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背景下的新闻报道特色研究
——以2021年两会报道为例

2021-11-12鲁京菁

视听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可视化受众

鲁京菁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我国历来备受瞩目的重大时刻,在融媒体成为新闻业发展常态的背景下,各方媒体借两会这一“练兵场”和“竞技场”施展拳脚,将两会作为融合成果的展示之地,许多新技术、新产品在全国两会的报道中竞相亮相。因此,全国两会报道不仅是观察中国政治生活的重要窗口,无疑也是检验媒体融合发展、新技术应用成果的重要契机。2021年3月4日至3月11日,全国两会在京成功举行,此次两会稳中推新。本文以主流媒体报道为观察对象,总结出2021年全国两会报道呈现出智能化、可视化、亲民化、破圈化的特点。

一、人机协作——智能化新闻全覆盖

人工智能在2021年两会报道中的应用更加成熟化和常态化,在新闻生产编辑、现场报道等方面都提供了无限可能,与新闻工作者建立起良性互动。“人机协作”成功使此次两会报道出彩出新,凸显了新时代下的媒体创新力和传播力。

在新闻生产编辑上,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新闻工作者的采编工作,使新闻工作者将更多时间花在核实润色、提升新闻价值的工作上,提高了新闻发布效率,有利于新闻工作者对两会的整体把控。2021年全国两会现场,AI辅助剪辑在“一线多点”的报道中替代了部分基础性技术操作。例如,AI将现场音频识别成文字,这些文字将作为初步判断新闻价值的原始资料。通过点击所需文字,就自动截取并下载对应的视频片段。《光明日报》推出《AI“数说”2021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短视频产品,虚拟AI主播出镜报道,与字幕、动画等画面结合,短平快地对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做出解读。

在现场报道中,央视网首次亮相名为“小C”的数字虚拟小编,在《两会C+真探》系列直播节目中扮演了记者的角色,与梁倩娟、马慧娟等全国人大代表进行独家对话。身体实践成为人机交互的表征,“具身互动”成为两会上的新形态,可穿戴设备——5G智能眼镜在5G信号全覆盖的人民大会堂亮相。智能眼镜延伸了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增强了他们对两会现场的感知力,减少了信息源和受众之间的传播层次,进一步减少了传播过程中的噪音,为受众提供了“在场”的沉浸式体验。智能眼镜可实现拍照、摄像、扫一扫等功能,还可以在5G信号的传输下,通过后方“创作大脑”发起直播并实时监测。这种第一视角、第一体验的现场报道,是身临其境的现场报道的一大突破口。

合成主播也是近年两会报道的亮点之一。2021年全国两会报道以MR技术升级场景,AI合成主播雅妮在新华社“新立方”演播室与主持人高熹互动,3D合成虚拟与现实更加逼真。在5G信号的支持下,大文件可以迅速回传后方,经审核后发布。2021年全国两会报道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在开幕会、总理记者会等多个直播中都实时跟进发布用户关注的重点片段,前后方联动,实现了多个全网首发报道。

二、视觉符号——可视化新闻“超链接”

正如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所言,影像的发展标志着视觉传播时代的到来。印刷文化所代表的那种理性话语文化被以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代替。在“视觉转向”的媒介环境里,对于受众来说,高密度的信息以图像形式输出比文字呈现更易接受和解读。可视化新闻利用新兴技术将信息进行可视化处理,突破了文字表达鸿沟,吸引受众眼球。受众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链接到多样信息并高效解读,突破认知维度,拓宽思维局限,激发浓厚兴趣,从而受众被置于主动接受信息的地位,赋予点击下一条新闻的自发性。可视化便无疑成了新闻的“超链接”。

两会新闻一直重视可视化报道,从开始的数据新闻、图解新闻到近年的动画视频、微视频、交互类H5、VR沉浸式新闻等,在技术的加持下,两会新闻逐渐从静态到动态、单一到多样,打造了沉浸式场景化新闻体验,将严肃的时政报道转型为生动有趣的视听盛宴。

三、国是万家——亲民化语态引流量

以往,传统媒体对于两会的报道往往政治性话语强,语言严肃生硬,导致受众对两会持有“红毯+圆桌”的刻板印象,认为两会与自己的生活相隔甚远。然而如今,传统语态不断革新,并努力实现亲民化转型,契合网生代文化,人们开始普遍认为两会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而然地扩展了受众群体,为两会报道带来流量。

2021年两会可视化新媒体技术代表作品

2021年全国两会,各大主流媒体纷纷推出自家“网红”,打造知名IP作为传播效果放大器,将其作为流量端口吸引受众眼球。如新华网记者许丹睿主持的《丹睿赴会Vlog》,新华社张扬的《两会日记》,央视记者王冰冰的《王冰冰走街串巷看两会Vlog》……网红记者们依托专业能力,以态度、温度并存的叙事方式,充当了最自然的两会媒介。

Vlog是历来两会推新的精心产品,以动态视频代替静态文字和图片,利用准社会关系和受众形成情感共鸣,其亲和的语态成功解构了两会报道的庄严感,打破了严肃叙事的刻板印象,使#两会vlog#这一标签顺利出圈。中央电视台推出两会报道系列节目《王冰冰走街串巷看两会Vlog》第四集《当你老了》,当日阅读量超过1.8亿,成为“现象级”两会Vlog。此类Vlog以平民化为突破口,引发了受众的情感共振,由此形成了大小屏共振的超级利好。

除此之外,主流媒体创新时政报道思路,关注“数字名人”的影响力,也与当红流量明星跨界合作,借助注意力经济收割好评,使两会形象完成再塑造。

《检察日报》邀请新生代偶像王俊凯探秘最高检,推出王俊凯探秘最高检Vlog第二季,体验高精尖办案黑科技。人民网以“国之大者,青年共商”为标签打造对话节目《两会夜话》,总编辑罗华走上台前与相声演员岳云鹏、导演路阳等各界人士进行圆桌对谈。总台推出融媒体特别节目《两会你我他》,节目用“小切口”体现“大民生”,和百姓一起关注身边事,讨论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节目从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多渠道汇集了网友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在邀请嘉宾上,充分考虑了年轻群体的需求,不仅邀请了闪微光的普通人,还邀请了一系列爆红的“数字名人”,依托网红流量提升了传播力,拉近了与年轻群体的距离。“吃螃蟹”的第一批电竞专业学生之一王群凯,在节目中讨论最关心的就业问题,网络红人“铁岭石油公主”张踩铃分享了短视频创作之路,网络红人“歪果仁研究协会会长”高佑思分享了自己的创业初心。网友留言在演播厅实时体现,实现了在线互动。节目推出后引起了网友热烈讨论,微博话题#两会你我他#阅读量达1.7亿次,参与讨论1.2万。

四、主亚共生——破圈化传播深融合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各大主流媒体纷纷推出时尚带感的两会说唱MV。MV视频时长大多在1到4分钟之内,曲词内容议题权威,节奏清新上口,说唱神曲一经推出,网友直呼“上头”,迅速成为今年两会融媒报道的“爆款”产品。媒体不再是对青年亚文化围剿的帮凶,而是作为亚文化风格建构的资源库和亚文化风格传播的搬运工。媒体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转向年轻群体,使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破壁融合,说唱两会的出彩促使两会报道成功“破圈”。中国政府网推出的《有点上头!2分钟神曲get两会民生热点》,说唱念白混搭在京腔京韵的曲调中,循环出现的“来看政府工作报告吧”魔性十足,让人忍不住跟着哼唱几句。新华社推出《十四五@十四亿》,歌曲围绕关键词“十四亿”“十四五”展开叙述,全方位呈现两会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给全国十四亿百姓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间奏“666”“嘟嘟嘟”带来超强网感。

主流媒体在融合报道中探索颇深,从之前主流媒体和商业媒体的横向互补、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的上下融合,到如今文化圈层的破壁,正如学者张世英所持观点:从原始天人合一到高级天人合一的过程中,“主客二分”是不可避免的一环。主流媒体文化圈层与说唱文化圈层从二元对立到如今的合二为一,这种融合不是一种简单的拼接,而是对双方原文化上的超越。精英文化和平民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多元化、媒介新生态的一次再度构建。

五、融媒体时代下的反思

(一)新闻传播形态和内容的平衡

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以“视觉转向”为主的媒介环境里,短视频、微视频等图像传播受到受众热烈追捧,图像符号占据了视觉传播的半壁江山。媒体顺应时代潮流,采取新技术使新闻可视化呈现,这是不可避免的生产策略。但在利用图像符号的同时,要避免用力过度导致视觉娱乐化,打破新闻叙事和娱乐化之间的平衡,过度向吸引受众一方倾斜,导致传播商品化的出现。与流量名人合作,利用IP知名度引流的确是合理之举,但融合模式也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避免泛娱乐化的出现。同时还需避免操之过急生产大量同质化的内容。说唱两会新玩法是迎合年轻网民口味的破圈之路,但是也需要紧跟时代,推陈出新,避免出现“老饭新炒”的局面。

(二)新闻伦理和新技术的平衡

在如今万物互联、万物皆媒的时代,依托技术赋权是务实之举。在两会报道中,媒体利用算法、大数据等快速、全面、深度分析,利用人工智能在新闻采集、生产、报道等方面多方探索,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带来了无限便利。但在此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对大数据以及算法等得出的数据、机器生产的新闻稿件进行严格把关和加工,将人工智能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结合,秉持批判思维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二次创作出有人情味的新闻内容。崭新的人机关系和人机互动范式对于人类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数字时代,人机新治理体系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反思。

(三)利用融媒体发展契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尽管我国的新闻事业发展时间不长,但在后发优势下中国抓住网络新技术变革时机,传统媒体全面转型,融媒体改革发展,为我国提高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契机。《中国之声》等节目的出现表明中国已经吹响国际传播的号角,利用新技术创新报道形式,深挖报道内容,讲好中国故事,赋予中国文化新的符号意义,以模因的形式引发大范围传播,形成中外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中国对外传播的策略之一。

六、结语

2021年全国两会,媒体顺势而动,运用丰富的载体、技术,给予了受众更丰富的体验,展现了融媒体发展的力度和成效。而凸显创新追求应不仅仅在两会报道中显现,在平日的新闻报道里也应逐渐落实,才能让融媒体真正向纵深发展,让新闻真正走进广大民众的生活。

猜你喜欢

可视化受众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思维可视化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融合时代的受众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