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语言能力 助力国家新区发展建设
2021-11-13黑龙江东方学院人文学院王力
黑龙江东方学院人文学院 王力
一、新区居民语言能力现状
我国南部新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新区之一,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有了语言,便有了语言能力,就我国目前来说,语言能力应包括普通话能力、方言能力及外语能力。语言能力作为人力资源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能力的提升对新区发展建设及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新区与广东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同属粤语文化圈,但其内部语言使用情况较为复杂,某些地区处于客、粤、闽三大方言区的接合部,常常出现“十里不同音”的情况,语言多样化。为了解新区居民语言使用情况,我们对新区内各地地方志及政府网站数据进行整理(资料日期截至2021年9月),见表1:
如表1中所示,中国香港地区粤语惯用者为88.9%,其他方言惯用者约占3.1%,普通话惯用者约占1.9%,英语及其他外语惯用者约占6.2%;中国澳门地区粤语惯用者约占85.7%,福建方言惯用者约占6.7%,普通话惯用者约占3.2%,葡萄牙语及其他外语惯用者约占3.4%;广州城区通行粤语,个别城区为客家话和潮汕话方言点;深圳本地居民惯用粤语与客家方言,另外还有个别的潮汕方言点,但深圳为移民城市,多方言共处,普通话是深圳的交际语言和工作语言;珠海粤语使用者约占87.3%,客家话使用者约占8.3%,另有2.6%居民使用闽南话,普通话惯用者约占1.8%;佛山大部分居民使用粤语,另有小部分客家方言使用者;惠州当地48.6%居民使用惠州话,37.3%居民使用客家话,6.1%居民使用闽南话,2.2%居民使用河源话,粤语使用者约占1.7%;东莞大部分人口讲粤语,客家方言使用者约占16%;中山粤语使用者约占84%,其他人口使用客家方言或闽方言;江门大部分地区通行粤语,少数地区通行客家方言;肇庆90%以上人口使用粤语,少数人口使用客家方言,另有部分少数民族使用状语或标语。
表1 新区居民语言使用情况调查表
同时,我们通过调查网站对新区居民语言使用情况分别进行了样本抽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15份,其中男性约占43%,女性约占57%,年龄从16岁至65岁。我们对被调查者的普通话能力、方言能力(包含多方言能力)、外语能力(包含多语能力)、语言使用情况及语言障碍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分为四级,分别是:熟练(指在生活中可以比较熟练运用某一种语言进行交流)、一般(指在生活中可以比较有效地运用某一种语言进行交流)、略懂(指在生活中能够听懂基本的词汇,可以运用某一种进行基本交流)、不会(指在生活中尚未具备运用某一种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被调查者普通话熟练程度统计:约78%的被调查者能熟练掌握普通话,21%的被调查者能够较有效地使用普通话,1%的被调查者只能够听懂基本词汇,进行基本交流。完全不会为0。
方言掌握统计结果:90%的被调查者可以使用粤语,其中16%的被调查者除粤语外还掌握客家话、潮汕话或其他地区方言。10%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会粤语,使用其他汉语方言。使用粤语的人群中其熟练程度不同:51%熟练,8%一般,31%略懂。
外语能力:约有91%被调查者外语语种为英语,其熟练程度为:12%熟练,43%一般,45%为略懂。其中有13%的英语使用者还会使用除英语外其他语种,如葡萄牙语、德语、日语等,熟练程度均为一般或略懂。第一外语语种非英语的被调查者约占4%。另有5%的被调查者不会使用任何外语。
语言使用上,9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在工作中使用普通话或外语,85%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在生活中主要使用方言,包括粤语、客家话、本地话、潮汕话或其他汉语方言。
语言障碍方面,49%的被调查者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过语言障碍问题,其中42%的被调查者认为主要的语言障碍是外语问题。37%的被调查者遇到的主要语言障碍是听不懂汉语方言或者少数民族语言。16%的被调查者遇到的主要语言障碍是听不懂带有口音的普通话。5%的被调查者遇到的主要语言障碍是认为自己的普通话不够标准,不能很好地交流,包括家乡的土特产不知该如何用普通话表达等。
二、提升居民语言能力对国家新区发展建设有重要意义
(一)提升居民普通话能力对国家新区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末新区总人口已达7000万人,随着国家对新区的开发,将会有更多的人投入到当地的发展建设中,人口总数必然会保持上升趋势。外来人口不断增加,不同方言背景的群体大量融入新区的发展建设,如果仅靠方言,人们很难进行有效沟通。而普通话作为我国的通用语言,是国家主要信息的载体,通晓普通话,才能很好地参与国家事务管理,进入到更多行业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更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
(二)提升居民外语能力是加快新区发展建设的必要之举
新区作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随着贸易和投资开放度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将更加活跃,需要更多的外语人才以及“专业+多语言能力”的人才。目前新区居民外语普及率较高,但外语语种较为单一,小语种人才不足;外语熟练程度不高,语言使用中外语障碍较多。
这说明目前新区居民外语能力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区发展建设需要。因此提高外语能力是加快新区发展建设,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的必要之举。
(三)提升方言能力对新区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语言的统一性是新区形成的背景之一。目前粤语、本地话、客家话等仍是新区当地居民的重要的交际工具。
但也存在方言能力退化的现象,比如听不懂老家的方言词汇,一些家乡土特产与传统文化事务已不会表达等等,“双言”及“多言”人才存在危机。因此,应重视对大湾区内方言的传承与保护。从生活角度来看,说方言有利于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文化传承。外来人口会当地方言是处理当地事物,融入当地生活,体验当地文化的重要途径。从国家层面来看,对方言的保护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更好的处理区域事物。
三、提升语言能力的主要举措
(一)推广普及普通话
首先,在学校教育上,尤其中小学阶段做好普通话的教学,为以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打下良好的普通话基础。
目前新区内部仍有部分人口不能熟练使用普通话,或仅能掌握普通话基本词汇。只有学校教育才能大范围地从根本上进行普通话教学与推广,从而全面提升居民的普通话水平。
其次,普通话应成为新区内各城市及地区公务活动的主导用语。党政机关在公务活动中使用普通话,体现了机关工作的严肃性,体现了公共事业的规范性,同时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公共事业服务。
另外,在工作场合提倡使用普通话。不同方言背景的人在工作当中使用普通话会方便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在工作中使用方言交谈讨论会使其他方言区同事感到被孤立。所以为了营造更好的工作氛围,增强团队凝聚力,增强沟通效果,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公司或企业单位应该提倡工作人员在工作场合使用普通话。
(二)加强外语能力提升
提升外语能力,首先离不开高校外语教学,新区内各大院校应加强外语专业建设,担负起培养更多高水平外语人才的责任,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外语人才服务大湾区的经济建设。另外,除了加强外语专业建设外,也需加强大学外语课和第二外语课程教学,为大湾区建设培养更多的“专业+外语能力”和“专业+多语能力”的人才。
同时,提升外语能力,不能仅依靠高校外语教学。在职人员和外来务工者外语能力的提升,是全面提升新区居民外语能力的重要任务,因此需要创新学习方式,可在各单位内部增加英语辅导类学习场所,形成“学习-实践”的学习链,在工作之余加强外语学习,从而打造更多“一精多专”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加强方言保护,营造宽松的方言使用环境
首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开发方言文化。相关部门可通过相应政策和媒体宣传,鼓励方言类文艺活动,助力以方言为基础的民歌、戏剧等艺术形式的传承与推广。同时,利用现代技术,开展方言的文献整理,以便开展方言文化的相关研究。
其次,鼓励外来人口学习方言。从目前统计资料来看,新区内部除肇庆外都是人口净流入地区,改革开放后,在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等城市外来人口已经超过了本土人口,学会当地方言是处理当地事物,融入当地生活,体验当地文化的重要途径。
最后,树立包容观念,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使每一个外来人口都能找到方言生存的土壤,增强归属感,助力新区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