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艺术院校“抗疫”主题的艺术实践

2021-11-14季青媛

戏剧之家 2021年16期
关键词:抗疫防控疫情

季青媛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庚子之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一场措手不及的灾难,打破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宁静,打乱了社会经济运行秩序和发展节奏,年味中弥漫着忧伤和焦虑,整个中国被按下了暂停键。“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病毒的高传染性导致它迅速蔓延到了全世界,这是一场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毫无疑问,此次疫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性事件,并将在某种程度上改写人类文化史。疫情正深刻改变着高速行进中的中国,也在放大人们特殊时期的精神诉求和价值观照。面对疫情,教育何为?艺术何为?

2020 年2 月,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要努力反映全国人民防疫抗疫的成就,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教育部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思政课教学组织工作的通知》(2020 年)要求“运用疫情防控的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向学生讲授好思政课,全力支持配合打赢疫情防控战”。《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 年)提出“针对艺术学类专业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教育部党组关于统筹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年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2021 年)指出“将防疫知识、战‘疫’先进事迹教育、生命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在线学习,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

医生治病救人,文艺温暖人心。危难之际,高职艺术院校文艺工作者有责任通过艺术的视角,把疫情防控中的鲜活素材作为育人的生动教材,引导艺术青年学子结合自身专业优势,积极投身到抗疫主题的艺术实践和艺术创作中,通过讲好抗疫故事、传递抗疫精神,不断推进育人工作,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旨归。但是如何引导艺术院校青年学子更好地认识疫情、了解疫情、解读疫情,如何认识艺术在抗疫中发挥的作用,如何透过疫情用艺术作品去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在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中,适时融入抗疫精神、生命科学、理想信念、责任担当的价值引领,这些都关系到艺术实践的成效。

一、艺术与艺术实践的意义

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艺术属于精神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作品是时代情感的源泉,不仅能反映时代,更能前瞻未来,影响深远。各个具体的艺术门类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不同的特点,如音乐诉诸听觉,绘画诉诸视觉,戏剧诉诸视觉和听觉。艺术作品以独特的审美价值、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情感、记录人类心灵与社会良知。

艺术实践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所展开的一系列展演活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培养学生增强综合艺术素质、创新艺术实践能力和掌握过硬的专业素养,是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具有其他任何教学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且融合在艺术实践活动中的德育教育更易被学生接受,并取得显著的德育成效。

近几年,教育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对高校通过实践活动实施德育教育提出了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2012 年)指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职艺术院校的职责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文艺人才,必须深入领会教育政策的要求,全面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将立德树人贯穿于艺术实践的全过程。根据不同的专业特征和属性,通过案例分析、作品展演、创作实践等形式,将抗疫元素和教育功能融入艺术实践中,在实现专业艺术技能提升的同时,教育引导艺术青年学子在服务人民、贡献社会中增加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以艺战“疫”境域下艺术院校的艺术实践探索

大疫之下,艺术院校师生积极开展“抗疫”主题艺术实践,用艺术的审美形式反映战疫情境、抚平社会焦虑和凝聚艺术力量,歌颂中华民族大善大爱精神,激励全社会投入抗疫战争,真正体现文艺为人民书写的时代担当。

(一)深刻认识讲好抗疫故事、传递抗疫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面对灾难、抵御灾难、战胜灾难的历史,疫病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人类总是在艰难中前行,即使进入科技发达的21 世纪,疫灾仍如影随形,非典、H1N1 流感、埃博拉疫情、中东呼吸综合征等重大疫情,都让世界创痕累累。这一次的新冠肺炎,世界各国都卷进了这场针对病毒的“世界大战”,全球处于失序状态,世界突然变得如此脆弱,而且截至2021 年还没看到终止的迹象。

中国社会各界都共同面对了这场人类的大灾难,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风雨同舟,经过三个月的殊死奋战,付出巨大牺牲,成为世界上率先控制住疫情的国家之一。习近平主席说,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效率、中国精神,涌现出的众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团结合作、共渡难关的精神风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疫情打破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带来人们心理上的困扰——恐慌、焦虑、烦躁、消沉、抑郁,社会行动表达的无力、道德失范与价值缺失。疫情之下,群情敏感,人们对疫情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但行为的本质和心理依然是共性的。艺术院校师生虽无法像医护人员那样用专业的技能去冲锋陷阵,但有文艺表达、文艺参与的时间和能力,如何通过“抗疫”主题艺术实践纾解大疫下人民的复杂情绪,来记录时代、讴歌英雄、凝聚力量。这是艺术院校师生对于社会责任一种义不容辞的担当,通过艺术实践支撑艺术兑现其社会承诺和艺术价值,同时也是对学生最好的艺术教育。

(二)扎根时代生活,将艺术实践活动与时代相应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面对疫情,艺术师生发挥专业优势,挖掘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优秀典型和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关注复工复产复学,积极投身“抗疫”主题艺术实践。通过防疫抗疫宣传,缓解民众焦虑情绪,坚定战“疫”信心,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氛围,以大爱之心、大美之艺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一是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疫情发生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齐心协力,谱写了一曲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战“疫”之歌。我们党发挥了强有力的领导作用,迅速做出部署,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赢得了抗疫的战略主动,展现出了强大的勇气和担当精神。“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

二是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积极性,举全国之力重点支持武汉、湖北。地、空大通道高速运转,346支医疗队的4.2 万余名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一批又一批救援物资驰援武汉,建设者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不辞昼夜,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成历时仅十余天。这些令人惊叹的事实和数据,无不展示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由衷的赞叹。

三是要讲好人民群众万众一心、全民战疫。我们抗疫必胜的源泉,除了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还要紧紧依靠人民,相信人民。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争,中国全民动员、举国上阵,14 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湖北人民用壮士断腕的自我牺牲,换取了全国人民的安全稳定,在如此艰难的时刻,全国人民克服困难,全力配合支持着这场战“疫”。全国有难以计数的抗疫工作者奋斗在基层抗疫战线上,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宅在家中参加抗疫战斗,足不出户来阻隔病毒传染。在这次战“疫”中,没有前线和后方之分,每个人都是事件的亲历者。

四是要讲好抗疫英雄恪尽职守、默默奉献。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英雄精神早已熔铸在民族的血液里。悬壶入荆楚,面对病毒,他们并没有退缩、反而迎难而上,用血肉之躯构筑起守护生命的一道道防线,以生命捍卫生命。无论是医护人员、部队官兵、基层干部、公安民警、媒体记者、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快递小哥、各行各业坚守岗位的工作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战“疫”者。他们坚守一线、不怕牺牲、救死扶伤,演绎了一幕幕无私奉献的英雄故事。每一个普通人,在这次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都活出了英雄的模样。结合抗击疫情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组织师生学习抗击疫情的先进典型事迹,颂扬先进、尊崇英雄,引导师生结合艺术实践,坚定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五是要讲好全球共同抗疫的中国担当。疫情是全世界面临的挑战,中国积极推动抗击疫情国际合作,面对一些国家和地区新冠肺炎疫情扩散的态势,中国感同身受、牵挂在心,在我国疫情尚未完全缓解的时候,疫情防控仍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中国尽己所能提供帮助,通过派遣医疗队驰援、物资支援、经验分享及技术合作等各种方式,为全球共同抗疫做出中国贡献,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履行国际义务,第一时间主动通报疫情信息,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中国的新冠疫苗也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在疫情的照鉴中,世界各国命运与共,中国践行了世界大同、天下为公,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和气度,以高度负责的行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三)“云端”重塑教育形态,创新实践模式

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的当下,学校的边界发生了变化与拓展,空间的阻隔加速在线教育的发展,线上课程开设直播、录播、慕课、视频会议等多种形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活动的地域、空间和边界限制,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更广泛、更优质、更开放的教育,从而推动教育形态改革、转型和发展。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观众的移动、艺术品的流通和文艺展演的形态均发生了转变,艺术的主题已不仅是纯粹的艺术本体问题,促使艺术实践者不得不思考,如何在限制条件的预设中迅速做出反应与转换,结合其他学科,借助更加丰富的数字网络和媒体科技,展现社会文化关系,实现艺术价值和艺术使命。同时不同于传统剧场、美术馆等静止的观演空间,网络的受众实则构成了“抗疫”主题艺术的参与和传播主力。

随着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发展,艺术也在与疫情相关的领域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创新表达方式、拓展传播渠道,通过数字网络进行艺术信息推送,将艺术作品以图片、视频等数字化形式举办“线上展览”,线下展览通过视频导览、3D 建模与全景照片等虚拟化物理空间的形式举办“线上虚拟展”。鼓励师生在特殊时期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在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上进行探索和突破。通过远程连线、视频讨论、微传播、云平台等“数字和网络”的方式,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和创意指导,不断凝练主题、推敲创意、完善方案,用戏曲、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动画、影视、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摄录、视频剪辑等技术运用,制作成艺术作品在电视台、网络上广为传播,全力打响艺术战“疫”。

(四)艺术为民,创作高品质的“抗疫”作品

2014 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

大疫之下,虽然无法亲身驰援疫区,但艺术师生同样有自己参与这场战役的方式,那就是践行“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积极开展艺术实践,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是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开展,继续创作一批人民喜爱的文艺作品,传承好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彰显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二是对前期创作的作品进一步打磨加工,不断推出艺术精湛、制作精美、具有高度感染力的“抗疫”作品,用有深度、有温度的文艺精品力作,贴近老百姓的需要和期待。

三、结语

新冠疫情导致的强制刹车,促进了教育、艺术的反思与讨论。在疫情照鉴中,在人民的期待中,坚持艺术为人民,践行艺术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用艺术的审美形式防疫抗疫、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一是把疫情、灾难变成教材,增强青年艺术学子的社会感受力。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抗疫”主题艺术实践,拓展到各艺术门类,形成跨专业的艺术实践作品,进一步探索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二是把立德树人内化在艺术实践之中,以文艺赋能为己任,涵养家国情怀,真正从思想上得到升华和锤炼,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三是将传统艺术形态和科技深度融合,提升艺术实践的科技支撑水平,创新艺术实践模式,实现多层面交流互动。四是要使疫情转化为时代的进步,要深刻认知和把握后疫情时代,以笔为枪,以歌鼓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深厚的人文情怀,延续中国美学精神的传统,通过艺术寻求物质和文明的平衡支点,用有温度的艺术作品为疫情防控贡献文艺智慧和文艺力量。

猜你喜欢

抗疫防控疫情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战疫情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团结抗疫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