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调曲子高校传承策略
2021-11-12刘振涛
刘振涛,马 奇
(南阳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一、大调曲子概念解析及其艺术构成
大调曲子是河南省兼具曲艺、器乐两类体裁形式的综合性艺术品种,器乐部分被称为板头曲。2006 年,板头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归入传统音乐类。2008 年,大调曲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归入曲艺类。在民间,大调曲子的唱奏活动均包含器乐部分的板头曲。因此,本文所言大调曲子是包含板头曲在内的。
大调曲子原称“鼓子曲”,由明清时期流行于中原的小曲、民歌演变而来。最初,大调曲子的前身“鼓子曲”流行于开封,后传入周口、洛阳、禹县(今禹州市)、南阳等商埠中心。清末至民初时期,大调曲子在河南达到遍布各商埠重镇的兴盛情况,并传入相邻的山东、湖北地区。近代以来,河南各地的大调曲子相继衰落,唯独南阳的大调曲子依旧繁荣兴旺、传唱不衰,不断吸收江南、西北等地的曲牌,形成以南阳为中心的大调曲子,进而向外传播至周边地区。目前,河南全省流行的大调曲子,均属南阳大调曲子。
大调曲子的音乐结构为曲牌体,约有200 多个曲牌,分大牌、昆牌和杂牌三种。大牌每曲在100 板以上,如【劈破玉】【码头调】【满江红】等;杂牌比较短小,通俗易学,如【鼓子头】【鼓子尾】【阳调】等;昆牌介乎以上两者之间,如【哭皇天】【上小楼】等,有些沿袭昆曲曲牌。以上曲牌结构形式有单曲体和曲牌联套两种形式,曲牌联套又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镶边”,一个大曲牌中杂以若干其他曲牌,如【满江红】镶边;二为套词,同一曲牌作为头、尾,中间插入若干杂牌或昆牌,如“鼓子套”等。除了曲艺形式之外,大调曲子还有器乐合奏或独奏形式的板头曲,如《打雁》《高山流水》等,板头曲又孕育了享誉全国的河南筝曲。大调曲子的伴奏乐器以三弦、琵琶、筝等弹拨乐器为主,打击乐器有檀板、八角鼓。
大调曲子作为重要的艺术活跃于群众的日常生活,在河南具有非常坚实的群众基础。其传统曲目大多取材于《列国》《三国》《红楼梦》《西厢记》及民间传说,近代又有大量新创篇目。剧目中体现的“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等是老百姓的精神寄托,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黄河文明的兼容并包。但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调曲子,在现代化社会中正面临传承困难的窘境。因此,除了民间“原生态”传承以外,地方高校也要纳入传承体系中。
二、地方高校应秉持的传承理念
南阳市是大调曲子传承的核心地区,南阳师范学院作为豫西南地区最高学府,肩负着传承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学院一直非常重视地方文化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并于2019 年8 月获批河南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笔者作为基地主要负责人,认为地方高校作为传统文化现代传承的重要场所,应秉持以下传承理念。
(一)原样传承与创新发展并行的传承理念
一方面,原原本本地传承大调曲子的传统风格,不改变一个唱词,不动一个音符。另一方面,以世界宏观的眼光、当代需要的眼光,艺术与时俱进的精神,全方位改良大调曲子,将其演出形式、伴奏形式等做多元化的发展,但其反映时代、反映人民的主旨不变。基于这种传承理念,南阳师范学院教师编创了由12 名女大学生表演的新编曲目《雪中红梅》,该曲在2011 年中国第六届曲艺牡丹奖大赛中荣获提名奖,并受邀代表河南省赴北京民族文化宫参加“中原风”向党献礼曲艺节目展演。青年教师王松阳、石丰恺、应娟等编创、参演的大调曲子《黛玉葬花》,参加2012 年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获曲艺“牡丹奖”入围奖。刘阳、郝方、张杰等共同演奏的板头曲《高山流水》《山坡羊》《陈杏元和番》,在2014 年文化部主办的“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少数民族特色乐器独奏及传统器乐合奏复赛决赛”中获得传统器乐合奏决赛“特别奖”。
(二)音乐传承与文化传承的双重属性
首先,注重对于大调曲子演唱、演奏的传承。传承基地一直聘请大调曲子艺人进入课堂授课,演唱方面,聘请被誉为“大调曲子皇后”的曲艺名家胡运荣和南阳市曲艺团国家一级演员姬玉香走进课堂,教唱传统曲目《西厢记·莺莺饯行》《萧何月下追韩信》及新编曲目《蝶恋花·答李淑一》《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等。演奏方面,聘请市级大调曲子传承人司荣亭、张家华传习大调曲子的三弦演奏,南阳师范学院刘阳教授传习琵琶演奏,国家级大调曲子传承人宋光生和南阳师范学院毛捷副教授、郝方副教授传习古筝演奏。
其次,更重视对于大调曲子中蕴含的优秀思想内涵的挖掘与传承。大调曲子传统曲目格调高雅,曲词内容包罗万象,《三国》中的侠肝义胆,《西厢记》中的忠贞爱情,《岳飞》中的精忠报国等高贵品格均有鲜明体现。同时,大调曲子的弹唱以“规矩礼法、仁义道德”为宗旨,讲究礼义,注重道德,仁义、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调曲子的弹唱维护并继承了这一美德。
(三)“请进来,走出去”的传承方式
大调曲子的高校传承以南阳师范学院的河南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为依托,以“雅俗共赏”的传承理念,吸收南阳曲剧艺术中心、南阳市说唱团等优秀社会资源,以“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大调曲子名家定期对学生、社会人员开展培训和讲座,并以“走出去”的方式走进社区、走进公园等群众活动的核心场所,增加传承的社会波及面和影响力。
南阳是大调曲子传承的核心地区,这里走出了曹东扶、王中山等艺术名家,对大调曲子及板头曲的传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南阳师范学院作为豫西南地区最高学府,非常重视对于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承,笔者每年开设《大调曲子弹唱艺术》等课程,定期聘请艺术名家进校园讲座。同时,南阳市说唱团、南阳曲剧艺术中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调曲子”的保护单位,学院将整合地方优势资源,共同促进大调曲子艺术的传承。
三、高校传承的建设方案
(一)建设目标
发挥传承基地的文化传承功能,将传承基地建设为大调曲子的传承、创新、教学、研究、交流的文化中心,带动以大调曲子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抢救性发掘
对大调曲子的曲集、论著等文字资料进行全面收集、整理,对大调曲子艺人进行全面考察,录制音像,对老艺人所传唱段进行抢救性挖掘、保护,成立大调曲子文字、音像资源库,为传承和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2.学校教育
制定系统、详实的大调曲子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大调曲子公选课课程体系,培养大调曲子优秀传承人才。邀请大调曲子演唱名家、作品创编者与基地研究人员,在传统曲目的基础上进行多样化的创新,编创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风貌的优秀曲目。
3.论著、教材
出版、发表与大调曲子和中原曲艺相关的系列论著,为全校公选课配套编写《中原曲艺与曲艺音乐》《大调曲子弹唱艺术》《河南板头曲赏析》教材。
4.社会普及
以传承基地为依托,与各地高校、中小学、社区、广播电视台合作,推出大调曲子的新创文化精品,扩大大调曲子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传播。通过一系列措施,有计划、按步骤,将大调曲子传承基地打造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二)建设构想
1.课程教学
将大调曲子纳入南阳师范学院公共艺术课程体系,面向全校开设《河南曲艺精粹》《大调曲子弹唱艺术》《河南板头曲赏析》三门公共艺术选修课,实行学分制管理,设置36 个学时,2 个学分。聘请大调曲子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宋光生,河南省戏曲曲艺专家朱敬修、刘景亮、冯建志,南阳市群艺馆馆长姜华健,南阳著名编剧党铁九,南阳曲艺音乐人岐延斌为学院客座教授,组织大调曲子艺术家、青年演员及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定期进入课堂授课。
2.社团建设
面向全校学生,在音乐学院成立“河南曲艺传习所”,在此基础上建设校级学生社团——“曲艺艺术团”“曲艺传承志愿者联盟”“曲艺爱好者俱乐部”,推进河南地方曲艺校园文化创新建设。
3.工作坊建设
整合南阳师范学院和南阳曲剧艺术中心等社会资源,建设“大调曲子实践工作坊”,组织全校师生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如“中原曲艺艺术节”,让学生现场体验。
4.科学研究
依托学校现有的文化部中原曲艺研究基地、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中山大学教育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河南工作站、河南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加强大调曲子的音乐和文化研究,挖掘大调曲子蕴含的当代人文价值,探索地方曲艺传承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5.辐射带动
利用基地建设丰富的师资与课程资源,与南阳市教育局合作,辐射带动南阳市四所正在建设的完全学校和1 个社区,开展基于传承项目的大调曲子艺术普及教育活动,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
6.展示交流
利用南阳市作为我国跨世纪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的天然优势,借助“京(北京)宛(南阳)合作”的有利契机,组织人员编创南阳曲艺精品,组织“大调曲子学生艺术团”参加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曲艺“牡丹奖”等赛事以及国家级非遗项目“马街书会”、进京演出等曲艺演出和展演活动,同时加强南阳师范学院与其他高校、各中小学、南阳市说唱团的经验与成果交流,共享建设成果。
(三)实施步骤
成立专门的“大调曲子传承基地”工作小组,自上而下、层层分明地执行传承基地的各项工作。实行责任到人制度,每个岗位执行相应的工作内容,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传承基地的授课、研究、交流等工作内容。
1.专业教学
聘请顾问指导传承基地的各项工作,一方面聘请南阳本地的大调曲子专家、地方文化专家等作为传承顾问,指导基地相关搜集、整理、录音录像等工作;另一方面聘请中央音乐学院、河南大学等国家级、省级名校的专家、学者作为高级顾问,提高传承工作的水平。同时,基地将邀请专家、顾问亲自为学生教授理论课,并指导学生原汁原味地学唱经典唱段。
2.合作交流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驱动的号召,高起点、高着眼,与河南省教育厅、南阳市政府等相关文化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结合地方文化发展战略,以诸葛亮的“忠孝节义”精神、张仲景的医圣精神等,编唱大调曲子的新唱段,将大调曲子的传承与地方文化的建设进行有机结合。在南阳市最新建设的“三馆一院”(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和大剧院),驱动“中国曲艺展演”或“中国曲艺大赛”(暂定名)。利用南阳市作为我国跨世纪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的天然优势,通过“京(北京)宛(南阳)合作”的有利契机,把首都北京优秀的院团、名家请到南阳演出,并带领河南优秀的曲艺资源进京演出,用高水准的录音、录像设备和团队完整记录演出,留作将来的传承资料。
3.设立基金
设立“曹东扶曲艺奖”(暂定名)的专项奖励基金,奖励在大调曲子文化传承中作出贡献的人士,基金类设三项:一类为终身成就奖,奖励在大调曲子和南阳曲艺传承、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名家、学者;一类为基层挖掘、创新和策划奖,奖励专门传承大调曲子等南阳曲艺的基层人员和地方社团;第三类为学生奖学金,奖励在大调曲子传承中积极学习、学有所成的优秀学生。
4.社会普及
通过面向整个社会群体的演出宣讲、曲艺展演,让社会人士及校园里的孩子们真正了解、喜欢传统曲艺。传承基地将每年定期组织曲艺进社区、进校园活动,首先从南阳市重点建设的四所完全学校开始,将传承基地的专家、学者请进这四所学校授课,给音乐教师授课、传艺,再通过音乐教师带动学生参与传承。第二是走进社区,通过短小精悍的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内容的曲艺节目进行宣讲活动,教育民众,弘扬社会正能量;第三是普及南阳曲艺,让曲艺为社会大众所熟知与热爱的艺术文化,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第四是重点培养一批音乐素养高、具有演唱、演奏和表演基础的学生进行曲艺传承。
四、高校传承的建设成果
(一)文字音像资料档案
1.设立“河南曲艺资料室”,全面搜集、整理与大调曲子相关的所有文字、图像、音像资料,内部印制《大调曲子研究资料汇编》《大调曲子音像资料汇编》,聘请专家和基地研究人员通力合作,最终编印《河南曲艺大典》,举办《河南曲艺大典》发布会,聘请国内、省内专家、学者参会。
2.现存大调曲子资料多为纸质的文字性、乐谱性资料,而全面、科学的音视频资料相对缺乏,基地计划在3 年内寻访南阳各地大调曲子艺人,全面录制所有唱段的音、视频资料,并将已有的纸质资料,通过艺人的表演让它们“活”起来,变成可视、可听的音、视频资料。
3.根据全面的田野寻访,编订南阳大调曲子艺人名录、年谱和传承谱系,包括在世的艺人和已故的名家,最后出版《大调曲子艺人大典》。同时,树立精品意识,利用曹东扶等南阳大调曲子名家的名气,全面挖掘、研究曹东扶先生的相关资料,整理、出版《中原艺术大师系列——曹东扶》《大调曲子名家名段》等学术专著。
(二)成果展现内容、形式以及有效性、影响力
1.与河南省教育厅、南阳市政府等部门合作,结合地方文化发展战略,以诸葛亮的“忠孝节义”精神、张仲景的医圣精神等,编唱大调曲子新唱段,将新编唱段在广播电台、国内和省内各类艺术节、学校课堂中进行宣传,将大调曲子打造为中原曲艺的文化名片,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
2.在南阳市最新建设的“三馆一院”驱动参与“中国曲艺展演”或曲艺“牡丹奖”比赛,利用南阳市作为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的优势条件,借助“京(北京)宛(南阳)合作”的有利契机,将南阳曲艺进一步打造为文化品牌进京演出,推动南阳曲艺在全国曲艺界的地位提升。
3.设立“曹东扶曲艺奖”(暂定名),奖励在大调曲子文化传承中作出贡献的人士,扩大以南阳大调曲子为代表的南阳曲艺在社会、学校中的影响力。
4.传承基地每年定期组织“南阳曲艺进校园”活动,将传承基地的专家、学者请进学校,给音乐教师和学生授课。走进学生社团普及南阳曲艺,重点培养一批音乐素养高、具有演唱和表演基础的学生进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