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论述探析

2021-11-13刘建伟韩熠阳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规律总书记特色

刘建伟,韩熠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问题。将对规律的认识、遵循和运用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地位,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显著特征。正是这种以规律引导发展、以规律促进发展的理念和做法,保证了中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中能够保持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并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问题的论述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是我们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和核心要义的重要依据。

一、认识、遵循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问题的论述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和目标指向,是在顺应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并开拓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遵循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就是强调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必须在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前进,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时代发展和人民愿望,深刻总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走过的曲折历程,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然而确立目标仅仅是第一步,而非全部,要将科学的目标和蓝图转化为现实行动并取得预期效果,还需要科学的理论、路线、政策、措施等。这需要努力将规律性认识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基本方略之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推进决策、政策和执行的科学化,实现目标—手段—效果的高度统一,缩小实际效果和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

(二)提高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能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党的治国理政能力,既包括把握执政规律、推进政党现代化以实现长期执政的能力,也包括把握社会建设规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能力。提高党的治国理政能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构建起蕴含制度理性、多元共治、民主正义等理念的制度规范体系和制度运行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加符合规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这就告诉我们,要不断开展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不断创造认识和运用规律的条件并修正违背规律的做法,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规律性发展。

(三)化解前进中各种风险、解决新时代复杂性矛盾的现实要求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遇到的风险更加具有不确定性。要化解各类显性和隐性风险、应对各种一般性和复杂性矛盾,需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创造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系统性和实效性,这就需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应对好各种复杂局面,关键是要提高对规律的认识,善于运用规律来处理问题。”通过认识和运用规律能力的提高来带动风险化解能力、复杂性矛盾破解能力的提高,能够帮助我们厘清问题症结、研判发展态势、制定应对预案、采取跟进措施,从而转危为安、化危为机、乘势而上。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局势中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始终赢得战略主动,从容笃定、锲而不舍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二、认识、遵循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问题的论述内容丰富,包括认识规律、遵循规律和运用规律三个方面。

(一)认识规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航向

“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为客观存在的现实活动,它同样受客观规律的支配,只不过这一规律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今天,中国社会迈入新时代,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如何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行稳致远,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而这就要深谙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洞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要素及其与外部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把握本质和趋势,进而逐渐深化对规律的认识。

首先,提高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规律的认识。当前,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认识没有终点,特别是当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对规律的认识仍需深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对社会主义这个我们只搞了几十年的东西,我们的认识和把握也还是非常有限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基于此,他在多个场合强调,我们要聚焦重大时代课题,着眼于新的时代条件、实践要求和现实国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社会矛盾运动的方式和形式,以开放的胸怀、全新的视野、持续革命的勇气不断深化对规律的认识。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判断,这是我们立足中国实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另外,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位一体”架构,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深化。

其次,提高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体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既包括总体性规律,也包括具体性规律,我们不仅要深化对总体规律的认识,也要深化对具体规律的认识。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把握掩盖在纷繁表面现象后面的事物本质”,发现并深化对规律的认识。深化规律认识包括发现和深化对改革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城市建设规律、从严治党规律、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文艺创作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等的认识。

(二)遵循规律,恪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反映了诸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和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和运行模式。党和政府在国家和社会治理过程中只有尊重、顺应规律,才能赢得胜利,如果违背、逾越规律,则会遭到重创甚至失败。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关系,构建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它要求人们遵循可持续发展规律,在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自然的内在规律结合起来,实现人口再生产、物质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的协同推进。习近平总书记从整体的视角看待人与自然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要求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必须考虑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纳力,恪守生态底线和红线。这构建了发展的经济、社会、自然三维框架,实现了发展的经济标准、社会标准和生态标准的有机统一。“两山”理论改变了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缺乏对生态维度的关注”的偏见,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桎梏”,拂去了生态主义的“乌托邦色彩”,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当前,因受思想观念、认识水平和现实利益的局限,不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和自然演化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他要求:新农村建设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既要“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又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对于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进程中出现的碎片化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将山水林田湖草看作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生态系统特征的生命共同体,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形成多元共生生态系统。中国正走进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生态文明写入党章的执政党,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对栖居诗意美丽家园的向往得以不断实现,这是敬畏规律、顺应规律的结果。

敬畏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律仅为一个方面。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论述中到处都体现了敬畏规律、顺应规律的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等具体领域,以及市场经济建设、乡村振兴、司法体制改革、宗教工作实践、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信息化条件下军队战斗力提升等具体方面。他强调各项工作要求真求是,不做竭泽而渔、眼光短视的事,不搞长官工程、形象工程,坚持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

(三)运用规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

人类认识规律的目的是把规律性认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在实践中运用规律性认识改变现实世界,并在改变现实世界中深化对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说明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遵循和运用规律。比如,“摸着石头过河”是改革开放初期便确立的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方法。实际上,“摸石头”也就是“摸规律”,“过河”也就是通过深化改革摸索出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并取得成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摸着石头过河也是有规则的,要按照已经认识到的规律来办,在实践中再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主张完全的计划经济转变为主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观点,再到提出“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论断,及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重大命题,这一演变过程集中反映了我们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建设规律并运用于现代经济发展实践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也是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不断突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僵化、固化认识的重要见证。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规律都有其适用范围。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遵循了规律,并不等于在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也能做到遵循规律;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运用规律得出的结论、取得的经验,并不等于在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也能够适用。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运用于中国社会实践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就在于它适应了时代要求、现实国情和外部条件,与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和期盼相一致。比如,国家治理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它既有具有普适性的一般性规则、方法,也有反映具体国家国情的特殊原则和方法,而对于民族国家而言遵循国家治理规律,也就是将国家治理的一般性规律与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生成具有本国特色的规律和方法并指导实践。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遵循和运用自己的规律,不断提炼新经验、形成新认识、贡献新方案。他强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这就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决抵制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历史观,反对“西方化”“资本主义化”图谋,批判“千篇一律、归于一尊”的认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认识、遵循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具体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论述是为什么要认识、遵循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怎么样认识、遵循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有机统一。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强调要认识、遵循和运用规律,掌控好方向、速度、效果等的平衡,另外一方面指出了认识、遵循和运用好规律的具体方法,引导人们更好地掌握认识、遵循和运用规律的规律。

(一)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念、原则、途径、方式等的必然性和本质性认识,要认识它必须从偶然中发现必然、从现象中把握本质,这就需要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另外,社会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生产力状况、科学技术条件以及主观认识和态度等因素的制约,要冲破既有条件的限制、提升认识和运用规律的能力,也需要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就是强调学习知识或理论对于认识和把握规律的意义。作为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学习理论、掌握规律首要的是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领会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因为:首先,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反映规律的理论,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指明了方向;其次,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特别是人民的立场、实践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等,为我们认识和利用规律提供了依据;最后,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明灯,只有弄懂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通过系统培训、集中轮训、专题研讨、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综合运用文字、图像、红色影视、现场体验、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将组织学习与个人自学、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面对面”与“键对键”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起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宣传教育的立体体系,目的在于提高党政干部、党员和群众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水平,形成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合力。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有效的,成效是显著的。

(二)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重视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通过对国情民意、党情政风等展开调查获得大量材料,然后综合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的方法对材料进行裁剪、加工,获得系统化、本质性认识,有助于提高把握和运用规律的能力,增强决策和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努力把真实情况掌握得更多一些、把客观规律认识得更透一些”。在他看来,只有广泛地、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才能获得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本质的而不是表面的认识,才能真正准确把握客观规律和实际。

具体来说,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需注意两点。①要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调查研究的起点,只有“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还会遇到各种具体矛盾,全面从严治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会遇到各类现实问题,只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才能从全局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运行机理,从根本上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运行规律,从源头上解决好前进中遇到的困难。②要坚持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就调查的客观性而言,调查者应该有充分的准备,能够综合运用多种调查方法,尽可能地获得不带主观偏见的客观认识。就调查的研究性而言,获得调查结果是第一步,将调查结果分析后形成规律性认识是第二步,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各级领导干部要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形成具有普遍性的认识,然后将普遍性的认识上升为一般性规律,进而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判断、形成科学决策。

(三)及时总结建设经验

及时总结经验是认识和运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不是随意创造出来的,它是实践经验的概括、抽象和升华。建设经验体现了建设规律的本质要求,建设规律通过建设的具体经验来表现,二者统一于建设实践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经验和规律的内在逻辑关系,在阐述规律时经常会提到经验总结,在总结经验时也会提及规律,很多情况下将两者放到一起论述。在回顾改革开放历程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注意从历史、全局、战略的高度总结40年改革开放成就和经验,对一些带有共性、规律性的问题,要注意总结和反思,以利于更好前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客观的历史地理、文化传统、经济基础、技术创新能力等条件出发,精准定位、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认识和运用规律的能力,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既凝结了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也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总结经验也即是对旧认识及客观实践所产生的后果的反思,它需要历史的视野,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所谓“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清醒剂”是指回顾历史可以总结经验、升华认识,更清楚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并用历史观照现实、更好地运用规律辨识方向、改变现状,避免“乱花迷眼”或“浮云遮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即是指历史、现实、未来都蕴含着不变的规律可以遵循,我们要在不断地改革和创造中逐渐反思、总结,深化对规律作用条件、方式等的认识,更好地把握和运用规律。

(四)持续推动改革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它经常在场而不出场,隐蔽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动态作用中。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受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影响,运行方式、呈现形式和作用条件不断变化,因此,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多的不是先验的,而是能动的。它需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造条件深化对规律的认识,创新方法提高运用规律的能力,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规律”。改革开放以来,从“两位一体”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及至“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而推动认识深化的动力源则是改革创新。没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决心和精神,我们就不可能深刻而全面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也不可能创造性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

猜你喜欢

规律总书记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