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独奏曲《听松》解析
2019-08-30耿家林
耿家林
【摘要】二胡独奏曲《听松》由华彦钧(阿炳)作曲。1950年夏,由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录制,阿炳演奏。《听松》是《二泉映月》的姊妹篇。从创作质量到艺术价值,《听松》丝毫不逊于《二泉映月》,两首曲子集中揭示了阿炳先生的创作才干和思想品格,都是阿炳的最爱。
【关键词】二胡;独奏曲;《听松》
【中图分类号】J632.21 【文献标识码】A
近三百年来,在中华各民族文化的融汇交流中,在几代艺人的探索改革中,二胡在技术、表现力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亦有了相当的理论基础。尤其在20世纪中期,以刘天华先生和华彦钧(阿炳)先生为代表的开拓者,一个在北,一个在南;一个在府堂之上,一个在山野酒肆之中;一个正襟危坐搞研究,一个沿街卖艺讨饭吃;一个偏于理论,一个重于实践;一个《烛影摇红》,一个《二泉映月》。真乃是:白云为桥,暗通心路。凤鸣而鹤歌,同普华章;异曲而同工,相映成趣;天籁之声,润泽九州;千钧瑰宝,壮我中华;道之大也,殊途同归。《二泉映月》国内外影响巨大,赞誉有加,而《听松》却显得默默无闻。原因有两点:
其一,《二泉映月》是情景交融、优美抒情的曲子。温馨而优雅,流畅而美妙。人们愿意欣赏她,容易记住她……
《听松》是拔剑而起、勇往直前、宣扬英雄主义的乐曲。这里没有温馨和情意,没有优美和舒畅。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更爱前者而不是后者。就如—群美丽的姑娘,拿着鲜花轻歌曼舞,人们会拥过去看;如果一队士兵拿着钢枪利刃,霍霍向前,人们会本能地远离。
其二,《听松》乐曲虽短,乐句也不复杂,但是,要想完成它需要超强的功力。尤其在弓法的力度变化上,在大力度的保持音上,很难达到理想的境界。我们在二胡练习上,往往注意指法、弓法的速度和变化。须知大力度的发挥、保持音和平衡音是很吃功夫的,是个大课题。有的演奏者技巧高超、挥洒自如,但是不感动人。真正的艺术是要感动人的,我把它叫做“最高标准”或“最终目标”。演奏不到位也是《听松》影响不大的原因之一。
一、主题思想
《听松》虽然篇幅短小,却是一首音乐思维广阔、场景宏伟、气壮山河的乐曲。演奏《听松》首先要抓住雄壮和大气这两个基本点。
《听松》有金戈铁马、驰骋疆场、勇敢战斗的姿态和气势,《听松》含有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尚武精神。
作者借《听松》表现自己心潮澎湃、渴望战斗的大无畏精神。虽然也有痛苦和挣扎,但积极进取,坚忍不拔,终是《听松》的主旋律。
以上就是《听松》的主题思想,是作者通过《听松》所要表达的坚定信念和主观意识。
如果说《二泉映月》表达了阿炳先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一面,那么《听松》则表达了阿炳性格的另一面:壮怀激烈、渴望战斗、坚强不屈的一面。从性格上讲,《二泉映月》表现的是阿炳温文尔雅的一面,《听松》则表现了阿炳刚强暴烈的一面。
这样一首短小的二胡独奏曲,且以无伴奏的淳朴形式出现,却表现出了月明星稀、松涛澎湃、激烈战斗,乃至挣扎和哭号的凄烈场景……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虽然这种主题的作品很多,但音乐语言和篇幅是《听松》的十倍百倍。如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卫国战争交响曲》等。
如果把《听松》演奏成交响曲,要想表达《听松》完美的主题,可能要用160个乐手,演奏1小时零40分钟。其实《听松》在阿炳的脑海中,就是一首完整而壮美的交响曲。可以预料,不久的将来,我们就有可能听到《听松》这首“交响曲”。
这样一首短小的二胡独奏曲,把这些场景、感悟和情绪安排得这么真切而含蓄,真是叫人拍案叫绝!所谓音乐语言上的言简意赅,当推阿炳。阿炳是中华民族音乐的骄傲,是彪炳千秋的人物。
二、创作手法
在创作手法上,《听松》和《二泉映月》截然不同。《二泉映月》是平铺直叙、娓娓道来。场景和时间的跨度也长。《听松》是抓住一个瞬间,一个场景,以大写意的方式挥发开来。《二泉》表现的是“情”和“爱”。《听松》表现的是“激”和“愤”。在风格上,《二泉》是“缓”,《听松》是“急”,《二泉》是“文曲”,《听松》是“武曲”。
或者为了挣饭吃,或者为了争点名气,一般音乐家写曲子都是供别人听的。《听松》和《二泉映月》不是这样,他们是阿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曲子。只是在夜深人静或阴天下雨的闲暇时间,阿炳才会拉给自己听,所以《二泉映月》才叫《依心曲》。每当阿炳卖艺回家,拉起这首曲子时,他就跳出了现实的苦难生活,立刻融人到一种全然不同的美妙境界——湖光山色、青天明月、潺潺溪水带着3月的桃花,流过阿炳的心田,驱散阿炳的烦闷和忧愁。每逢万籁俱寂、激情荡漾时,就能“听到松涛”之声——金戈铁马、勇往直前。一个音乐家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责任,随着《听松》散发出来。
也有另一种说法,说阿炳的《听松》是在讲述一件事情:当年岳飞和金兀珠打仗,节节胜利。岳飞下了“誓逐胡虏,直捣黄龙(府)”的决心。偏安临安(今杭州)的南宋小皇帝坐不住了。他怕岳飞打到北蕃迎回已成俘虏的徽、钦二宗,顶了他的帝位。于是在秦桧的鼓动下,日下12道金牌,强令岳飞撤兵。岳飞壮志难酬,深夜独坐松林,但听松涛之声,百感交集,悲愤难当。“三十功名尘与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阿炳有感于此,作了《听松》这首曲子,以资纪念。我认为这个说法比较贴切。一是阿炳也是大义凜然的好斗性格,二是阿炳也是有志气、有抱负的人,然而未得施展。这一点和岳飞当时的心境有相似的地方,所以有感而发写了这首曲子,以抒发自己的感慨!
三、《听松》的写作渊源和写作动机
《听松》的写作渊源和写作动机,可能有三个方面:(1)像《二泉映月》一样,是长期积累和感受的结果。《二泉》显示的是“柔”的一面,《听松》所显示的是“刚”的一面。在创作手法上《听松》是以特写的方式展开的,这一点和《二泉映月》完全不同;(2)在那样的丧乱年代,经常接触(或听说)一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有感而发,以《听松》表现自己的愤懑;(3)完全跳出“自我”的圈子,叙述别人的境遇和悲愤。“文如其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表述,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一样的。
《听松》究竟从何而起,只有阿炳先生自己知道了。音乐不是写文章,有些东西是很难具体、很难考究的。但是《听松》的主题是鲜明的:是呐喊、是战斗、是热情和欢乐的英雄主义精神。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有一种不怕艰难险阻、催人奋进、勇往直前的力量。
四、演奏《听松》的要领
《听松》是一首音乐思维广阔、场面宏大、动静对比强烈、激烈与悲壮兼而有之的二胡独奏曲。首先要在弓法的力度上有所突破,尤其是大力度的保持音。大力度的保持音本來就应该是二胡演奏上的大课题,没有大力度的保持音,是很难完成《听松》的演奏的。说起来简单,实际做起来很难,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听松》的重点是第二段。第一段可以说是“序”,是准备。第三段是第二段的发展、延伸和深化。第二段虽然是多次的单旋律重复,但是每一次重复的分量和深度是不一样的,要耐心揣摩。《听松》的第一节和结尾的两个小节都是强起,而且要把“大力度”保持住。就是说,把你自身能作用到二胡上的最大力量施展开来;把二胡自身的所有“张力”和音响条件都调动起来。
五、结语
应该说,阿炳是我国二胡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二胡演奏艺术有了明显的普及和提高。在理论和实践上,也在向标准化、科学化、正规化靠拢。
参考文献
[1]吴聿立.胡琴三大家之比较刘天华理性阿炳天才吕文成感性[J].北方音乐,2006(12).
[2]张尊连.二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音乐(季刊),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