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祝福》看小说的戏曲改编

2021-11-14李闯

剧影月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淮剧祝福祥林嫂

■李闯

戏曲是一门综合性极高的艺术,它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极具写意化的艺术特点,使其在众多戏剧门类中独树一帜。《毛诗序》中曾经说到过:“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样看来,在戏曲舞台上演员是通过舞蹈化的形体来塑造人物形象,演绎戏剧情节的发展。戏曲所特有的虚实相配、虚实相辅的表演,都是将我们日常的生活形态程式化、夸张化、美化之后呈现在舞台上的。这样将生活加以集中、夸张和变形,从而呈现在舞台上,充分展示了戏曲写意性的特点。

一、《祝福》改编的具体剧目分析

(一)越剧《祥林嫂》

越剧《祥林嫂》由南薇于1946 年改编完成的。1946 年春,袁雪芬进入雪声剧团后,率先进行越剧改革,希望演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新剧目,她与剧团编导南薇一拍即合,决定改编排演《祥林嫂》。首次对外公演连演三个星期,场场客满。这次演出轰动上海,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和热情关注。这出戏从1946年起到1978年,在上海公演6次,两次拍成电影,两次出版改编本。越剧《祥林嫂》的改编,准确地揭露了封建专制社会对劳动妇女在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使得该剧影响越来越大。

1、人物形象的塑造

丁玲同志在评价祥林嫂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坚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面前,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在面对迫害时,她尝试着不断地挣扎与反抗,却最终被那个社会压垮。祥林嫂的悲剧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在决定改编越剧《祥林嫂》时,袁雪芬对鲁迅并不了解,但对鲁迅作品中所描写的绍兴一带的风土人情却是非常熟悉,她听完祥林嫂的故事后,仿佛从祥林嫂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母亲一辈影子。于是,在塑造祥林嫂这个角色时,她将儿时所看到的、经历过的融汇到角色,使祥林嫂这个角色更加地生动形象,深入人心。袁雪芬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十年浩劫中,我的身心倍受摧残,有人说我是一个用不着化妆的活的祥林嫂,正因为我在这十年中受到了严重的精神创伤,所以在以后的表演中忧伤的成分多了些。”

这样看来,在日常生活中,亲身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在演员能够成功的塑造舞台角色上有着很大的帮助。

2、唱词写作与小说改编的关系

自1946年小说《祝福》被改编为越剧后,其中《我老六今年活了三十多》《雪满地风满天》等都成为了经典的唱段,其中“问天”则是全剧最精彩的一段。

这一段唱主要表现的是祥林嫂在被赶出鲁府后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前内心的呼喊和愤懑。这段唱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来修饰,而是更加注重通俗与内涵的结合。

“雪满地,风满天,寒冬腊月又一年。”这两句简明扼要的表现出了祥林嫂当时所处的情境——除夕之夜,大雪纷飞,一个形容憔悴、步履蹒跚的妇人走在街上。南薇仅用一句唱词,就充分体现了她对《祝福》原小说的准确把握。

接下来的一大段唱:“这长长的曰子我怎么过,如梦如真在眼前……人说道天大的罪孽都可赎,却为何我的罪孽仍旧没有轻半点?!”这段唱概括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而最后一段“我只有抬头问苍天……(白)魂灵究竟有没有?魂灵究竟有没有?(伴唱)苍天不开言。我就低头问人间,(白)地狱到底有没有?地狱到底有没有啊!死掉的一家人还能再见面吗?告诉我!快告诉我啊!(伴唱)人间也无言……半信半疑难自解,似梦似醒离人间”这不仅仅是祥林嫂对自己的拷问,也是对观众,对当时那个“吃人”的社会的拷问。

(二)淮剧《祥林嫂》

淮剧《祥林嫂》创演于2002 年,由袁连成改编,“淮剧第一花旦”陈澄担纲主演。袁雪芬老师看过此剧后,给予了此剧极高的评价,说是淮剧《祥林嫂》要比越剧《祥林嫂》更佳。

1、人物变化

与小说和其他剧种相比,淮剧《祥林嫂》的编剧根据对小说《祝福》的理解,在剧中增添了“卖福人”的人形象。第一场祥林嫂和卖福人在井台边相遇:

祥林嫂:大爷,买了你的福字就能平安得福?

卖福人:当然!买福等于请福,请福等于得福。老汉我一生卖福,这卖了多少福字,就造化了多少福人!

祥林嫂:买福得福!大爷,我买!

编剧通过卖福人一生卖福,祥林嫂一生买福,而这两人最后都没有得到幸福,更加生动形象的体现了鲁迅先生心中的一块垒,使“祝福”二字更加具有讽刺意义。

2、精彩片段分析

淮剧《祥林嫂》打破了我们以往对小说及越剧《祥林嫂》的了解。在淮剧中,贺老六这一角色在祥林嫂逃婚后的第二场就出现了,而贺老六的提前出场也让祥林嫂的心中泛起涟漪。

祥林嫂苦苦哀求贺老六带她逃出深山,贺老六答应了她,并将她介绍进鲁府做帮佣。第三场,祥林嫂在河边一边淘米洗菜,一边念着救她出危难的猎户大哥,脸上泛起红晕,心头荡起涟漪。如这段唱:

祥林嫂:喜今朝心中感慨知多少,一个身影又在我的心头飘。他带我逃出山坳,他帮我挣脱笼牢……情未补恩未报,情牵梦绕何时消。

二、剧本与小说的比较

关于戏曲和小说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戏剧与小说,异流同源,殊途同归者也”。

小说《祝福》是以倒叙的形式来描写祥林嫂悲惨的一生,而当它改编成戏曲的时候,剧作者则以顺序的方式来描写:祥林嫂第一次死了丈夫一直到最后她被鲁府赶出来,在除夕夜走到人生尽头的悲惨的一生。这样一来我们会发现,由于戏曲是需要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戏曲的叙事方式比较单一;而小说则是以文本的形式展示给读者,读者又不受阅读时间的显着,所以小说的叙事方式是多样的。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上面有说到,戏曲表演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剧作者在改编剧本的时候要合理安排人物、把握节奏,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

1、祥林娘

在小说中,祥林娘这一形象,只是在下人们谈及祥林嫂的身世提到过“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但是在越剧《祥林嫂》中,却赋予了这个角色生命力。在越剧中,祥林嫂的婆婆依旧是一个很“厉害”的角色,但是却多了一些人情味儿。虽然她决定按照卫癞子的主意将祥林嫂卖掉,可在她下定决心后,却是心思不定,吃不下饭的,毕竟她决定卖掉祥林嫂是迫于无奈的,是为了为了养家糊口,她才做出这样迫不得已的决定。所以演员在表演的时候要把握住分寸,不能丑化了这一人物。

由此可见,在小说改编为戏曲的时候,会根据需要对人物设置进行变动,使得这个戏能够更加生动的呈现在舞台上。

2、祥林嫂

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府做帮佣时,小说中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描述她的状态:“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在越剧《祥林嫂》中则是用一段《青青柳叶蓝蓝天》来表现祥林嫂的心情。大幕伴随着轻快明亮的音乐拉开,祥林嫂迈着轻快的步伐上场,虽然是做下人,每日洗洗涮刷十分辛劳,但凭借自己的劳动挣得一日三餐与月钱,她感到十分满足。如唱词:“一日三餐无忧虑,还有五百月规钱。但愿还得婆婆债,终日劳累也鲜甜,”这也许就是她所渴望的新的生活,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婆婆还债,不用受到婆婆的逼迫再去嫁人,这也是对祥林嫂的善良进一步的刻画。

当祥林嫂被赶出鲁府沦为乞丐后,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是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纯乎是一个乞丐了。”鲁迅通过这六个细小的局部描写来刻画已油尽灯枯的祥林嫂,使读者能够在阅读的时候非常准确地在脑海里勾勒出一个饱受摧残,落魄妇人的形象。

小说这样的详细的描写,使得演员在把祥林嫂这一人物搬上舞台时的造型有了很好的借鉴。除此之外,演员在刻画人物时还要对人物的心里变化、情感变化进行分析,要把自身带入到角色中,使自己成为这个角色,这样在表演上才能够更加打动观众。

(二)对细节的描写

1、淮剧《祥林嫂》

相较于其它剧种,淮剧《祥林嫂》的改编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卖福人这一角色。当祥林嫂得知婆婆要把自己卖给他人,倍感无助的时候,卖福人出现了,告诉买福得福,于是祥林嫂用她全身上下仅有的一只外婆留给她的银簪买了一个福,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祝福,于是她决定逃出深山,追求新的生活;当她嫁给贺老六,并有了他们的孩子,以为从此就要过上幸福的生活时,卖福人又出现了告诉她:“这福字就是你大嫂的护身符。大嫂你当买福嫁了一个好丈夫,现如今应该再买一福,为了你那乖儿子。”于是,祥林嫂花了十个铜钱为阿毛买了福,可是这一祥林嫂并没有得到庇佑,她买了福,可阿毛却被狼叼走,而老六也因为伤寒复发离她而去,她又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当她被赶出鲁府,流落街头,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时,她又遇见了那个卖福人。在祥林嫂人生中的每个转折点她都遇到卖福人,剧作者通过自己对“祝福”的理解,来表现祥林嫂一生求福未果,最后惨死街头的悲惨一生。

2、越剧《祥林嫂》

在1984年拍摄越剧电影《祥林嫂》时,南薇临时提议:“由于祥林嫂捐门槛后仍被认为‘不干净’,应该加一场祥林嫂去砍门槛的戏,以便让观众出出气”,袁雪芬老师当场便表示认同,于是就有了“祥林嫂砍门槛”的戏。而这一细节也恰如其分的表达了祥林嫂的心情,正如她在最后一场里所唱的那样:“我为了赎罪去捐门槛,花去我工钱十二千。人说道天大的罪孽都可赎,为什么我的罪孽仍就没有轻半点”,她将自己心里疑问,怨恨都发泄在这条她寄予无线希望的门槛上,可没想到这却成了压死骆驼的一根稻草。这样看来,在小说改编为戏曲的时候,不仅仅要遵从原著,符合戏曲舞台表演的规律,还要契合人民大众的审美。

戏剧与小说,异流同源,殊途同归。为了使作品的舞台呈现能够符合中国戏曲写意性的特点,我们在把小说改编成戏曲本时候,必须对戏曲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我们创作出来的作品才符合戏曲美学的审美条件。

猜你喜欢

淮剧祝福祥林嫂
淮剧还好吧
浅谈推进淮剧进校园常态化
江苏淮剧博物馆漫谈
论祥林嫂悲剧人生中的笑与哭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祝福》的女性视角解读
《祝福》中祥林嫂的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