆民间特色的波浪式跃动旋律,对引子部分所描绘的音乐素材进行进一步的拓展与延伸,衬托出其他段落所描绘的自然风情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完满的艺术体验与高层次的文化观感。
创作者为细致、生动地描绘新疆地区愉快、欢乐的集体舞蹈表演情境,在小快板部分多次使用了转折较为平缓自然的乐句,并在此类乐句的结尾部分引入三连音,演奏者应当使用灵活、快速的吐音演奏出乐句结尾部分的连音,描绘出舞者轻盈、灵巧的姿态与优美的舞蹈动作。灵巧、活泼的三连音改变了乐调,使乐句所描绘的舞蹈场面更为真实、感人,营造出飘逸、悠远的艺术意境,音调活跃、优美,体现出对人文价值的探索与精神自由的追求。
三、演奏《绿洲》应当准确把握的基本要点研究
(一)把握音准与音程
创作者为展现地域性音乐风格,在《绿洲》中频繁使用增二度音程与修饰性半音,为提高演奏的质量和水平,必须重视配套的视唱练耳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探明并牢记各类音色与音程之间的内在关系,保证自身能够准确辨别不同乐器的音色,掌握高层次的半孔技术。演奏者应当牢记指孔的点,依照规律与遮挡幅度大小,保证演奏过程中音准的精确性。竹笛独奏曲《绿洲》在慢板和快板部分均使用了复合型节拍,如4/8、3/9 等,其强弱变化规律为从强到弱,而后由弱转为次强,乐句中每一个相似节拍的强弱变化与起始音调都是不同的,因此必须进行专项强化训练,以熟悉乐曲中常见的几种复合节拍的演奏方式,保证在转变节拍长短与演奏强度的同时保持乐句演奏的连贯性与一致性。
(二)使用多样性装饰技巧
为提高演奏质量,演奏者应当在演奏《绿洲》的过程中使用波音、吐音、滑音等演奏技巧,通过灵活运用指法技巧强化《绿洲》这一地方特色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演奏者的手指必须在调节笛孔空洞大小的过程中保持较快的速度,拇指与食指应保持独立。为满足演奏质量的要求,演奏者应当每日进行高强度的基本功训练,练习关键性的运指技巧,使手指形成自动化的条件反射,充分发挥手部肌肉的机能,连贯地奏出清晰、准确的旋律与音符。
(三)准确把握创作者所描绘的艺术意境
演奏者应当清楚明确地认识创作者在《绿洲》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并根据自身的理解对这一乐曲所营造的艺术意境进行还原。竹笛独奏曲《绿洲》在乐句中所描绘的情境可分为节庆歌舞场景与沙漠风景两种,其中快板与结尾部分主要描绘了新疆地区各族人民集体舞蹈的欢乐场景,慢板与引子部分则重点描绘了沙漠地带雄浑壮丽的自然风光,演奏者应当在头脑中构建对此类情境的初步印象,理解创作者莫凡所描绘的情境并加以复制与提炼,总结相关乐曲段落的思想内涵,选择较为适宜的艺术表达手法。演奏者应当使用散板型节拍展现出悠远、寂寥的空间感,在演奏各个乐句时延长收尾时间,使用较轻的力度奏出乐音,营造出神秘而寂静的艺术意境。在描绘新疆人民载歌载舞的快板部分,演奏者应当提升演奏力度与节拍递进速度,使乐句富有节奏感与层次感。
四、结论
作曲家莫凡在创作竹笛独奏曲《绿洲》的过程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演奏技法,将现代创作理念与传统演奏技法融为一体,描绘了我国新疆地区雄浑壮阔的自然风貌,将当地居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关系呈现于乐曲之中,强化了竹笛作品与时代精神的衔接,凝聚了创作者个人的日常生活经验与社会文化性格,将各种新兴的创作技法充分运用到竹笛音乐创作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推动了传统竹笛艺术的现代化、国际化、社会化发展进程,革新了乐曲结构组织形式,为我国新时代竹笛艺术的发展与进步注入了全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