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优化少数民族文化译介与传播策略研究
2021-11-13王学芳
■王学芳
(贵州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一、少数民族文化译介与传播的价值
贵州各民族历史悠久、地质地貌复杂多样,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不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而且形式独具特色。贵州要加快发展、走向世界,必须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合作,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译介与传播正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
黄兴国[1]明确提出“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一样,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是可译介的。”贵州少数民族的可译介性奠定了其传播的基础。许钧[2]在人民日报上发文《文化译介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文中表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好中华文化译介工作至关重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要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就要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译介传播出去。
首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属于地方性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许多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唯一性,这就决定了译介传播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其次,少数民族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不管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它都不是亘古不变的化石,要发挥其价值就要做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而译介就是少数民族文化活态传承和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没有译介就无法实现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与世界各民族的交流。最后,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并存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要谋求生存与发展,显然文化的译介与传播是必然趋势。
二、少数民族文化译介与传播的现状及困境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给予高度的关注与支持,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通过多渠道进行译介与传播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大型对外经贸活动的举行扩大了贵州民族文化在国外的影响力,如中国(贵州)国际酒博会、中国(贵州)生态旅游发展论坛等。贵州少数民族电影的译介也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如贵州导演欧丑丑的电影《云上太阳》和《侗族大歌》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展现了黔东南地区苗族和侗族宏大的民族景观和丰富的民风民俗,其中《云上太阳》获得第17届美国塞多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侗族大歌》获第22届加拿大维多利亚国际电影节组委会特别大奖“新文化浪潮电影大奖”。但总的来说,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译介与传播发展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译介内容较少。一直以来,国内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儒道两家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中外译得比较多的是藏族和彝族的民族文化。张杏玲、张健[3]指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译介出版面临着成效低、数量少以及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发展状况等原因,在国际上传播的贵州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作品较少,未能向世界各族人民展现贵州璀璨文化。
2.理论研究薄弱。目前大多关于贵州少数民族译介与传播的相关理论基本上是引用国外的理论,缺乏根据少数民族文化特点而产生的本土化理论,在研究过程中势必会存在不相宜之处,无法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译介与传播进行全面指导。
3.译文整体质量不高。现有译文主要由政府外宣部门或旅游行业牵头。少数民族文化涉及的内容繁杂,其中有不少特色文化词,译者不仅要对少数民族区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还要掌握相关的译介理论及技巧,译文的质量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文化译介的效果。
目前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译介与传播工作主要面临着两大困境。一是语言困境:贵州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语言成为族内交流的语言工具,且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无文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交流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二是文化困境:各少数民族都具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族外人不深入少数民族区域难以领会其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两大困境是限制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译介与传播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不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就难以促进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译介与传播的纵深发展。当今国际形势下,冲破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译介传播阻挠,走出困境,提升译介传播效果刻不容缓。
三、少数民族文化译介与传播策略
美国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其《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4]中清晰地阐释了5W传播模式,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针对以上少数民族文化译介与传播的现状及困境,此处以哈罗德·拉斯韦尔的传播理论为指导,从五个方面优化少数民族文化译介与传播策略体系。少数民族文化译价与传播流程见图1。
图1 少数民族文化译介与传播流程
(一)译介与传播主体
译介主体与传播主体相辅相成、相互协作。译介主体主要是对翻译的内容及质量进行把关。针对少数民族文化所固有的特色,一己之力难以保证译文的质量,提倡国外汉学家、国内较高水平翻译家与本土少数民族专家共同协作,构建灵活的多元化的译介主体。传播主体主要是做好传播方式的选取。为了成功推介民族文化,构建翻译-出版-传播的有效协作体系势在必行。译介与传播主体是少数民族文化成功走出去的重要前提。
(二)译介与传播内容
译介与传播内容关系到贵州的文化形象,需要慎重选取。首先要梳理家底,了解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其主要包括民族文学、民族艺术、传统技艺及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值得或者有必要推介,需要选取那些传统经典的,有助于西方读者消除对贵州文化的误解和分歧的文化,传播贵州文化良好形象。其次,在文化外译过程中避免同质化,坚持走贵州特色民族文化之路。此外,努力发掘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共同元素,有助于与译介受众产生共鸣,取得良好的交流效果。
(三)译介与传播方式
译介与传播方式事关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发挥多元媒体的互补优势,有利于迎合不同文化背景、心理认知结构差异的受众。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类手机软件应运而生,比如杂志、社交媒体、网络图书馆等。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新生媒介平台,让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更多人的生活之中。其次,建议国家及省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外国人到中国(贵州)学习、工作或旅游。并牵头做好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外译工作,给予他们良好的文化体验。此外,积极构建少数民族文化语料库。为了提高译介的效率和质量,减少错译、曲译等现象的发生,政府部门应与行业协会制定译介标准,构建民族文化语料库,为民族文化的译介提供参考。
(四)译介与传播受众
译介与传播受众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直接接收者,其得到信息后会根据自身的理解,产生相应的反应。许方、许钧[5]强调了“对译文阅读群体的社会阶层、教育层次、年龄差异、职业类型等因素要做细致的分析。”笔者认为,文化译介与传播工作离不开对受众群体的心理认知、文化背景、思维习惯等作深入调查评估,实现译文与目标受众心理期待的高度契合。受众层面的不可控因素繁杂,为了取得良好的译介与传播效果,需要对目标受众进行全面、深层次的调研,并在传播过程中根据受众反馈适时调整传播方式等内容。
(五)译介与传播效果
译介与传播效果是少数民族文化是否成功推介的直接反馈,其效果的好坏表明了少数民族文化实现传播者预期目标的程度。因此,受众接收信息并不意味着文化译介传播的结束。在做好以上四个维度的工作的条件下,对译介与传播效果的客观评估异常重要,有利于对译介与传播体系进行诊断,找出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
贵州要走上世界舞台,打好民族文化牌是关键,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势必促进贵州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另外,要做好优化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译介与传播工作,要求我们既要构建多元、有效协作的译介传播主体,选取合适的译介传播文本,还要采取恰当的译介传播方式,对译介传播受众进行仔细研究,对译介传播效果进行认真评估,不断调整完善少数民族文化译介与传播的各个环节,确保贵州优秀少数民族文化能够真正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