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旅游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2021-11-13庞淑清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翻译

【摘 要】本文基于跨文化视角研究北海具有海洋特色的旅游景点及民俗风情的英汉翻译现状,提出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北海民俗旅游翻译策略:民俗旅游景点采用“音译法+直译法”,民俗服饰采用“音译+直译+注释”相结合的翻译方法,旅游地特色小吃采用意译法,民俗风情采用意译加简介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北海民俗旅游 翻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7-0046-03

跨文化交际,从广义上说,是指具有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从狭义上看,不同的文化背景来源于多种因素(比如,语言的不同,政治、经济与社会背景的多样化乃至不一样的宗教信仰等)导致文化存在差异。因此,跨文化交际中最大的障碍是文化差异。有学者认为,消除文化差异就是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所产生的误会无限趋向于零。语言和文化同为一体,息息相關。而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为跨文化交际搭建起一座理解的桥梁,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尊重相互的文化及语言结构,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认识跨文化交际的本质,可以把原语进行艺术加工,转化为目的语,便能更好地解决矛盾与减少交际中产生的冲突。北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点,其特有的海洋民俗文化是旅游和对外文化传播的亮点。旅游英语翻译应根据旅游地的文化特点进行翻译,其中要关注目的语与原语文化在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语言形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性,在翻译北海民俗旅游文本时需要根据其内容与特点,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

一、北海民俗旅游的特点

北海又名珠乡,是一座历史名城,同时又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北海三面环海,气候温暖,坐拥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并以独具特色的民俗人文风情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

(一)海洋文化

北海的海洋文化体现了北海人民利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态环境的思想与智慧,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在海洋自然风光方面,北海有世界闻名的“天下第一滩”—— 银滩、中国最年轻的火山岛—— 涠洲岛、“世外桃源”斜阳岛、红树林湿地和保护区、冠头领森林公园等。此外,北海还有多个人文景点,如海洋之窗、海底世界、北海百年老街、合浦汉闾文化园、星岛湖旅游度假区等。海洋文化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北海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北海的一个外宣窗口,向国内外游客展示自身的形象。

(二)疍家民俗

疍家民俗在北海海洋文化中特点最鲜明。北海地处北部湾东海,当地居民以疍家渔民为主。疍家人世代从事渔业,常年与渔船为伴,在恶劣的环境中作业,与风浪作斗争、谋生存。他们给北海创造了宝贵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而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疍家民俗文化。近年来,疍家与众不同的民俗风情成为北海旅游的热点。极具地域色彩的民俗活动,如开海祭祀、婚丧嫁娶,充分展现了北海疍家的古老习俗和宗教文化;疍家人靠海吃海的饮食习惯催生了各色小吃。此外,各种别具一格的节庆日活动也受到游客的青睐。在对北海旅游进行向外翻译时,必须理解其海洋民俗文化的深层含义及其差异,把握其历史渊源,运用跨文化的意识,才有可能起到行之有效的外宣效果。

二、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北海民俗旅游翻译策略

民俗旅游英汉翻译旨在民俗文化的传播与推广,而非简单的书面表达。运用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确保能让读者了解语意的同时,保留住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对北海民俗文化中的负载词空缺及语义模糊等情况,笔者认为应坚持语言与文化并重,重点解决译介过程中的中西文化差异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翻译策略。

(一)民俗旅游景点采用“音译法+直译法”

北海疍家人多以渔业、货运和摆渡为生,分布于外沙、海关大楼的东西海岸边、高德、地角、银滩、涠洲等沿海地带。疍家人住的地方叫作“疍家棚”,是在海岸边上用几根木头作为桩柱架设而成小棚,架构简易,位于海面上方两三米。《北海杂录·地势》中有记载:本埠“北面大海……下积沙,逆水而生……是为外沙,渔人舟子,列棚而群居”。列棚而群居的“棚”,即是“疍家棚”。经过走访发现,原始疍家棚经过时间的洗礼已所剩不多,仅有一些以文物保护的状态存在于侨港和外沙居民旧址,另一些则是在疍家民俗园中还原建造。而关于“疍家棚”的英汉翻译几近空白。笔者认为可采用“音译+直译”的方式,将其翻译为“Tanka shed”。音译法是按照源语的发音来翻译,常用于人名、地名等,在目的语中无对应的术语,直译则保留源语的形式,根据源语的内在含义来翻译。“Tanka”来源于北海白话中“疍家”的发音,“Shed”有临时搭建的意义,比直接音译为“peng”更能充分说明疍家棚是疍家人捕鱼劳作之后用来遮风挡雨的历史溯源。

(二)民俗服饰采用“音译+直译+注释”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疍家服饰汇聚了疍家人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对外传递了疍家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与地域风情。疍家人常年以舟为居,“人不离船,船不离海”是疍家人的鲜明特征。疍家服饰中也处处体现了海洋元素。其一,“大披衫”是一款又宽又短并带有马蹄袖的上衣。其二,“大裆裤”是裤腰很宽、裤管肥大的一款七分长裤装。其三,疍家帽,俗称“海笠”,此为一种由竹篾竹叶编织而成的垂檐斗笠,帽顶似六角形,带有布条帽带,外表坚实,不易被风吹落,可为在海边作业的渔民挡风遮雨。这三个典型的疍家服饰词汇如若直译过于生涩,读者对其形状与特色难以形成具体画面,建议采用“音译+直译+注释”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如“大披衫”来自北海疍家白话,无对应词汇,可译成“Tanka garment(which is a very short loose shirt/blouse with horse-hoof-shaped cuff and typical cloth buttons on the right)”;“大裆裤”可译为“Tanka pants(which is capris with large waist and legs)”;加上“Tanka”可保留源语更能强调疍家服饰的独一无二;“海笠”如译作“bamboo hat”,则平平无奇,无法生动地体现其民俗特色,改为“Tanka rain hat(which is handmade with bamboo sticks and leaves. It has two big cloth ribbon and a hexagonal top)”,如此便能突显出海笠的制作材料和疍家人的手巧,又能活灵活现地呈现出疍家帽的原样。此种译法让读者看到译文既能明白服饰的形状,又能了解每种服饰的功能,适用于民俗文化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能更好地传播源语言的信息,加强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三)旅游地特色小吃采用意译法

地方小吃是民俗旅游对外宣传的一大特色,游客不仅会被秀丽风光和异域风情吸引,也会为风味独特的地方小吃专程而来。本文以跨文化交际视角,就以下北海常见的特色小吃的英译名进行分析与探讨。

1.糖水

北海的夏季燥热,糖水作为北海人夏日消暑解渴的之物,是极具代表性的北海小吃。笔者发现,很多糖水店在菜单上把糖水翻译成“sweet water”,让人啼笑皆非。“Sweet water”有淡水之意,非但和源语毫不相干,甚至造成了歧义。糖水是一种地方特色甜品的总称,其强调是里面不同的食材和原料,用直译的方法容易产生语义上的误解。此处可针对不同种类的糖水进行翻译,如槐花粉,是一种由槐花和大米制作而成的糖水,可译成“yellow soft jelly syrup made by sophora flower and rice”,既能翻译出其草本制作材料,又能突出其嫩滑的口感和凉血降火之效;又如番薯糖水,可以翻譯成“sweet potato syrup”,海带绿豆糖水,可译为“kelp and mung bean syrup”,还原了它们的甜味感和个中食材。

2.籺

北海的籺作为一种传统小吃,起初人们用其作为逢年过节祭祀的贡品,这个习俗沿袭至今。北海籺多用糯米制作而成,馅料多以甜为主。叶麻籺是北海籺里非常有代表性的,用叶麻鲜叶捣碎后揉成籺皮,放入白糖、芝麻、花生等内馅包裹起来蒸熟。对此,籺的翻译意味着是否能将其民俗意译的顺利表达,笔者目前没有收集到相关的译文,可将其译为“sticky rice ball added with ramie leaf,stuffed with white sugar,sesame and peanuts”。如采用音译法,将其译为“at”,可用于翻译籺的统称。若翻译具体某一种籺,采用“音译+注释”法,“at(which is a sticky rice ball added with ramie leaf,stuffed with white sugar,sesame and peanuts)”。笔者认为稍显累赘,因为籺的形状、食法不一,馅料各不相同,音译法会出现多次重复,不如直接意译可以传达这道小吃更多的饮食文化。可见,地方小吃的英译更讲究本土文化与他国文化的融合,意译法区别于直译,不拘泥于保留源语的形式,在维持源语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自由翻译。此种译法解决了地方小吃名字与译语文化不对等的情况,避免文化交际失败,直接传递出鲜明的当地特色。

(四)民俗风情采用意译加简介的翻译方法

疍家婚礼别具一格,融合了疍家人的常年以水为伴的习俗,以船代轿的传统至今仍然保留在北海外沙、侨港一带的疍民的婚嫁习俗中。疍家婚礼是疍家海洋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婚嫁程序繁多,仪式复杂,每一项都凸显北海的风土人情,是北海民俗旅游的重头戏。疍家婚俗的翻译也显得十分重要。如婚俗之一:“叹家姐”,这是疍家咸水歌中的一种叹调。疍家女子出嫁前哭嫁成俗,此“哭”非彼“哭”,不含悲伤与不愿之意,往往着重声音的哀叹,没有眼泪,更多的是对父母的感恩,对手足的不舍,是为表达女儿的孝顺。因此,翻译“叹家姐”采用“意译+简介”的方法,可避免中西文化的混淆,如“a wedding lament—it is tone of tanka salt song to be sang with a sad tone at the wedding ceremony,to show gratitude to brides parents and relatives. Sad tone represents the filial piety”。婚俗之二:拜饭,指新娘的姊妹围着饭桌坐下,花篮在前,手握纸扇,对着饭菜行拜礼,意为送行。此处如译作worship the meal,会让外国读者不明所以,可改为“a farewell rite—female relatives sit around the table by worshiping the meal to see the bride off before she leaves”。婚俗之三:玩新娘,这是疍家婚礼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可谓疍家水上婚礼的一大传统特色。新娘乘坐接亲船,驶向新郎家,娘家人则拉住船后的缆绳往回划,与船上的艄公相互拉扯半个小时,嬉戏打闹。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新娘体验海浪的颠簸,证明她如每一位疍家女子一样,能克服海上劳作的困难,操持家庭。笔者认为此风俗可译成“a short turbulence experience:people row the boat in two (下转第70页)(上接第47页)different direction to make the bride sitting in the boat fell ups and downs of the sea. It is a wedding tradition to prove that she can work and live on the sea”。当地的习俗在意译后附上简介,可以帮助游客更好地理解当地的民风习俗,增加其游览的兴趣,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

总之,北海旅游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发展势头迅猛,其海洋文化、民俗文化广受关注,海洋民俗文化的翻译是弘扬本土文化的有效手段。北海疍家民俗的旅游翻译十分滞后,文化词的空缺、翻译策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北海旅游文化走向世界。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以富有海洋特色的疍家民俗为例,提出四种翻译策略,用灵活的方法译出北海民俗风情,希望能达到缩小文化差距的目的,促进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曾安安,何泠静.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贵阳特色小吃英译研究[J].汉字文化,2020(23).

[2]程海燕.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旅游英语文本的翻译[J].海外英语,2021(1).

[3]周菁.“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旅游翻译研究:以广西北海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0(21).

[4]程海燕.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旅游英语文本的翻译[J].海外英语,2021(1).

[5]索微微.“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的陕西民俗文化翻译现状及策略研究[J].河北农机,2020(12).

[6]潘红.商务英语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7]韩常慧.文化、旅游与翻译[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9.

注:2020年校级科研课题“北海市海洋民俗旅游接待汉英翻译现状与规范化研究”(2020YKY11)

【作者简介】庞淑清(1985— ),女,汉族,广西北海人,硕士,北海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责编 苏 林)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翻译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