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背景下政治新闻的语言结构与传播创新研究

2021-11-12贾世磊

视听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复句语法受众

贾世磊

政治新闻虽然有区别于我们日常使用的通俗语言,但其关系着国计民生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对于政治新闻而言,过去以文字符号为主的单一呈现方式已很难达到让当下受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效果。在娱乐泛化和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作为国家进步的“引航灯”,政治新闻传播方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一、政治新闻关于“报”和“道”的不平衡传播

(一)新闻的 “报”和 “道”

在当下文献研究中,既有坚持政治新闻不可解和不能解的单向看法,也有对政治新闻多元化解读和探索的新看法。虽然大多数媒体在努力运用种种新手段,对政策纲领性的政府公文进行创新性报道,但只做到了形式上的“报”,没有做到内容上的“道”。报只是消息内容的传递,如人民日报采用“中央厨房”机制对2018年全国两会的报道,运用了同一时间内多平台发布和传播的方式。而道是对消息内容的通俗化解读,这也是位于受众和政治新闻之间最难击破的一个壁垒。

(二)时事新闻与政治新闻的传播方式对比

当下时事新闻更多指新闻事件的“快道”,准和快是其首要前提。如央视新闻的《主播说联播》,不仅增加了时事新闻传播的渠道,而且其解说贴合了受众的通俗体验、创新了新闻语言的样态,这样的传播正是报和道的双重结合。

而政治新闻更多指国家计划的“细道”,其在准和快的基础上还表达出极强的政治引领性。如何细细地解读好政治新闻至关重要。由于当前普通受众对政治新闻持有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如果在传播过程中不以受众为主要依托,不软化内容本身,即使政治新闻的传播渠道再多元化,也只会给受众带来“事不关己”的感受。

日常生活中,多以时政新闻进行表达,但事实上,其包含的是时事和政治两种新闻。内容不同,解读方式也有所区别。

二、政治新闻的话语分析

(一)政治新闻的特点

在政治新闻中,像“五年规划”、政府工作报告、远景目标、白皮书等多以政府公文的形式呈现。政府公文是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报告、通报和交流等内容的重要工具。因此分析政治新闻的话语,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分析政府公文的写作呈现格式。与一般的文章、文学作品相比,政府公文的个性特点比较突出,包括六个方面:鲜明的政治性、法定的作者、法定的权威、特定的体式、现实的效用、固定的读者。

(二)政治新闻的复句语法剖析

由于政府公文多以政治新闻的立场呈现,因此,目前文献的分析多以新闻视角来进行,而不是分析更深层次的新闻语法结构。这也是当下政治新闻传播研究的一个空白地带。复句语法在政治新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分为两类:旧式复句语法和新式复句语法。

1.旧式复句语法(文字)

“(我们)研究一个文句,要了解这一个文句的形式和所尽的职务是怎么样,应当有两个观察点:一个是看它对内的构造(Internal Structure),一个是看它对外的关系(External Relations)”①。简言之,复句就是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句子进行有序排列。对内,在含义上有相互关联作用;对外,在各自结构上又是相对独立的分句。例如并列、递进、转折、目的、条件、因果等,但是这些关联词一般不会直接出现在政治新闻的写作中,多以隐藏的方式出现。

2.新式复句语法(多元)

以旧式复句语法为依托,将文字以多元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即新式复句语法。既可以采用媒体中的技术手段进行视频化呈现,也可以由自媒体人进行口述解释。因此,感性的表达是多元复句语法的一大特征。

“媒介的重要效果来自形式而非内容,这很好地解释了商业聚合平台的崛起,他们整合了大众媒体的诸多内容讯息,但在形式方面超越了大众媒体,因此在政治传播领域呈现巨大潜力”②。复句语法尽管来自于内容的内部,但是转化为形式的外部才是触碰普通受众视野和内心的关键所在。

(三)政治新闻的固定读者

上述特点中的“固定读者”和以受众为中心的新闻市场形成了一种相违背的趋势。

过去政治新闻的受众是“不变的、单一的”,其形成原因可概括为四个方面:时间、技术、文体格式、受众。在过去技术不够发达的时代里,受众的受教育水平影响着其对政治新闻的理解,且写作格式严谨统一,政治新闻的内容主要面向的对象是党政机关人士等,而非普通群众。

当下政治新闻的受众是多元的、普遍的,其形成的原因是新闻的公开化和表达的多元化。在受众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媒体人需要逐渐打破政治新闻阻隔受众的壁垒。政治新闻要不断扩大受众群体,深入百姓内心,才能促进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使人民群众更加明确国家的发展方向。

例如,软化政治新闻的《半月谈》以“谈”取胜。纸媒起家的《半月谈》是面向基层群众创办的杂志,从1980年开始,一直秉承为基层解读的精准定位,如今已走过40余年,关于时政新闻谈的视角也已转变为从政策本身、受众可接受程度、传播方式多元的融媒体形式进行考量。虽然这是打破壁垒的重要办法,但主要方向仍多为时事和政治新闻的少量结合,而不是以政治新闻为主,且在以快文化、碎片式为主流的阅读背景的冲击下,这种解读方式并不占优势,仍旧靠向固定化受众群体(原政治新闻的固定受众、考公考研的受众等)。因此平台只降低了固定受众的门槛,但内容解读仍未直接面向普通受众。

三、融媒体背景下政治新闻解读的创新走向

(一)内容上:强调复句图像化和内容视频化

首先,复句图像化是将复句的关联词进行视频化传播。贝拉·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指出,视觉文化就是视觉理论通过可见的形象,运用人们的联想、感觉、综合和想象来表达、理解和解释事物的能力的体现形态。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关联词都可以用视频特效呈现出来。视频特效最初用于电影情节中,给观众制造逼真、猎奇的视觉效果。如果能够掌握好政治新闻里的关联词,用视频特效等新技术把要表达的新闻观点进行软化,就会让政治新闻的传播效果得到较大的提升。

其次,内容视频化是政治新闻实现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最难的一个环节,是政治新闻多元表达的突破口。如果略有失误,就会造成很大程度上的错误引领。在当下网络监管的严格控制下,内容视频化也受到一定的约束。只有通过网络平台严格审核后,才能发布视频内容,这构成了新闻黄金时代的安全保障。

以“所长林超”为例,他是哔哩哔哩弹幕网站的科普类UP主,依靠《年轻人如何抓住5G时代红利,中国未来发展超深度剖析》这一视频解说走红。他从国家最新战略规划中精选出受众喜欢的主题,采用动画演示、弹幕互动、图表结合、数据展示等方式进行呈现,实现了个性化的解说和演绎。这种新的“复句语法”正以视听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可见,政治新闻内容可视化是能赢得当下受众青睐的方式。

(二)形式上:注重“碎片化”解读和第一视觉创新

1.“碎片化”解读

视频内容的高速更新,压缩着人们浏览消息的时间,也对传媒人的内容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做到内容上量的减少,也要做到质的提高。碎片化解读可以精准定位用户的需求方向。在政治新闻中,喜欢了解国家走向和想要了解教育计划的人,可划分为不同的受众群体。在生产“新闻产品”的过程中,对应不同的受众,要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接受特点,才能将政治新闻分解为更有价值的“碎片”,发挥出更大的传播效果。

2.解读要有第一视觉意识

在碎片化的背景下,想要在碎片时间内拉长受众对内容的停留时间,让受众在看到政治新闻产品的第一眼就被吸引,就要在标题上多些新意,激发受众兴趣。例如针对同一事件,自媒体和传统媒体发布的两个标题:自媒体发布的标题《未来五年!!中国定调》,只有八个字,但快、准、狠地将主题呈现出来,优点是受众量大、亲和力强,缺点是信服力较弱、真实性次之;主流媒体发布的标题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驱动现代化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共有42个字,且长、硬、冷地呈现出来,优点是客观冷静、信服力强、政治性强,缺点是亲和力弱、受众量小。

从日常接受程度看,普通受众更青睐《未来五年!!中国定调》这一标题。但当下媒体对政策原文的“生搬硬套”现象仍比较多,这也是受众对政治新闻传播方式不满的原因。可见,碎片化和第一视觉是受众观看政治新闻的重要切入点。

(三)流程上:形成生态良性闭环

以“所长林超”的生产模式为例,如左下图所示,“所长林超”从自媒体人角度构建新闻生产的生态闭环,从受众出发,将生产流程优化、生产要素整合,提供了服务式、体验式、互动式的解读新闻信息服务。只有良好的媒介生态,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闭环,为主流舆论提供新鲜氧气,对抗西方的中心主义和极端的民族主义。这一简单的新闻解读生态机制也体现着当下“万物皆联系”的鲜明特点,只有这样,政治新闻所提及的领域,如养老、住房、教育、交通等,才能最大化且通俗化地穿梭在受众的视野和交流中。并且,其所形成的舆论凝聚力可将受众的政治诉求反馈给国家,国家政治机构对受众反馈的建议进行合理采纳。这种自媒体的创新模式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政治新闻在传播手段和时效价值上的缺憾和不足。

(四)理念上:高度重视政治新闻解读的严谨性

无论何种媒体机构,在解读政治新闻时,都需注意不能等同于时事新闻的解读。政治新闻解读的前提是传播者本身对新闻具有准确的认识和科学的掌握。网络平台监管要适度放宽自媒体对政治新闻解读的权限,拓宽受众了解政治新闻的渠道。解读政治新闻,要站在科学、客观的立场上,要以党的要求为根本去服务受众。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受众对政治新闻的刻板印象,逐渐培养更多政治新闻的黏性受众。

四、结语

只有充满敬畏心的创新,才能把握住时代的潮流,尽到媒体人应尽的责任。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我们要变革过去一成不变的政治新闻传播思路,既要研究传播的手段,也要研究内容的语法构造,还要研究如何运用新技术将内容有效衔接。总之,政治新闻传播要主动迎接传媒新形态带来的挑战,才能更好地实现政治新闻的价值,传递出时代所需、人民所盼、国家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

注释:

①刘复.中国文法通论[M].长沙:岳麓书社,2012.

②强月新,刘亚.从“学习强国”看媒体融合时代政治传播的新路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06):29-33.

猜你喜欢

复句语法受众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复句韩译研究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跟踪导练(二)4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参考答案
复句内部不应当用句号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