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现实检视与提升向度

2021-11-13田凯华樊士博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支部党组织党员

田凯华,樊士博

(华东师范大学 政治学系,上海 200241)

农村党支部在农村社会发展中肩负着引领政治、落实政策、服务村民、振兴乡村的重大职责。重视和加强党支部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夯实基层基础,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基本任务和工作重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推动全党形成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良好态势。”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那么,何谓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当前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现状如何?新时代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的主要向度有哪些?本文将沿着上述问题的进路从概念剖析和现实诉求角度展开理论探讨,深入剖析农村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现状,进而提出新时代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的主要向度。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使用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这一概念。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增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可以说,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重在组织力的提升。那么,提升党组织组织力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新时代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有何现实意义?是研究这一课题必须明确的基本问题。

(一)概念剖析:提升党组织组织力的精神实质

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术语,其最本质、最核心的概念就是“组织力”。组织力一词最早是作为一个经济学术语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有时把组织分开来算作是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似乎最为妥当。”他首次将组织力同劳动力、资本力和资源禀赋力并列为生产力要素,这里的组织力是指企业家的个人才能。此后,组织力的相关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学领域。倪建民从行政管理学角度指出,组织力是一种合力,“从大的方面看,组织力主要包括政治组织力和管理组织力”,他认为政治组织力在组织力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有部分管理学家认为“组织是人的组织,只有通过对‘人’的管理才能实现对组织的控制”,这里将“组织力”划分为“个人力”的范畴。近年来,组织力一词还常被运用于生态学领域,作为衡量生态系统健康是否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指标之一。

那么,党组织组织力一词究竟应当作何解释?针对这一问题,目前学术界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认识。一是能力论。郝宇青认为:“总体而言,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是指基层党组织依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精神文化活动、革命斗争和社会变革活动的能力。”王同昌把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界定为:“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为了完成自己的法定职责(即党章规定的职责)而内在蕴含的生命力,对内开展党内活动、对外处理与群众关系的能力。”二是合力论。高振岗认为:“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力是动员力、发展力、监督力、管理力、执行力、知识力、战斗力、凝聚力形成的合力。”徐丙祥认为:“对于基层党组织来说,组织力则是指党的基层组织为实现其基本任务,将组织内部的各种要素进行调配、统合,从而展现出的整体合力。”三是分角度论。刘红凛主张对这一概念“既不能单纯从管理角度来理解,也不能单纯从某一方面来片面理解,应从部分与整体统一、对内与对外统一、个人与组织统一三个角度对组织力作全面理解与认识”。

由此可见,党组织组织力这一概念既包含组织力一词作为个人能力的狭义理解,也体现政党作为特殊的组织应有的功能和作用,随着党组织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外延也必将更加丰富。然而,尽管党组织组织力一词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但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党组织组织力所指涉的根本内容就是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牢不可破的战斗堡垒。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提升党组织组织力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打下坚实基础。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基本单元。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实情况表明,巩固党的组织基础、加强党的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因此,只有全面提升农村党支部的组织力,将农村党支部建设成团结带领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战斗堡垒,才能有效提高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现实诉求: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的三重意蕴

(1)从微观层面而言,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有助于提高农村党支部建设质量。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有助于破解部分农村党支部存在的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增强自身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表现之一就是当前部分基层党组织出现的弱化、虚化、边缘化现象。农村党支部中“三化”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来说,农村党支部组织力不强是根本原因。党支部中心工作不明确,“重经济、轻党建”,党支部建设缺乏动力,制度执行“宽松软”;部分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偏低,存在“宗族化”“派系化”现象。新时代破解“三化”难题,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应着力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可以说,只有提升党支部组织力,才能让“软”支部硬起来,重塑党在广大农民心中的权威形象;才能让“散”支部拢起来,全面整顿支部组织涣散、党员作风懒散问题;才能让“弱”支部强起来,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

(2)从中观层面而言,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有助于推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能够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保障,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农村工作亦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此,他将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做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满足人民的向往和期待既要制定惠民利民的好政策,更要有坚强的组织力保证政策的贯彻执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中央关于农村的决策部署要实实在在落到每个农民身上,必须依靠农村党支部发挥组织力。农村党支部坚强有力既能够保障中央政策令不虚行,又能够给广大农民带来足够的安全感。可以说,只有提升农村党支部的组织力,才能让亿万农民放心安心,让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变成现实;才能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这根“绣花针”的巨大作用,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才能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全面领导作用,绣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画卷。

(3)从宏观层面而言,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有助于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只有保障党的组织覆盖,才能确保党的工作覆盖。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发挥作用的支撑和载体,党支部建设质量是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有助于充分彰显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要求:“切实把抓好党支部作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管党治党的基本任务、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就是要彰显党的政治属性、突出党的政治功能、树立党的政治权威。强调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既是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必然要求,又是对“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重大课题的积极回应。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又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其最终结果必然是:端正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净化基层党组织队伍;严明党的纪律,保证农村党支部的团结统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凝聚党心、民心。可以说,只有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才能强化党的政治功能,彰显政治属性、凝聚政治核心、形成政治引领;才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基层顺利推进;才能建设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

二、新时代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的现实检视

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组织力建设要切合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不能离开经济和历史条件空谈目标要求,而应当坚持问题导向,对当前农村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的现实情况作深刻检视,使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更加有的放矢。

(一)新时代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的主要成效

(1)党支部成员的组织意识明显增强。农村党支部在提升组织力方面最突出的成效就是党支部成员的组织意识有了明显增强。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陆续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同时出台了《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修订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农村党支部作为这一系列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重要实践者,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将对党员、干部的管理教育融入日常、长期坚持、形成常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农村党员的初心意识、服务群众意识得到了大幅提升,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也有了明显增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显著提高,干部身份带来的责任感及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也愈加强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后,农村党员干部自觉将个人发展、支部建设、乡村振兴三者相统一,在党支部领导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从而使农村党组织成员的组织意识得以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可以说,当前农村党支部已经形成了重视发展组织力、探索提升组织力、充分运用组织力的共识,农村党员、干部的组织意识整体上较以往得到了大幅提升。

(2)提升组织力的体系框架初步构建。只有严密党的组织体系,才能增强党中央的核心地位,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党的组织体系各个层级得到坚决落实。新时代以来,农村党支部依据党中央要求和自身发展需要对如何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开展了多方探索,并初步构建了提升组织力的体系框架。首先,保证“书记配强、骨干有力、党员先锋”是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的根本要求。上级党组织对于书记人选的确定更趋审慎,不仅要考察其带领人民群众发家致富的本领,而且对其个人品质和政治素养有了更高要求;在支部委员的选拔及考核中更加突出其大局意识、核心意识以及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突出党员在党支部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他们的政治意识,发挥党员在农村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次,以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为抓手是构建和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的主要做法。借助于当前农村正在开展的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做好总体规划、发动党员力量、积极动员群众,从中既加强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又密切了同群众的交流接触;既锻炼了党员个人能力,又提升了党组织的整体力量。最后,以严格的制度规范为保障是构建和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的基本经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随着《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的颁布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修订,各村党支部都根据本村实际制定了考核评价制度、党员奖惩机制,设立了每月固定的“主题党日”,尝试构建村党组织主导的村务联席会议制度、党员“挂牌亮户”制度、党员联户制度、“阳光村务”制度,等等。

(3)提升组织力的文化氛围逐渐培育。进入新时代,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促进了党内政治文化与优秀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首先,培育健康的党内文化是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为农村党内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有效打击了农村社会中不良文化对党组织的侵蚀。随着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的增强,个人主义、宗派主义逐渐瓦解,圈子文化、码头文化等现象日益减少;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风气受到尊崇,正逐渐在农村党支部中成为主流。同时,党组织的坚强有力也打破了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使农村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更加坚定。其次,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也在客观上引领了优秀乡村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发展优秀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一些优秀乡村文化,如“善”文化、“孝”文化、“勤”文化等,在党支部的推动和宣传下不断发展壮大,不仅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而且使农村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另一方面,借助于优秀乡村文化的平台,党支部能够有效参与到村民的生活中去,增加了党员与群众的互动频率,使党群关系更加亲密和谐。

(二)新时代农村党支部组织力提升面临的突出问题

(1)政治功能弱化,旗帜引领作用不足。首先,少数农村党支部对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定位认识不清。改革开放以后,发展农村经济、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成为农村党支部的中心工作,导致在一段时间内“重经济,轻党建”的思想在农村大行其道。在服务型政党建设提出后,部分农村党员误将服务当党建,甚至提出“领导就是服务”的口号。这些错误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党在农村的形象,使农村党员政治意识弱化。其次,有些农村党支部成员忙于村委日常工作,模糊了党员身份。部分村支部书记“书记主任一肩挑”以及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导致党支部工作与村务工作难以分开。同时,党支部委员工作量逐渐加大,“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不保证休息”已成为农村党支部干部的生活常态。农村党员既要忙于日常工作又要从事耕作劳动。繁忙的工作之下党建得不到足够重视,农村党支部演变为基层服务型组织,党组织的政治功能被服务功能掩盖难以发挥作用。最后,农村党支部政治传导功能受阻。农村党支部既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和执行者,又充当着群众诉求的传话筒,负责吸纳民意向上传达。当前一些农村党支部工作“对上不对下”造成了党员与群众的隔离,使党的政治功能无法在群众中产生影响。可以说,政治功能弱化问题直接阻碍了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

(2)基础力量薄弱,人力物力财力欠缺。首先,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当前农村党支部带头人队伍中存在着受教育水平较低、老龄化等问题;支委会成员中存在着性别比例失调、驻村比例不高的问题,支委会成员“上班驻村,下班回城”使其与村民交流受到阻碍;在农村党支部党员中老龄化、空心化问题更加突出,加之近年来流动党员数量逐渐增加,也进一步加剧了管理难题。其次,创新农村党支部设置方式存在隐忧。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建制村数量的增加,传统的片区式、网格化等为主的支部设置方式受到冲击。新型农村党支部为促进党员的交流互动采取按年龄、性别甚至行业等标准进行划分,造成了老年支部党员人数不断扩大、党支部组织活动不便等问题,从而增加了党员管理负担,影响了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最后,农村党支部可支配资源有限。农村党支部的可支配资源情况与本村集体经济收入情况息息相关。在集体经济收入较少的乡村,党支部开展党建活动的经费、场地都受到很大限制。可以说,基础力量薄弱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的发挥。

(3)支部日常运作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凸显。首先,农村党建工作痕迹化管理。由于党支部每月“主题党日”的效果难以有效检测,部分党支部读个资料走个过场,不经讨论和消化就草草了事,准备活动主题、活动计划、活动记录以及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反思等材料,只为应对上级党委检查。为体现工作痕迹,部分党员联系群众的过程变成了拍照留念,“合影扶贫”的情况屡见不鲜。其次,农村党支部制度执行“宽松软”问题明显。以党员奖惩制度为例,对不按时、不积极参加支部活动的党员的惩处规定,碍于农村的情面关系,最终甚至不了了之,难以发挥其约束党员的作用。在部分农村党支部实行的党员联户制度也只是划划范围、认领任务,很难对党员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做出客观评价。针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借助于微信公众号等形式,更难以保证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最后,农村党支部党建阵地利用率低。部分农村已经建立了较为规范的党建活动阵地,如党群活动中心、文化礼堂、党员格子铺,等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场所却出现了“中看不中用”情况,村支委干部坐班情况执行不严、党务公开时效性差、远教视频内容更新不及时、活动中心难以综合利用,等等。可以说,农村党支部运行过程中的形式主义问题是阻碍组织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4)人才吸纳困难,新鲜血液供给不足。首先,有限的条件无限的压力。相比较而言,农村基层干部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农民群众整体素质不高,支委干部薪资微薄。加之农村社会事务繁杂,村民因大事小情不定时到家来访,使村支委干部几乎没有私人时间。其次,农村支委干部晋升渠道狭小。尽管农村支委干部在农村社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当前村支委干部仍游离于国家行政干部体制之外,往往是“一岗定终生”,晋升渠道十分有限。最后,针对村党支部干部待遇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当前对于村支委干部的退休待遇国家尚未作统一规定,各个地方的政策补贴也只是针对党支部书记个人,其他副职干部难免工作动力不足。尽管党员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已经建立起来,但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针对村级党员干部的纠错容错机制还是一块短板,一些村支委干部因此产生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懒政心理。有压力无前途,有任务无保障,使得大批高素质人才对农村工作敬而远之。党的十七大以来推行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大学生能力,但很少有人愿意留在农村建设农村,多数学生选择“大学生村官”只是将其作为二次择业的跳板。可以说,农村党支部新鲜血液供给不足是当前阻碍组织力提升的又一因素。

三、新时代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的基本向度

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与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从全方位的审视谋划中,为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提供了急需的制度供给和有力的法治保障。以强化政治功能为必然要求,以领导乡村振兴为工作重点,以完善制度建设为根本保障,以配强支部班子为关键要素,以发挥党员作用为核心内容,以培育党内文化为精神支撑,构成了新时代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的主要向度。

(一)强化政治功能是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的必然要求

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发挥作用的载体,集中体现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强化政治功能是当前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的必然要求。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重视并抓好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同样要求党支部建设应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依据农村党支部建设发展的实际,强化农村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厘清农村党支部的组织性质,明确农村党支部的功能作用。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形象代言人”,政治属性是其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属性,在农村社会中承担着引领政治、落实政策、服务村民、振兴乡村的重大职责。二是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教育作用,强化农村党员的政治担当意识。加强农村党员的党性教育,牢记党员身份是第一身份,严格党的组织生活,把是否“讲政治”作为检验合格党员的标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党员,严禁党员参与封建迷信活动。三是发挥党支部政治传导作用,做好党与群众的联络人。农村党支部不仅要用农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宣传党的政策,还要经常了解村民对本支部党员、工作的批评和意见,了解群众诉求,建立科学的群众意见反馈机制,充分发挥上传下达作用。

(二)领导乡村振兴是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的工作重点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当前农村党支部提升组织力的工作重点。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工作,同样也是《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对农村党支部提出的具体要求。依据农村发展实际,在领导乡村振兴中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坚持党管农村的优良传统,确保农村党支部的领导地位。农村党支部应肩负起国家方针政策与农村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甚至农户家庭生产的协调作用;指导村民委员会办好公益事业、环境整治、治安维护等乡村工作。二是完善村支部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党员干部队伍坚强有力。除考察品德和党风外,还应将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与美丽乡村建设情况、乡村振兴工程进展等,纳入村支部班子成员的业绩考核范围。三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确保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农村党支部应引导村民科学开发农村资源,积极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鼓励村民采取集中租赁、农业订单等方式适度进行土地流转;深化农业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制度建设体系。四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发展成果由村民共享。应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健全医疗、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建设美丽乡村,让农民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人,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参与感、责任感。

(三)完善制度建设是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的根本保障

科学完善的制度是保证农村党支部功能有效发挥的基础,也是党支部组织力提升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与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农村党支部建设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结合农村党支部建设发展的实际,加强提升组织力的制度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上级党委应加强针对农村党支部建设的顶层设计。如:建立配备专兼职组织员制度,鼓励德高望重的离退休机关干部和村支部书记到农村党支部担任组织员,通过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为一些组织软弱涣散的党支部科学规划党建工作;建立针对村支部书记的县级党委组织部备案管理制度,提高对村支部书记的教育培训力度,突出党的基本政策、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规党纪等内容;建立县级党委巡视监察制度监督村党支部工作。二是村党支部应利用制度手段加强对党员的精细化管理。要探索实施党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先锋考评星级管理制度”,每位党员依据自身特长和家庭实际情况建立“责任清单”,由党员自觉履行,接受监督,年终考评;要逐步完善“主题党日”活动,采用集中学习和固定学习的方式,锤炼党性;有条件的村支部还可以采用“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村民提议、干部承诺”制度、成立社监会和民主理财小组,等等。三是村党支部要不断满足密切党群关系的制度诉求。如: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设立固定的“党代表工作室”“群众说事室”,安排支委干部按时值班,上级党委定时派党代表下村驻守,及时了解民情民意。

(四)配强支部班子是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的关键要素

重视党支部、善抓党支部,是党员领导干部政治成熟的重要标志。抓好农村支部班子就抓住了提升组织力的关键。党支部的书记、委员是党支部的领导者,在党支部发展实践过程中,负责有效地将支部党员的个人能力整合成党组织组织力,并将党组织组织力以组织功能的方式体现在具体工作中。依据农村党支部建设发展的实际,加强村支部班子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确保书记配强、骨干有力。要打造一支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村党支部干部队伍;把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处理农村复杂问题的能力,熟悉党务工作和“三农”工作,带头实干、敢抓敢管的党员纳入党的干部队伍中来;还要探索建立后备干部储蓄队伍,将愿意留在基层发挥作用的退休乡镇干部、大学生党员、转业军人作为村支部书记后备人才加以培养。二是严格村支部班子成员的管理。农村党员干部应发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杜绝铺张浪费;应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严厉惩治发生在农民群众身边的腐败行为。三是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关怀和保障。拓宽优秀农村党员干部的晋升渠道,把农村一线工作经验作为培养选拔干部的重要条件;提高村支部班子的薪资水平和退休待遇,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建立相应增长机制;还要建立适当的容错纠错机制,帮助优秀农村党员干部发挥更大作用。

(五)发挥党员作用是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的核心内容

农村党员是参与党支部建设的主力军,高素质的党员队伍是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的主体力量。对党组织的管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党支部作用的发挥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党员身上,可以说,党员队伍的战斗力决定着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的成败。依据农村党支部建设发展的实际,进一步发挥农村党员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结合支部实际情况发展党员。要结合入党积极分子的年龄结构和文化水平,将年富力强及在村民中有影响力的分子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二是严抓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党课设计应考虑农村党员的年龄结构和文化水平,对年轻党员多讲些优良传统,对老年党员多作些政策解读;要利用制度和法律手段,帮助解决农村党员中出现的不会监督、不想监督、不敢监督的难题;要重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积极鼓励本村外出务工党员转接组织关系,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密切对组织关系无法转接党员的联系,并由专人专职负责。三是农村党员要做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农村党员应积极探索适合本村的发展模式,带头学习先进技术,率先实现发家致富;还要在传递正能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与农民打交道、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创新作用。

(六)培育健康党内文化是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的精神支撑

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是党的建设和发展的精神根基,也是提升农村党支部组织力的精神支撑。要在党支部内部形成不忘初心的良性循环,必须具备良好的党内政治环境,这种环境要求建立起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使之成为党组织中每个党员的一种守则、信念和精神力量,从而使党员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去做好每一项工作,进而提升整个党组织的组织力。依据农村党支部建设发展的实际,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严禁党支部成员参与乡村陋习活动。党员干部是党组织在基层的代言人,其一言一行能够在群众中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党支部成员带头拒绝参与封建迷信活动、杜绝赌博陋习、绝不巧立名目收礼,这将对健康党内政治文化的培育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二是培育良好的党内政治风尚。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时刻将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是每个党员干部必须谨记的政治使命。为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相信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党员干部带头弘扬踏实奋斗的精神风貌,带领人民群众提升生活水平,走向美好生活。三是以健康党内政治文化引领美好乡风。党员还要在引领美好乡风方面,率先垂范、有所作为。党员干部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文明、和谐、友善的邻里关系,积极弘扬传统美德;还要丰富文化广场,让“勤”“善”“孝”文化成为乡村生活的主流。

猜你喜欢

支部党组织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支部联建润“甘泉”
党员之家
对67个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巡诊”
中共长沙特别支部的统战策反工作
村党组织委员会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与确定
支部+支部,党建破“地界”——汉阴县基层党组织“三联”机制之“支部联建”
民进吉林省直联合四支部的“支部经”
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