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下广播剧的经营与发展途径
2021-11-14□
□
融媒体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充分体现了出来,并使得单一媒体竞争力逐步转化为多媒体竞争力,真正实现了为“我”所用,达到了资源通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目标。在融媒体时代下,广播剧也需要采用创新发展模式,找到适合的发展途径,让广播剧这门艺术绽放出新的活力之花。
广播剧的主要特点分析
总体来看,广播剧是将语言和音乐作为手段,采用机械录制并以声音来传播的一种戏剧形式。简单地说,声音便是广播剧的载体,而戏剧便是其内在表现形态。广播剧带有广播的特征,同时也有着较明显的新闻时效性。此外广播剧还表现出戏剧特征,也就是要打造典型的戏剧化情景,进行人物的艺术创作。和电视剧、舞台剧等立体形象的艺术不同,广播剧主要是给人听的,需要以声音的方式来塑造人物、讲述剧情、营造氛围,从而加强听众的理解,触发其想象。因此也可以说,广播剧是“线性的想象的艺术”。
广播剧的发展状况
广播剧是跟随广播而诞生的,和广播实现了同步的发展。在立体声录技术问世后,立体声广播剧随之推出,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将广播剧的发展再度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后来,电视走入人们的视野,广播剧遭到巨大冲击,一度严重萎缩。而随着如今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收听方便且传播快速的广播剧又找到了新的发展机会。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到二十一世纪初,广播剧就已开始同互联网建立了一定的联系。之后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广播剧的制作方式又得到了显著创新。当网络与手机的运用日渐普及之后,融媒体构成了优良的运作发展势态,各类网络广播剧社团百花齐放,给广播剧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现如今,影响力较大的网络平台包括喜马拉雅FM、蜻蜓FM以及荔枝FM等,此外还有“懒人听书”“有声书屋”等多款手机APP收听终端。比如,喜马拉雅是我国最大的音频分享平台之一,在2013年上线了手机客户端,并于三年内将手机用户数量提升到了2亿。喜马拉雅在2014年就实现了两轮巨额融资,给接下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资金基础。到2015年底,其音频总数超出了1500万条,单日累计播放次数高达5千万。目前,喜马拉雅FM的手机用户已近5亿,月活跃人数排名第一。相较之下,主流媒体旗下的广播剧则表现出一定劣势,比如在互联网上的专属发布缺少相应的平台,未构成统一的模式,并且“各自为政”,经营发展状况不甚理想。现阶段活跃于互联网的大多都是由广播剧爱好者建立的各种社团,虽然一部分电台能够借助第三方服务平台实现作品的发布,但依旧显示出种种不足。专业制作广播剧的人员所创作的精品尚未真正获得较广的网络发布途径,听众粘性不够高,收听率也相对较低,因此最终的传播效果自然达不到预期的要求。
融媒体时代下广播剧的经营与发展途径
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理念。现阶段,广播剧要实现可持续经营与发展,亟需走一条自主创新之路,打造出相对完善的线上经营平台,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链的网络化,并不断朝着经济搭台与文化唱戏的市场方向前行。具体而言,可以让我国广播剧协会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挥带头作用,构建一个网络中央厨房形式的专属供应平台网站。同时可参考喜马拉雅FM网络音频平台的经营运作方式,与相关成员单位联合起来,携手共建一个数据库,将海量信息涵盖在内,从而逐步构成广播剧的云平台。通过这样的方式,方能实现从“借网打渔”到“做网打渔”的转变。之后可以开发手机APP,将生产、供应、销售等多方资源集结到一起,设置广播剧制作的不同类型子栏目库,比如题材库、编剧与导演库、制作教学培训库、音乐音效库、精品展播库、配音人员库、广播剧论坛等。以此覆盖各个环节,收获理想效果,确保广播剧人以及相关爱好者都能在网络上找到交流沟通的平台。可采用会员制的模式来运营,实现平台的良好维护,做到集思广益、资源共享,让广播剧的队伍逐渐壮大,并合理利用平台来提升流量与点击率。如此不仅能够扩大广播剧的影响范围,还能通过流量来达到创收的目的,节约了制作成本,并且也可在较短的时间里快速提升广播剧产能与质量,增强广播剧在融媒体时代下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
除此之外,还应当在广播剧形式及内容方面实现线上线下的整合。首先,就形式角度来看,融媒体时代给广播剧的市场化发展创造了十分理想的条件,因为互联网具备多样性传播特点,能突破以往广播剧只能靠收音机传播的单一局面。但与此同时,广播剧也需面对全新的挑战,完善线上和线下的播出形式。可以在线下根据8到15分钟的时长对广播剧实施分段分集录制,避免听众出现收听疲劳的现象,这也体现了目前广播剧碎片化和精细化的播出特征。其次,就内容角度来看,制作者可以将广播剧视作特定商品,采用创新性经营理念,结合商家宣传需求以及社会热点话题,与各商家建立合作关系,将其所需宣传的内容糅合到剧情中。或是采用置换交流的方法,定期在线下播出一部分热门剧目,并构建自主创新型播出平台,实现广播剧线上与线下的无边界传播。
提高广播剧内容的质量。首先,针对广播剧创作中艺术水平不够高的问题,可利用精品效应来实现其艺术质量的提升。如我国的《纸鸢》《琴声悠远》《呦呦青蒿》和《爸爸的脊梁》等广播剧作品,均属于行业中的精品,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可以成为广播剧创作的参考及借鉴对象。一部优秀的广播剧,应当从剧目策划、立项、选题、素材搜集、剧本编写、脚本完善,一直到录制、配音、后期制作等,均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能表现出更高的艺术价值。其次,要充分体现出广播剧艺术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带动微广播剧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就近年的情况看,微广播剧创作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不仅创作队伍不断壮大,且作品数量也在大幅攀升。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各个地区制作并播出了约280部广播剧,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微剧,让广大群众深切体会到团结一致的力量,同时也展现出微广播剧的独特功能。最后,还需持续优化广播剧的内涵,尽力制作出更高质量的作品。目前的广播剧不论是在形式、内容抑或剧本创作方面,均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就形式而言,可以适当增加微广播剧的时长。当前有的微广播剧时长仅有两三分钟,无法全面而深刻地展现人物及审美情趣。就内容而言,广播剧的题材还需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可采用融媒体的多种表现形式,加入历史、民俗故事、旅游景点、神话传说等新颖的内容,并对其实施精细化处理,更好地赢取受众的喜爱。就剧本创作而言,需要采用恰当的编剧技巧,结合广播剧特征,凸显出实际矛盾,做到线索清晰、人物集中。如果过于杂乱,则会令听众感到茫然。广播剧是戏剧艺术的一种,需要体现出精彩而独立的情节,同时优化音乐的制作,给听众带来更佳的审美享受。
找到适宜广播剧发展的平台。融媒体时代下,广播剧的发展应当有适合的平台作为支撑和保障。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寻找到更多受众群体,并以更快的速度将广播剧传播出去,实现精品的推广宣传。也可借助融媒体,扩展全新的市场空间,打造更受欢迎的艺术形式。5G时代即将到来,人们也可运用喜马拉雅、蜻蜓等网络收听端,完成广播剧的线上同步更新,并结合受众的个性化需要,对不同类别的广播剧目进行细分录制和上传,以此提高收听率。除此之外,还可运用自主开发的广播电视手机终端APP,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对资源实施整合优化,以便在融媒体时代下快速抢占5G先机,打开一条更为广阔的收听途径,增加受众数量。这样,广播剧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与互联网的彼此融合、相互促进,并在网络的助力下持续发展和壮大,达到良性提升的效果。
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在融媒体时代下实现广播剧的创新经营与发展,需要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理念,提高广播剧内容的质量,并找到适宜广播剧发展的平台,摸索出一条光明的产业化道路,正确面对融媒体时代所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