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非遗淮剧艺术现状及传承发展的思考

2021-11-12罗俊

剧影月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淮剧代表性剧团

■罗俊

2008 年,淮剧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保护地区上海市、江苏省盐城市;2011 年,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中,扩充加入项目保护地区江苏省淮安市、泰州市。

一、现存淮剧院团以及重点保护单位

截至2020 年,在全国范围内共十四家国有淮剧团。其中,上海地区一家,江苏地区十三家。2011 年上海淮剧团更名为上海淮剧艺术传习所,其事业单位性质由差额拨款单位变为全额拨款单位;2012 年江苏省淮剧团改企转制。截至2020年,大部分淮剧团基本没有改变其差额事业单位性质。

至2020年,经文化部确认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淮剧的保护实施单位有:上海淮剧团、江苏省淮剧团、淮安市淮剧团、泰州市淮剧团。

截至2020 年,淮剧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十一人:上海地区七人(健在四人),江苏地区四人(健在三人);省级(上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十六人:上海地区十一人(健在九人),江苏地区五人。

二、淮剧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概况

通过淮剧保护实施单位的认定,各淮剧团也逐渐开始重视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具体表现为:

2015年至2017年,根据文化部要求,我省淮剧团体启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省淮剧团张云良、泰州市淮剧团陈德林、省淮剧团裔小萍开展保护记录工作。

上海及江苏两地均分别聘请老一辈名家,采取“一带一”或“一带二”,向一至两名学生传授两出经典折子戏。其中,2016 年陈德林传授谭步权、李加虎《团圆之后·认父》《腊月雷·雷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梁伟平传授王俊杰、周喆《罗英访贤》《盗令》;2018年何双林传授张华、陈继云《三女抢板·义争》《三女抢板·抢板》;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素萍传授周美玲、蒋潇涵《赵五娘·书房会》和《莲花庵·苦劝》;2019年,程少樑传授李学峰淮剧主胡;陈澄传授蔡娟、征慧《赵五娘·书房会》《王玉莲·出逃》。

自2017年起江苏省开始举办非遗传承人培训班,该培训计划是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以及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实施的针对非遗传承人群的教育活动,淮剧共有四人次参加,均为演员。

各淮剧团在创作新作品的同时,开展重视传承剧目的复排工作。近年来,上海淮剧团复排了《女审》《琵琶记》《三女抢板》《白蛇传》《秦香莲》《杨门女将》等传承剧目,江苏省淮剧团复排了《金水桥》《珍珠塔》《打碗记》《牙痕记》《打金枝》《探寒窑》《赵五娘》等传承剧目。其他各淮剧团也陆续复排了一批传统剧目。

自2018年起,各淮剧团开始重视非遗淮剧进校园活动,无论从演出场次还是开展讲座次数等方面,较之往年都有明显增加。其中,2020年度江苏省淮剧团开展进校园演出二十五场次,讲座八场;淮安市淮剧团开展进校园演出十场次;建湖县淮剧团开展进校园演六场次,讲座两场;2019 年度盐城市淮剧团开展进校园演出十场次。

三、淮剧在非遗保护传承中面临的困惑

一是缺少更多的认同和参与。各地虽然已经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并没有真正回归到民众的生活中去,与中央提出的“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总体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主要原因是,无论是政府职能部门,还是普通民众,更多是将非遗保护传承简单的理解为保护实施单位的工作。长期以来,非物质文化一直是全人类各民族繁衍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仅单靠某几个单位机构,或者靠某一小群人是无法完成的,只有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并能积极参与体验与传播,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活起来”。

二是传承接班人培养困难。长期以来,淮剧传承接班人主要来源有两个途径,一是艺人子弟,随团学艺,子承父业,世代相传;二是戏校培养。现在这两个渠道都出现了问题。

改革开放后,随着数次文化体制改革,各淮剧团在经历恢复古装戏的短暂繁荣时期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迅速出现整体性的滑坡:一是由于体制的混乱带来管理的混乱;二是对市场缺少足够的认识而开展的盲目扩张;三是受到了多元文化强烈冲击。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到二十一世纪初,淮剧事业发展跌至最低谷。长期以来,淮剧从业者由于待遇低、缺乏自信等因素,导致其在社会上“无为而无位”。而戏曲演员的培养要从小花数年时间吃苦练功,成材率又低,所以艺人家庭大多不愿意子女再继续从事戏曲行业。目前淮剧艺术培养普遍存在:专业不全、不成体系。目前,招收的淮剧表演专业,没有音乐专业,未来淮剧将面临乐队“荒”,其中司鼓、主奏、打击乐人才稀缺的形势将日趋严峻。不少学校师资严重匮乏,退的退,走的走。大部分学员在毕业时甚至都不能完成一部完整的大戏,学员缺少更多在舞台上实践锻炼的机会,严重制约了其艺术的成长。不少地方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差那个行当就依样画瓢,政府出资搞定向培养,也带来一系列弊端,无论学员的学业优劣,用人单位都必须照单全收。优秀的学员无法选择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用人单位。

二是对保护传承的认识不够。一些机构或单位,由于并不是从非遗工作本体的意义和价值上去加以认识,因而必定是上呼下才应,不推不动,缺少自觉。部分从业者对所从事的非遗保护事业认识不深,一些代表性传承人也理不清。甚至将项目保护单位与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简单的理解为只是一项荣誉。缺乏非遗保护的专业人才。在基层,由于缺少专业型人才,在开展非遗专项工作时经常抓不住重点、要点。而且,从事非遗工作是一项需要“有情怀”的工作,对从业者有较高的综合要求。基层缺少非遗保护的专业人才来指导地区性的整体工作。

四、对新时期淮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推动淮剧保护立法,重点扶持保护单位。建议各地区政府部门加快淮剧保护立法的进程,加强行政监督力度,切实保障《淮剧保护条例》的有效实施;进一步明确非遗淮剧项目保护单位社会功能与属性,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淮剧保护传承的主体院团加大扶持力度,恢复其原有的事业性质,并从体制上进一步理顺。

建立淮剧人才基地,培养新时期需求人才。建设淮剧人才培养基地,完善专业学科,形成包括艺术评论、戏剧文学、音乐、戏剧表演、舞台美术等完整的淮剧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使各专业人才得到同期成长,为淮剧在在新时代发展所需输送人才。加强淮剧理论研究,组织专家学者,梳理近三十年来的淮剧的发展情况,系统的开展淮剧史料整理编纂工程,“以工代训”,培养一批青年淮剧的理论研究人才。

实施“三并举”方针,把握好发展的方向。各保护单位应以保护传承剧目为契机,在传承流派艺术特色的同时,传承本剧种的艺术精髓,弘扬老一辈艺术家“传承创新”的宝贵经验。同时,各淮剧团应当坚持中央提出的戏曲改革“三并举”创作方向,结合自身剧团情况,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艺术创作之路。

建设“淮剧小镇”,打开非遗保护新局面。新时代,非遗淮剧文化的保护传承离不开广大淮剧工作者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全社会的认同与关注。各地应当抓住文旅结合的历史性机遇,建设“淮剧小镇”,以城市发展建设战略布局的高站位,将非遗淮剧文化的保护传承融入到城市经济建设中去。在实施过程中应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方针为指引,要有非遗保护规划的整体思维,在“淮剧小镇”的建设中,吸纳本地区民俗、手工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等其他门类的非遗项目,形成合力,打造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质的非遗“区域链”、“生态链”,更好推动文旅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淮剧代表性剧团
试论淮剧表演程式的传承和创新
“回归人民”与“走向城市”:山西城乡两栖戏曲剧团生态模式初探
淮剧还好吧
浅谈推进淮剧进校园常态化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致敬经典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浅谈贫困山区专业剧团内部制度建设与执行现状及对策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
第五批国家非遗传承人申报工作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