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链贯通”视域下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性评价策略研究
2021-11-13黄桂明莫字瑛颜越祝林
黄桂明 莫字瑛 颜越 祝林
【摘 要】本文基于“三链贯通”(创新链、产业链和教育链)的视角,分析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整体成效及存在问题,论述评价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有效性的策略,提出应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过程有效性、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结果有效性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可持续发展有效性三个维度进行评价,为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质量提供可资参考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三链贯通” 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7-0054-03
校企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背景下,为促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重大战略举措。高校、企业行业、政府部门等对该重大战略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大力推进转型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学术界对校企合作办学有效性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评价,但尚未达成共识。本文从创新链、产业链和教育链贯通的视角,在厘清创新链、产业链和教育链三者内在机理的基础上,从过程有效性、结果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有效性三个维度对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一、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性
(一)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结论必然根据其前提预期结果而发生。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讲,分为决策有效性、人员有效性、环境有效性等,是真正反映因管理主体的行为决策而产生效益的特性。也就是说,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才是有效的。教育有效性首次出现在美国著名的科尔曼报告(Coleman report,1966)中。通过这项报告,人们注意到学生的家庭背景更能说明学生在学业成绩测试中的表现。这也产生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进一步研究,获得了学校有效性的第一个结果,从而诞生了学校的有效性运动。Thanh Kh?i(1967)说“如果教育是一个特定的行业,它必须像任何行业一样努力,以获得最高的收益率”,通过寻求这种有效性的条件,后者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被理解为不仅是教育的,而且是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而《现代汉语词典》将“有效”定义为:管用,能起到作用。
(二)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性
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性,是指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后,严格按照协议的要求协同培养人才,经过一定合作时间后,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要利益相关主体学校、学生和企业在各方面获得发展与进步。评价地方本科院校协同育人是否有效,不能单纯地按照既定的协议条款是否完成进行评价,需要从校企合作办学以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是否有提高且效果是否明显,学校的学风提升是否显著,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的满意度是否有提升等方面进行评价。因此,对地方本科院校协同育人有效性从程度上进行评价时,可以分为负效、无效、效果不显著、效果一般、效果显著。在汉语中,“有效”的反义词就是“无效”,事实上“无效”这个词并不意味着真的就没有效果,而是校企协同育人的效果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而已。客观上来讲,任何校企合作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只是程度不同。本文所要讨论的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性就是指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实施协同育人一段时间后,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提高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能否满足相应产业的需求;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以后,校内的学风是否有所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是否有提高、校内校外教学与实习实训场所的软硬件设施是否有改善、社会对学校办学的满意度是否有提升,最终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二、产业链、创新链和教育链贯通的形态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首次提出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和人才链的概念,通过创新链、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贯通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的重要举措。本文将对教育链、创新链和产业链两两融合所存在的利弊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基于教育链、创新链和产业链贯通的视角评价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性,有效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并为其长效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一)产业链与创新链贯通
产业链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而创新链是指围绕某一个创新的核心主体,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知识创新活动将相关的创新参与主体连接起来,实现知识的经济化过程与创新系统优化目标的功能链节结构模式。本文中的产业链与创新链贯通是指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教学科研主體共同开展科学研发攻关工作,以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由于产业链与创新链中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所充当的角色有所不同,不同主体组合会产生不同的合作模式与效果,因此大力提升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贯通力度将成为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直接动力,能有效缓解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难题,为我国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创新链和教育链贯通
创新链和教育链贯通是我国传统的高校办学理念,是指高校通过课堂授课,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水平,然后由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但是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发展对不同人才的能力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支撑我国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战略需求,因此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旨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转型与分类发展,解决我国高校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错位失衡的难题。
(三)产业链和教育链贯通
产教融合是指高校与行业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校企双方严格按照共同创新办学思想和理念、共同设置专业、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要求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在合作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优势互补、实现良性交互共生共进,但在实际合作中由于缺乏配套的政策制度和合作管理机制,双方的效益得不到保障,普遍存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产教融合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未能实现优势互补,严重制约了产教的深度融合。
(四)产业链、创新链和教育链贯通
产业链、创新链和教育链高度贯通将打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的边界,解决教育链与产业链、教育链与创新链、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的双链贯通所存在的难题,实现科研领域、教育领域和产业领域的有效结合,促进三者间的共生共长。在此过程中,行业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行业技术骨干、实习实训岗位和行业前沿的技术与标准等,为高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科研机构、高校则充分发挥其科学研究和育人的优势,提升科学研究成果的产出与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支撑产业转型与发展的战略规划。因此,制订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有效性评价战略需要基于“三链贯通”(产业链、创新链和教育链高度贯通)的视角。
三、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性评价策略
(一)校企协同育人过程有效性
过程有效性是指过程的符合性,主要指过程目标达成的过程投入是否有效以及过程输出目标有没有达成。对一个过程来讲,它要完成什么任务、达成什么目标,最初设计过程的时候都会有明确的要求。这个过程开始运行之后,它产生的结果能否达成当初设计的任务和目标、执行得是否彻底、执行后目标是否达到,这就是过程的有效性。如果执行彻底、达到过程的结果高,有效性就高;否则就是不高。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质量决定其最终结果,因此对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性进行评价需要从其过程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校企协同育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校企是否全程参与并共同完成各项既定的过程任务,如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构建、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教学的开展、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科专业的建设以及学校软硬件平台的搭建等;过程目标包括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师资队伍专业技能的提高、学校软硬件平台的建设等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
(二)校企协同育人结果有效性
结果是过程的一种最终呈现方式。参与地方本科院校协同育人的主体包括高校、学生、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者,校企协同育人的最终结果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达成。因此,评价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有效性需要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从产业链、创新链和教育链贯通的视角,构建科学合理的协同育人结果有效性评价体系,对学校综合办学能力、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以及创新能力、“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企业员工理论水平、企业科研开发与成果转化情况、企业的直接获利等方面进行綜合评价,为进一步提升校企协同育人的质量提供可资参考的理论及数据支撑。
(三)校企协同育人可持续发展有效性
校企协同育人是我国高等教育为适应产业转型发展对人才进行分类培养后衍生出的一种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发展与传统办学模式一样,都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发展过程,不能立竿见影。因此,要保持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性,就必须保持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没有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校企协同育人有效性终将消失。
校企协同育人涉及学校与企业、学校与政府、政府与企业、学生等多方利益相关者权责利的均衡,以及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学校之间的政策与机制间本身的冲突。因此,在多方利益均衡的基础上,以“利益相关者诉求充分表达、利益相关者收益均衡分配、利益相关者关系协调发展、利益相关者诉求有效保障”为原则,从产业链、创新链和教育链贯通的视角对校企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有效性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促进校企协同育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提升校企协同育人质量的有力保障。
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协同办育人是一个长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校企协同育人必须高度重视其有效性评价,在厘清产业链、创新链和教育链三者相互渗透、贯通的优势的基础上,以“利益相关者诉求充分表达、利益相关者收益均衡分配、利益相关者关系协调发展、利益相关者诉求有效保障”为原则,从过程有效性、结果有效性、可持续发展有效性三个维度构建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有效性评价体系,有效提升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教融合走上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马里南.马里大学本科课程的有效性评价[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2]许细华,潘建华.试论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及其判断标准[J].职教论坛,2018(9).
[3]曹照洁.政校企“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现状与建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4]赵慧勤,陈晓慧.产教融合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以山西大同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6).
[5]唐乘花,朱艳琳,劳欣哲.“双向协同、三链融合”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理念与模式的构建[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
[6]李忠红,胡文龙.基于三链融合的理工科高校组织变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
[7]胡文龙.论产业学院组织制度创新的逻辑:三链融合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
注: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利益相融视域下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研究”(21YJC880031);2020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三链贯通理念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以数字创意产业人才为例”(2020JGB377);2020年教育部产学研项目“现代产业学院数字创意产业人才协同培养实践基地建设”(202101111016);2018年度贺州学院校级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电视栏目包装》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改革”(hzxyybjg201805)
【作者简介】黄桂明(1986— ),男,瑶族,广西平南人,贺州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高等教育管理;莫字瑛(1986— ),女,汉族,广西桂林人,贺州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高等教育管理;颜 越(1993— ),通讯作者,女,瑶族,广西恭城人,研究方向为动画及数字艺术;祝 林(1982— ),男,汉族,四川攀枝花人,凤凰数字媒体教育技术总监,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