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民办高校面向东盟的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策略

2021-11-13吴其艳莫凡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东盟课程设置培养目标

吴其艳 莫凡

【摘 要】本文针对广西民办高校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发展现状,提出扩大教育合作背景下面向东盟的应用复合型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的策略:因势因时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对照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增加学生语言实践性教学环节。

【关键词】东盟 东南亚语种人才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7-0144-04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高等教育合作不断深化,2016年双方签署《中国—东盟教育合作计划 2016—2020》。现中国与东盟8国分别签署了教育交流协议,与菲律宾、越南、泰国和马来西亚等4国签订了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相关协定。双方高校在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双向留学生培养、语言学习、联合办学、职业教育培训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逆势上扬,双方第一次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共同推动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全球经济增添亮色。双方正以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为契机,共同推动中国—东盟关系定位升级,构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尽快生效,让全球最大自贸区释放更多红利。东盟是广西“三个定位”的重要面向,广西积极参与中国与东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交流与合作,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论坛等。

广西民办高校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在扩大教育开放的新形势下面临良好机遇,同时必须正视其中的挑战与困境。有必要总结近年民办高校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的经验,思考并把握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在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方面的不同侧重点,推动广西民办高校充分抓住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带来的机遇,利用办学机制灵活优势加强与东盟国家合作高校共谋发展、联合培养、共建人才的合作发展模式。通过理论及实践研究,探索广西民办高校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策略的创新思路,对提高东南亚语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促进广西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以及满足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发展的需要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东南亚语种人才作为语言服务群体,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和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应用复合型东南亚语言专业人才培养对建设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经济贸易往来起着重要桥梁作用,为广西加强与东盟各国文化贸易沟通发挥重要作用。笔者以广西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调研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了当前广西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高校如何培养高素质东南亚语种人才提出建议。

一、广西民办高校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发展现状

广西民办高校要了解自身及同类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专业,分析研究自身人才培養与东盟各产业对接联系的可行性,区别公办高校办学,实施差异化人才培养策略。广西各类学校开设越南语专业的有18所,其中泰国语专业有10所,柬埔寨语专业、印度尼西亚语专业有3所,缅甸语专业、老挝语专业只有2所。目前广西民办高校在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上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人才培养缺乏科学的目标定位

调查的13所广西民办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将目标主要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一是语言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协调统一;二是创新、实践能力全面提升;三是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四是能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并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的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但目前广西民办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并没有切实达到预期培养目标,学生虽然具备较好的语言交际能力以及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与达到综合文化素养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要求还有很大距离。部分高校虽然设置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但实际教学和课程设置上并没有涉及相关课程。广西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多数遵循传统的任务目标,主要是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不善于整合在国际化办学方面的有利资源,往往局限于考虑当前地方的人才需求,缺乏人才国际化培养的长远规划,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快速变革的社会,毕业生在用人市场上整体竞争力不强。

(二)教学改革过程中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广西民办高校在东南亚语种专业课程设置上都着重强调其语言的基础技能和知识储备的教学形式。很多高校对东南亚语种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如开设法律模块、经贸模块、管理模块等,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具体教学中融入法律、经贸和管理等知识,这些改革措施使整个专业设置形式上更多样,内容也更丰富。但是从调查的情况看,这些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偏向单一的理论知识传授,学生缺乏实践性的机会,“生硬难啃”的理论也使学生“吃不消”。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践平台资源,很多知识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语言+专业”的改革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满足“一带一路”倡议需要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也流于形式。

(三)师资队伍结构参差不齐,师资力量薄弱

广西民办高校现有师资队伍中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现象,复合型师资缺口尤为突出。首先,广西民办高校普遍存在形式新、起步晚、资历浅的现象。各校开办东南亚语种专业时间不长,教师数量较少,“双师型”教师更少,师生比例不合理。其次,学缘相近、学历偏低,多为本科或硕士研究生学历,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很少,教师职称结构以初级、中级居多,副高级、正高级职称很少(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东南亚语种专业为例,学士学历教师占14%,硕士学历教师占71%;助教职称教师占11%,讲师职称教师占74%)。最后,缺乏相应学科专业带头人,多是兼职或外聘教授,无法真正全面统筹带领东南亚语种相关专业进行学科建设和发展。此外,东南亚语种各专业教师普遍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教研交流和科研交流相比公办院校较少,交流活动面较窄,教研活动能力不强。因此,师资队伍的薄弱是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及模式有待改进

目前,部分高校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得到逐步丰富和改善,教学设备得到升级,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对教学模式方法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更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教学理念没有及时更新等问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特别是在东南亚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课堂上很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没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和“学”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此外,部分高校在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问题上没有形成良好的教研讨论、教研交流氛围。教师教学存在“闭门造车”现象,教学理念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教学模式单一、陈旧,学生缺乏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广西区内很多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在培养应用复合型语言专业人才方面效果不尽如人意,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五)毕业生语言实践應用能力不突出

多数高校在制订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目标时明确提出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培养应用复合型外语人才为目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相关教学平台或教学资源的缺乏使学生实践能力十分受限,毕业生的语言能力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为例,在对120名泰国语、越南语、印度尼西亚语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问卷调查中发现,有48%的用人单位对新入职毕业生的外语水平不满意,33%的用人单位认为经过培训或实习后对毕业生的外语水平基本满意,而仅有19%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外语水平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以上造成将近半数的学生外语水平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践类语言课程占比相对较低,实践应用型课程占比优势不明显。二是学生在学习期间虽然有机会到语言对象国进行短期留学,但是缺乏相应的实践环节或实习内容与本专业关联性不大,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此外,在调查中86%的用人单位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建议加强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语言实操能力培养。值得注意的是,62%的用人单位提出了高校在培养外语人才过程中应创造条件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对接,通过建立语言实践基地等形式实现“校企联合”模式。

二、扩大教育合作背景下面向东盟的应用复合型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的策略

广西民办高校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在扩大教育开放的新形势下面临良好机遇,加强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需要有效地融合中国—东盟合作领域中的具体专业知识,并思考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外语复合型人才。东南亚语种人才作为语言服务群体,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广西民办高校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策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广西与东盟各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

(一)因势因时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在扩大教育开放的新形势下,正确的思想指导和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为培养应用复合型外语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培养外语人才的主要目的是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输送人才。高校在应用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对行业需求和用人单位进行充分调研,了解行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了解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学生外语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需求,根据行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从而对培养计划、专业进行正确合理的设置。利用与东盟国家合作院校的资源,善于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有效地转化为应用复合型人才的新培养形式。坚持语言、能力、素质培养的协调统一,注重学生语言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同时,注重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通过与东盟国家各高校的教学合作平台,加强联合培养力度,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提高广西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对接国家战略,满足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对照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进行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按照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学生专业技能的需求,确定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目标并创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从语言的用途和使用区域等多个角度出发,不断推进东南亚语言教学的个性化、差异化以及生态化。例如在高校越南语(东盟法律方向)实验班中,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学生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专业知识,还需要开设东盟国家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知识的课程。与此同时,帮助学生创造考取法律方面相关行业从业资格证书的条件,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机会考取相关证书。与单一的语言类专业相比,在RCEP签署的大背景下,通晓中国及东盟国家“语言+法律”的毕业生不论是出国深造还是考研或是自己创业,都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课程多样化改革措施有利于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极大提升学生未来职场的就业竞争力。针对目前民办高校的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在走与公办院校差异化外语人才培养道路上,可因势制宜、适时地推进多元化的语言教学改革,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丰富专业结构,重视“语言+专业”科学结合。这方面可以借鉴英语多元化教学模式,如采用专门用途的外语教学模式。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法学(越南语)强化班为例,本科四年制一共是八个学期,第一学期是法学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第二学期至第四学期开设越南语基础课程及东盟法律知识学习,第五学期至第六学期到语言对象国法律相关院校进行“语言+法律”的强化学习,以此提升学生对越南语的运用能力以及加深学生对对象国法律知识的了解,将语言和专业课进行融合。此模式的创新凸显了应用复合型人才的语言优势,增加了语言实践应用的宽度和深度,为学生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扎实的语言和专业基础,以语言为载体,以专业为依托,达到语言技能和专业实践融合。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水平、高层次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应用复合型东南亚语种专业人才的重要保障。目前,很多高校教师队伍尤其是广西民办高校的东南亚语种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人员少、学历低、职称低等现象。针对当下这种现象,高校可以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是通过全国招聘、自身培养等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支持教师在职称方面的提升,加强校企合作,让教师有机会到东盟国家合作院校和相关企业学习和培训,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二是定期开展各种东南亚语种的教研活动,聘请或邀请高水平的业内专家开展相关讲座或做专业指导,引导教师参与学习、讨论和交流,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及时发现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整改,以此提升东南亚语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教学能力。三是聘请相应语种的外籍教师,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此外,依托当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与国外相关合作院校开展教学法等教研,开展双方的师资交换或交流,外教的加入以及国外师资的融合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本土教师队伍专业知识的不足,也为本土教师的教学提供新的思路,有利于提升教学队伍的综合教学水平,不断增强师资力量。

(四)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技术的飞速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对应用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学的方式和手段由过去传统单一的模式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和调整。一方面,要培养应用复合型东南亚语种专业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内高校英语教学的“梯度教学”或“分级教学”的成功经验,将语言和专业进行融合,实施语言知识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东南亚语种教学中融入专业的知识,促使学生的语言学习更加具备目标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要提高应用复合型东南亚语种专业人才需摒弃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陈旧教学模式,课堂上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鲜明组合模式,不断丰富和创新教学方法,通过革新教学方法实现课堂互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进行语言对话交流,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使用技巧,不断提高教学的效果、优化语言学习的效果,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此外,东南亚语种教师可以采用动态教学模式,运用或融合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进行语言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增加学生语言实践性教学环节

高校要培养应用复合型外语人才,应多途径加强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操水平。近年来,各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提前介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是有效提升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校人才和企业需求适配度的重要途径。高校与相关企业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共建贴近行业发展的育人平台。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先后与泰国皇权免税集团(KING POWER)、塔塔信息技术(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广东新航线跨境电商服务有限公司、广西一铭软件、广西博览局等企业和单位合作,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学生大三至大四学年,高校和企业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实训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参加企业系统、标准的业务培训,学习工作中的必备技能,学生在企业中接受专业的指导、体验真实工作过程。校企合作很好地把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共同营造企业化育人环境,共建有效的校企合作共赢和利益与共的机制。此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依托东南亚语种“3+1”的培养模式,善于利用“国内+国外”企业平台资源,创建更多的语言实训基地或实训平台,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提升语言综合技能,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输送更多高质量、高素质人才。

综上所述,目前中国与东盟各国陆续就推动中国—东盟关系提质升级等达成广泛共识。中国和东盟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升华,双方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意愿更加强烈,步伐更加稳健有力。广西民办高校在规划自身发展道路时应抓住机遇、立足当地、面向东南亚,积极对接国家发展策略,制订合理的东南亚语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的语言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型语言服务人才教育观,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积极探索国内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实现与公办院校的差异化办学,同时也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东盟交流与合作的推进。

【参考文献】

[1]李碧.面向东盟的广西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20(27).

[2]欧炼芬.“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面向东盟的外语人才培养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2).

[3]刘芳,邓纯慧,邢莉娜.“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外語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20(5).

[4]陈明辉,牟瑛.“一带一路”战略下海南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9).

[5]华晗悦,姜维.“一带一路”背景下宁波跨境电商人才需求调查与培养策略[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9(9).

[6]陈海燕.“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6(6).

注:2021年广西教育规划课题“广西民办高校面向东盟的国际化发展研究”(2021B154)

【作者简介】吴其艳(1982— ),女,广西合浦人,在读博士,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社会发展与管理;莫 凡(1983— ),女,广西陆川人,在读博士,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英美文学。

(责编 黄 煌)

猜你喜欢

东盟课程设置培养目标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前景展望
中国—东盟物流便利化研究综述
中国与东盟纺织品出口竞争力比较分析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