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破与重构: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的抗逆力作用机制研究

2021-11-12

社会工作 2021年5期
关键词:风险性保护性社会工作者

张 欢 陈 月

一、引 言

社会工作者虽然是以助人自助为使命的专业社会服务人员,但是相比其他职业群体,社会工作者普遍面临着更高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风险(Frieiro Padin et al.,2021;Kim et al.,2011)。中国社会工作者同样面临着职业认同度低、职业流动频繁、职业倦怠程度高、离职率高等问题,以及价值观冲突、社会大众认识度和接受度不高、缺少专业支持等困难(唐咏、陈海燕、叶芙蓉等,2021;Wang et al.,2019;Wang et al.,2021)。

抗逆力(resilience)是应对工作相关压力和职业倦怠的重要心理机制,较低水平的抗逆力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McFadden et al.,2018)。抗逆力相关理论和实践较多被用于社会工作服务对象问题的解释与解决,而在抗逆力对社会工作者的影响上,有学者研究后发现,社会工作者提升抗逆力水平对自身和所在机构均有广泛的好处(Luthans et al.,2007),抗逆力不仅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有效地应对工作的复杂性,增强其决策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积极适应环境中不断变化的挑战,以保护自身健康和福祉(Kinman&Grant,2017)。相关组织也曾提出,抗逆力是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之一(CSWE,2015)。

抗逆力对社会工作者的重要性已然毋庸置疑,但在什么阶段最需要、最紧缺?抗逆力如何相应地得到提升?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探析。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脱离长期学习生活的学校环境,不再有来自学校、老师和同学的专业支持,另一方面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逐步积累专业经验以应对工作压力。刚从事社会工作的新人总是会受到更多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他们新入职的第一年工作中幸福感有明显的下降,也更容易出现离职等情况(Kinman&Grant,2017)。因此,探索和研究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的抗逆力如何帮助他们有效应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深入理解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抗逆力的作用机制也可以帮助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乃至相关管理部门更好地培育和提升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的抗逆力,促进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机构以及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

二、理论基础

抗逆力也称为弹性、复原力、心理韧性等。对抗逆力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特质论、结果论和过程论(乔倩倩、贾志科,2014)。特质论认为抗逆力是个体的一种能力或品质;过程论认为抗逆力是一种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结果论则是从发展的结果上定义抗逆力。其中过程论实际上涵盖了特质论和结果论定义抗逆力的关键内容。过程论既强调个体的良好适应能力和变化过程的结果,同时也描述了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之间的动态性,因而受到更普遍的认可(马伟娜、桑标、洪灵敏,2008)。本研究也认为抗逆力是一种适应性过程,它利用个人和系统资源,在面临风险的情况下支持似乎不太可能实现的功能结果(Truter et al.,2018)。

目前抗逆力模型主要有行为目标模型(Garmezy,1985)、抗逆力层次模型(Hunter&Chandle,1999)、环境-个体策略模型(Rutter,1987)、环境-个体互动模型(Kumpfer,1999)和身心灵动态平衡模型(Richardson,2002)等。田国秀等(2011)从起点、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对以上五种抗逆力性模型进行比较研究后提出:行为目标模型、抗逆力层次模型在抗逆力主要概念、产生原因、分类方式、作用功能上进行了阐述;环境-个体策略模型、环境-个体互动模型涉及保护因素和风险因素的运作过程,以及抗力如何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身心灵动态平衡模型重点关注的是抗逆力的结果。其中环境-个体互动模型很好地兼顾了外界环境、个体内部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危险性因素与保护因素的交互作用,较好地解释了不同水平的适应结果的成因、结果和过程,是建立在社会生态模型和个体-过程-情境模型基础上的综合模型(马伟娜、桑标、洪灵敏,2008)。因此本研究主要以环境-个体互动的抗逆力模型为基础,来探究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的抗逆力作用机制。图1示意了这一模型下抗逆力运作的基本过程。

图1 环境-个体互动模型①模型图来源于田国秀、邱文静和张妮2011年发表的《当代西方五种抗逆力模型比较研究》。

压力源或挑战是抗逆力产生的起点。这种刺激打破了个人或组织内部的平衡。而抗逆力过程分为前抗逆力过程和后抗逆力过程两个阶段。前抗逆力过程是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当压力源或挑战来临时,环境因素与个体抗逆力特质都会做出反应,抗逆力通过二者的互动过程运作。后抗逆力过程关注的是个体的抗逆力特质与最终结果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由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并受其影响。如果个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积极的互动关系,则在后抗逆力过程中形成正向的抗逆力结果。相反,则是负向的抗逆力结果。前抗逆力过程是对后抗逆力过程的铺垫,后抗逆力过程中,前抗逆力过程仍在持续(田国秀、邱文静、张妮,2011)。抗逆力过程导致三种可能的结果:抗逆力重构——抗逆力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适应——恢复到之前的一个平衡状态,抗逆力并没有得到提升;适应性不良重构——指个体的适应性水平较低。

综上,本研究认为,研究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的抗逆力应该突破局部的视角,关注抗逆力的整体性和过程性。为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职业初期②本研究定义职业初期为从事社会工作服务三年以内。社会工作者为研究对象,在与其深度访谈基础上,研究其在社会工作服务中应对挑战时抗逆力的整体表现和过程性运作内容,分析抗逆力的作用机制。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访谈法,使用目的性抽样和异质性抽样,深度访谈了11名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其中,女性9名(81.8%),平均年龄26.1岁,均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高等教育(62.6%为社会工作硕士)。被访者从事社会工作服务1-3年,其中7人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工作,大部分为一线社会工作者或项目主管。访谈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访谈对象信息简表

本研究对访谈资料的分析以Richards(2005)的“基于意义的分析编码”方法为主,即检视资料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并创建类别来表达对资料的理解,编码来收集和反映所有相关资料。本研究使用Nvivo 12plus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将访谈录音转录稿导入软件,然后对访谈资料进行反复阅读并编码,再从编码中归纳出节点和子节点,进而结合相关理论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

四、研究发现

(一)平衡被打破——抗逆力作用机制的起点

每个人都有抗逆力,有时被唤醒,有时被埋没,而挫折是帮助个体唤醒抗逆力、展示潜能的刺激因素(沈之菲,2010)。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会由个体中的风险性因素或环境中的风险性因素触发而产生压力事件。压力产生时,社会工作者原有的平衡状态会被打破,抗逆力被激活。引起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平衡状态破坏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环境中的风险性因素,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二是个体内在的风险性因素,即面对工作要求,自身不匹配的一些个人特质或能力。

1.外在的困境与挑战

(1)专业与非专业的冲突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基于社会实践需要,同时也存在“教育先行”的特点(史柏年,2004)。这使得社会工作长期存在专业与非专业冲突。例如,近年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成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重要业务,但是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中普遍存在购买方与社会工作者对于专业认识、服务标准和服务目标等方面的差异。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由于刚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阶段进入服务实践阶段,面临尤为强烈的专业与非专业冲突。

每次开展活动都是慌慌张张,前期撰写文稿,购买物资,布置会场,活动当天按照流程开场、z做活动、满意度调查表发放收取,然后就结束了,就是在走流程。(LQ)

我们承接的很多都是基金会或者政府的项目(会有很多材料要写)。这一般会把我们困在办公室做文本工作,跟服务对象真正接触的时间比较少,有时候会感到很疲惫。(XQ)

这种专业与非专业的冲突往往表现在形式与内容的冲突上。社会工作者有时受限于项目的要求,更多从事形式化的事务性工作,而难以将精力聚焦在服务本身。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如果不能有效处理这种冲突,更容易出现焦虑和职业耗竭等问题。

(2)工作的质与量的抗衡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了生存发展,总会尽可能多地申请、承接项目,往往超过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承接服务的能力限度,社会工作者须完成超额的工作量,这往往会造成项目执行中服务的流程化和质量下降。

我现在是负责4个项目,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以前是1个人做1个项目,这才能说是全心全意,现在分摊了精力,就意味着所做的东西质量会打折扣。然后每个项目的资方可能不同,对我们的认识也是不一样(会对我们有不同的要求),所以肯定会有压力。如果你这4个项目做不好,下一次那3个也做不好,这样搞下去真的要转行了。(LJ)

社会工作者在这种情况下难以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思考和反思服务的质量。超额的工作量给社会工作者造成巨大压力,而服务质量方面的冲突则很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超额工作量。因为这种实践状况与专业理念存在较大差异,所以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对这种压力的感受尤为强烈。

我们现在接了好多企业或者政府的项目,我们不仅要跟服务对象打交道,还要平衡很多关系,也比较累。(AW)

同时承接多个服务项目,每个项目购买方和项目目标又不尽相同,都需要反复沟通交流,而如果前期沟通工作没有做好,后期则会产生更多的麻烦。社会工作者纠缠在多个不同的项目间,这对他们的协调沟通能力提出很高要求。而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在协调沟通方面往往较为欠缺。

(3)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管理问题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对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如果组织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不仅无助于服务的开展,还会阻碍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进程。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普遍有一个逐步适应所在机构管理制度的过程,期间对机构管理制度的不熟悉、不认同都会给他们工作带来困扰,甚至打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项目管理岗就我一个人,我一个人管6000多万的项目,你觉得这东西科学吗?如果再给我们制定什么培训制度,我哪里有时间去上课,我每天8个小时用完,能够准时下班就好爽了,而且培训不一定就是我想要的东西,这个我觉得对我来说是没有很大用处。(LC)

现阶段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普遍存在工作任务重、工资低、薪酬等级设置不合理、社会工作者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等现象。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对于机构的薪酬待遇等也更为敏感。

工资有时候发的不及时,因为它和购买方拨款的时间有关,比如说我们一个项目,它分4次拨款,到了2月份他应该打第一笔钱,但是他可能要拖到5月份,这样慢慢往后拖,就会造成机构发放工资有时候不及时。(LS)

我觉得社工的薪资待遇还是有点低的,我不知道管理层的薪资待遇高不高,反正我就觉得一

线社工的薪资待遇是有点低。(NQ)

社会工作服务性质决定了机构内的沟通很重要,是影响社会工作者正常开展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更容易出现上下级沟通问题。

都是(上级)指派任务,像沟通似的交流比较少。现在做一些事情,其实我心里是不情愿的,或者觉得不应该这样做,但是你没力量反驳他(上级),或者说朝你想的方向去做就很难,你所有的东西可能都要听上级安排,只能朝着这个方向去走。(GT)

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往往发现机构内上下级沟通方式与他们的期望不一致,如果不能有效调整,就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4)社会认可度低

现阶段中国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和认可度还有待提高。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往往对这一状况的思想准备不足。于是,工作中社会不认可、服务难以获得肯定的评价等,都会直接影响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我觉得社会普遍对社工的要求和社会工作的实际发展状况、趋势是有点脱节的,整个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包括接纳度都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状况,所以导致有时候在工作上面不会被认可,就会觉得没什么存在感,对自己的打击也挺大的。(LJ)

阻碍的因素还是现在社会对社工的认知程度比较低,在工作中阻力可能就会比较大。(LS)

工作不被认可,还会降低社会工作者的自我价值,对自己的服务产生怀疑。

在农村,好多老人对我们的认同感不是很强,你开展活动有礼品什么的送给他们,他们才愿意来参加。我觉得如果我做一件事,没有一定成效的话,就会感觉自己的价值很低,自己都不认可自己,就不太想干了。(XQ)

2.内在的风险性因素

保护性因素和风险性因素同时存在于个体和环境中。与个体的内在保护性因素相对应,其一些内在的特质和能力也可能成为影响职业发展的风险性因素。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大多面临交际能力差、专业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困扰。

(1)不善交际

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内容是资源链接。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建立包括服务对象、机构同事、项目出资方、项目各类利益相关者等在内的广泛社会关系。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普遍面临人际关系方面的挑战。

因为你是在服务人,这种人际关系的处理,可能我不太擅长,就会觉得有点麻烦,感觉到累就是在这个方面。(AW)

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围绕服务项目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常成为造成身心平衡状态被打破的潜在风险性因素。

(2)专业能力不足

专业能力是决定社会工作者能否胜任工作的关键性因素。社会工作专业能力不仅依赖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强调通过长期服务实践所获得的经验积累。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由于工作时间短、经验积累不足,专业能力往往有所欠缺。

我产生了深深的茫然,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初出茅庐、学历不高、资历不深的小毛孩。(LH)

一般你做一个服务,做到一定的程度后,你再想去做深就很难,一个社工的投入程度,都与其自身的资源、专业能力密切相关,都会受这些限制。(LS)

专业能力不足会让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产生深深的茫然感、无力感。这种专业能力的不足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都是职业发展中的风险性因素。

(二)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抗逆力作用机制的过程及结果

抗逆力的作用机制就是要揭示保护性因素在抗逆力过程中的中介作用(马伟娜、桑标、洪灵敏,2008)。本研究主要对抗逆力作用过程及结果中涉及的保护性因素和应对方式及结果进行分析,并运用宏观—微观相互影响的结构化视角来分析抗逆力的个体与系统之间的复杂互动过程。

1.职业发展中的保护性因素

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在面临职业困境时的抗逆力保护性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内在保护性因素和环境支持两方面。

(1)内在保护性因素

认同感:对专业的认同感是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应对困境时的保护性因素。如果社会工作者比较认同社会工作的理念,认为社会工作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社会都非常有意义,那么他就可能会更坚定选择从事社会工作职业。

我自己比较认可社工的理念,我觉得它对个人和对社会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我有这个意向从事社工。(LS)

我觉得我学了这么多年不能对不起我自己,我这个人还是比较传统的,因为我觉得我的专业是社工,我将来还是要做社会工作相关的事情,我不想学了半天,我自己都不认同,别人不认同是别人的事情,我自己都没有认同这个事情,我觉得这几年就好像是对前面的一种否定。(NQ)

因为对专业与自身认同的统一,使社会工作者更坚定地选择要继续从事社会工作职业。这种认同感带给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目标感和坚定性,也会在其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去与风险性因素抗衡。

目标感:如果社会工作者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有着明确的目标,会促使他对服务的专业性有更高要求,从而为其提供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动力。

想把活动做深,想留下一个蓝本,就是在这边还是比较好的那种。(XQ)

如果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能够在自己周围找到工作的榜样,并基于专业价值的一致性愿意向其看齐和学习,那么这种榜样就会为他提供很大的工作动力。

就是像xx老师他们,我跟在他们身边的时候我就感觉他们有一种气场,无形地吸引到我,自己也就很想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就无形中自己也有一种动力要向他们靠齐。(XQ)

乐观感:在遇到困难时保持乐观的心态,不仅是良好的认知能力的体现,也有助于自己身心状态的平衡,再进一步去寻求更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利于在逆境中战胜困难。

遇到问题了,我自己就会想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它,也觉得这些问题也能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一些激情吧,自己在这过程中也比较充实和满足。就是让自己尽量乐观开朗一点,然后尽量把一些想不通的(事情)想通。(XQ)

乐观感以及由此引发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是个体的一种内在保护性因素。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如果能够保持良好的乐观感,更容易在解决困难、战胜挑战的过程让自己充实和满足。

主动性:体现在个体去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一种能动的意识,并将想法付诸实践。主动性可以让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积极争取更多由自己决策的机会,增强把控感,避免陷入被动、受人牵制的境地,也更可能采取多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以提高应对困境的能力。

因为接触到的东西都是新的,就会很注意,很积极地去应对这个事情,或者这个项目来了,你就会什么都问,或者说先去查一遍理论知识,去写这个东西。(LH)

反思能力: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需要在工作中养成善于反思的习惯,不断总结提炼实践经验,才能不断地有效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专业能力。这也非常有助于促进社会工作者抗逆力的提高。

因为我比较善于去做一个反思和总结,所以我遇到事情之后会及时去做一个复盘,就是一件事情发生之后我会把一些风险点什么的罗列出来。有什么好的解决建议,我也会去罗列下来,这样一方面会有助于我对这件事情有一个整体的把控,另外一方面也可能对我下次遇到类似事情有所帮助。(YZ)

你觉得很迷茫的时候,就会逼着自己去思考,为什么你现在会有这种感受在里面,这个情绪背后是有什么样的一些认知或者说是想法。然后慢慢地去做一些调整,因为你一直很焦虑,一直很迷茫的话,也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对身心不利。(LC)

反思能力还有助于社会工作者调节不良情绪。当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遇到不良情绪时,可以通过反思去探寻出现问题的根源,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帮助平衡自己的心理状态。

(2)环境支持

来自环境的支持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面临职业挑战与困境时减轻心理压力、缓解紧张状态,提高其职业应对能力(徐海慧,2017)。来自环境的支持包括朋辈群体、家庭、机构和社会等方面。

朋辈群体:同学和朋友是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较为熟悉和亲近的一类人。因此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更容易寻求同学和朋友的支持。同学有着类似的专业背景,朋友则熟悉各自情况,他们容易对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所面临困难和问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因此同学和朋友的支持非常有利于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不良情绪的宣泄。

找同学或朋友聊,我们也就是吐槽。也有相同专业的从事相同工作的人,他会告诉你,有些事情就是普遍存在的,你只要做好你自己就可以了。(NQ)

家庭:家庭的支持也是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重要的外在保护性因素。家庭能够无条件地给予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接纳和关怀。来自家庭的支持是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最基础的动力来源。

他们(父母)对我的工作没有过多干预,他们觉得只要你愿意从事这个工作就可以,不是说你一定要去或者应该去做什么样的工作。他们主要还是看我个人的一个选择和喜好。(LS)

一开始是坚决让我回家那边工作,后来在北京这边职业发展还可以,他们(父母)对这个工作的态度就有所转变,他们觉得你有自己的想法好好做就行,但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给家里人说。(LH)

老师: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还可以主动寻求学校老师的专业支持。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老师普遍积极关注社会工作实践,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与社会工作实践领域有广泛的联系。他们能够给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提供重要的支持。

他们(老师)会给到一些方法上的指导,他们都是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引导我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培养我的专业能力。(XQ)

机构:优秀的机构具有能够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和成就感的文化和氛围,这些都可以对社会工作者起到引导作用,当社会工作者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应给予其精神上的支持(徐海慧,2017)。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个体发展成长有积极的影响,而机构文化尤其能影响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对整个社会工作行业的认知。

在自己面对困难的时候,(机构)他们也给予了我一些帮助,这种氛围还蛮好,蛮喜欢这种大家互帮互助的氛围。(YZ)

如果你遇到的环境大多数是正向积极的,它可能会让你在这个行业里发展的时间更长。但是如果你所在的环境大部分是负向的,你可能就会放弃,甚至会改变自己的一些价值观,一些认知。(LS)

督导培训: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督导培训不仅对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工作能力的提升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对其情感方面也提供了重要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社会工作者有效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社会工作职业发展中重要的外在保护性因素。

这个方案从项目背景到架构,然后到预算各种,他(督导)会给你去讲怎么弄,让几位资深的老师去帮我们写几个方案,对我们新人是有说服力的,而且是可以快速学习和复制的。(LH)

督导培训尤其对缺乏经验的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有着重要帮助。

有的时候自己在工作上比较倦怠了或者是有点懒惰的时候去学习一下就感觉自己精神满满,学到别人的方法,就感觉自己又有了信心,想继续加油干好自己的工作。(XQ)

培训不仅可以提供多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机会,而且有助于提高被培训者的工作激情,帮助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放松精神、降低职业倦怠。

政策:社会工作的发展与政府支持性政策密不可分。各级政府越来越意识到社会工作对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给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尤为需要获得政策支持。

社工专业的实习生来到我们这边实习,民政局还会给你发800多补贴。我记得还有一个是专业社工来社工机构就职,民政局也会发,根据这个人的水平,会发一笔钱补贴给这个机构,当作机构给他的工资。(GT)

2.应对方式

面对困难时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社会工作者抗逆力的重要体现(徐海慧,2017)。专注于问题的应对是“警惕的应对”,旨在解决问题,或通过做一些事情来改变压力的来源以预防或控制压力。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旨在减少或管理与工作相关的情绪困扰。当可以进行建设性的工作时,前者往往占主导地位,它被描述为积极应对。当必须承受压力时,后者往往占主导地位(McFadden,2019)。

(1)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

当遇到采取某些行动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时,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大多都会积极地去解决。这是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简单、朴素的思维方式。

如果真的是有问题,比如说这个资源你找不到,你就要发动各方去找,这个能解决当然会把它解决。如果是沟通的问题,那就尽力去沟通,看看能不能有一个双赢的这种结果。如果不行的话,领导非要把这个任务压给你,那你就做呗。(AW)

如果自己经验不足,那就去提升自己的实务经验,争取拿更多的项目。(LH)

积极寻找各方资源,多做项目、积累经验、提升专业能力等都是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寻找资源是发掘环境中的保护性因素;多做项目、提升能力是在提高个体内在的保护性因素。

我就给自己找事干,比如说考社工的一些证,还有心理咨询证。我们有时候还针对社区的居民做一些保育、培训。我还和我同事一块做了一个副业,就是儿童课后辅导。(LS)

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更愿意做超出工作内容的探索,对他们而言,不容易受到外在规范的束缚,从而有助于更大范围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

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也会采取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策略。

不管是他们领导或者是什么人给你布置的任务,这个任务的落脚点,可能还是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这个可能也是一个动力,不管怎么做都是为了帮助别人。(AW)

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通过调整自身认知视角,转变对问题的态度,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有助于应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3)从以问题为中心到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

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先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策略后,不能达到期望效果,则会转向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策略。这种个体与环境互动后的应对策略调整是抗逆力的运作和重构,增强了个体的保护性因素。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多了,你就会觉得可能它(项目服务深度)就只能到这了,那算了,就让它到这吧,还有别的事要做,或者说你还可以做一些其他的服务项目。(LS)

3.抗逆力作用机制的结果

不同的应对、互动过程会造成不同的结果,一是问题得到解决,能力和认知得到提升,获得更高水平的抗逆力。二是适应,情绪得到疏解,能力认知并没有获得提升,只是回到之前的一个平衡状态。三是问题得不到解决,情绪也得不到疏解,最后只能选择放弃应对。

当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策略成功解决问题后,由于经验、能力的增长会内化为个体抗逆力的保护性因素,此时抗逆力进行了重构,得到了提升。当采用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策略,通过认知重构消解情绪问题后,抗逆力也会重构,并提高抗逆力水平。

它有用之处在于我在跟人讲这个东西,讲我是怎么想的,是怎么看待这个事情的,我可以做一个自我梳理,我觉得这个是比较重要的。同时如果说那个人刚好也是比较有自己想法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接触到很多新的想法,让我的思维没有那么狭隘,那么容易去钻牛角尖。(LC)

如果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尝试不同应对策略都无法平衡自身状态,他们往往选择离开工作岗位,甚至离开社会工作行业,结果则是丧失性重构。

有时候会想我做这个是为什么,就想不通,到最后还是想不通。然后给自己留的全是疑问。到最后我简单地说,我为了钱,行吧!但这一年下来钱也没赚到,所以最近就打算不再做这个工作了。(LQ)

五、讨论

总结研究发现,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的抗逆力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抗逆力的起点、过程和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抗逆力作用机制

抗逆力的起点是遭受风险性,风险性因素必须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才能对社会工作者产生影响。个体中的风险性因素包括专业能力欠缺、影响工作顺利开展的个人特质,如不善交际等;环境中的风险性因素包括一系列的职业困境和挑战,如工作量大、专业支持不足等。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日常生活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产生焦虑和质疑。社会工作者面对平衡状态的破坏,心理动力机制会被启动,个体内的保护性因素会被激活,个体会和环境进行互动,个体能动性地寻找环境中的保护性因素以对抗压力。应对困难时可利用的保护性因素包括个体和环境两个方面,个体内在保护因素包括认同感、目标感、乐观感、主动性、反思能力等;来自环境的支持包括朋辈群体、家庭、老师、机构、政策等方面。最后经过不同的互动过程形成社会工作者适应或离职的结果。

(一)抗逆力的起点

抗逆力的起点来自个体平衡状态的破坏。个体为了应对所面临的不平衡状态激活了自身抗逆力机制。以往文献对社会工作者抗逆力机制中抗逆力起点的研究较少,多集中在个体、环境中的保护性因素方面。本研究发现个体平衡状态破坏的过程中也存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并具体到个体和环境是如何互动产生压力事件,即当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接触到环境中的风险性因素或自己个体中的风险性因素被触及,就可能产生压力事件,对个体的平衡状态造成破坏。在此过程中,风险性因素必须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才能体现,并对社会工作者产生影响。例如社会工作者不善交际的特质只有在涉及多方合作,需要与各方协调沟通时才会凸显它的风险性。当自身特质与工作要求不匹配达到一定程度时,个体的平衡状态才会被破坏。这需要在特定的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情景中发生。

(二)抗逆力的个体差异性

虽然组织背景对社会工作者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被视为决定工作满意度和人们如何应对压力的最有力要素,但个体差异也对行为起着一定的作用。例如乐观心态会带来对未来积极、有利的期望,悲观情绪或消极的情感情绪则带来不利的期望(Collins,2008)。本研究同样发现职业初期的社会工作者的抗逆力存在个体差异。对职业认同度高的社会工作者相对职业认同度低的社会工作者能够更有力应对工作中的困境和挑战。较高的职业认同度会激励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努力寻找有利于自己职业发展的资源,去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而职业认同度较低的职业初期社会工作遇到问题或困难时更容易被动行事,也更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

(三)抗逆力的过程性

Adrian(2018)将抗逆力定义为“系统参与的多层次过程在逆境中获得比预期更好的结果”。抗逆力过程在社会生态或环境中的多个领域发生,而不仅仅发生在个体。本研究强调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抗逆力的过程性,同等关注个体内在因素和环境因素及其之间互动的机制。研究发现个体的内在保护因素与环境的支持作用对于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发展同样重要。

抗逆力可以看作是个体与环境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与环境及其中的风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是如何互动的这一问题,学术界还未提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张杰、何东侠,2017)。对于抗逆力的整体性、过程性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体和环境本身,需要从一个更高的视角去看待它们之间的联系。本研究没有局限在个体和环境两个方面,而是侧重对抗逆力作用机制中个体与环境是如何互动的分析,运用宏观—微观相互影响的结构化视角来讨论抗逆力的个体与系统之间的复杂互动过程,从而对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有一个较深入和完整的分析和认识。

六、结论和建议

抗逆力作用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的抗逆力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抗逆力作用过程涉及个体和环境中的多种因素,而且个体与环境、保护性因素与风险性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最终产生不同的应对结果。

本研究发现,提高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的抗逆力,可以从个体和环境两个层面进行考虑。个体层面:要加强对其抗逆力中个体内在保护性因素的关注,要注重对其认同感、目标感、乐观感、主动性及反思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环境层面:要从社会工作机构、朋辈群体、家庭和政策等各方面入手共同提升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的外在保护性因素,增强其抵抗风险的力量。具体包括:(1)社会工作服务组织要规范组织内部管理规范性,提升自身专业性;重视对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培训内容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加强积极正向的机构文化的建设;(2)社会工作者自身要利用好朋辈群体、家庭等对其的情感支持;(3)提升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和认可度,帮助社会工作者获得更广泛的社会支持;(4)进一步完善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行业政策,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保障。

猜你喜欢

风险性保护性社会工作者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腐植酸:盯住东北三省5650 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发力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老年患者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每天超8小时睡眠 痴呆症概率增40%
罗甸县外来生物—飞机草风险性评估
宁夏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技术模式探讨
保护性开发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