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殖民视域下国产悬疑剧的异域空间呈现
——以电视剧《猎狐》《唐人街探案》为例

2021-11-12陈泓宇

声屏世界 2021年12期
关键词:悬疑剧猎狐后殖民

□ 陈泓宇

随着目前国内影视行业的繁荣,多元类型的电视剧充斥着电视乃至互联网上的新媒体平台,给每日面对重压的民众提供了娱乐休闲的新空间,使他们疲惫不堪的心灵得到净化。国产悬疑剧凭借叙事的创新,精致场景的营造,吸引了大量观众。近来国产悬疑剧开始聚焦于具有陌生感的异域空间,环顾世界这种做法不再新奇。异域空间塑造从文化根源进行探讨,则要追溯到拓宽了学界研究范式的后殖民主义视角,作为文化研究的一种观念,它也深刻影响到了影像文本。回溯近代历史,我国经历过多次战火,因此对西方国家或同类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幻想性自语,这种自语曾经体现对西方生活的向往,对自身体制内部痼疾的反思,因此带有浓郁的后殖民主义倾向意味。当下,由于对后殖民主义学理与创作的批判,我国的影视剧的国际化视角策略发生陡转,从对他国的仰视变为平视甚至达到极端反后殖民主义式地凝视。这一整体的流变,意味着当前公众主流价值观的确立,改变了传统电视人对他国形象书写的单调印象,而使本国的正面人物形象在受众心中所确立。从接受角度来说,观众会对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身份产生认同,这种心理有助于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通过对后殖民国家人物形象的重塑,新的叙事策略诞生并且在受众中产生积极效应,如《唐人街探案》的网剧版与电视剧《猎狐》把异域空间的呈现作为叙事手段推进剧情的发展手段,收获惊人收视率。该现象在当前语境中的合理运用,也许会为之后的悬疑剧的叙事带来启发。

受后殖民主义文化影响的国产悬疑剧的异域空间书写

后殖民主义理论受到广泛批评,被认为是站在西方对非西方国家进行一种文化软入侵,入侵的后果使得第三世界国家由于创作能力上的不均等,转而接受霸权文化,并将隐藏的霸权文化潜移默化的并成文本影像。久而久之,这更加造成话语表达的不平等,损害当地影像文化,因此国内学者展开轰轰烈烈的后殖民主义的文化研究,以提出应对之策。

后殖民主义文化的探析。关于后殖民主义的说法在20世纪70年代后以多元的批判继承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其本质是一种政治上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理性思潮的批判。它认为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以及其文学的价值与传统甚至包括各种后现代主义的形式都贯穿着一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因而西方的思想文化总是被认为居于世界文化的主导地位。与之相对照的是,非西方的第三世界或东方的传统则被排挤到了边缘地带或不时地扮演一种相对于西方的他者的角色。其中,赛义德发表的《文化与帝国主义》提出“想象的地理和历史”,强烈批判西方所谓的强权政治与文化霸权理论。最核心要义有以下几点:一是关于原宗主国与殖民地和第三世界之间不同于殖民主义复杂的文化差异关系;二是关于福柯所说话语与权力的关系,由此展开对欧洲中心主义的学理批判,对现代性为基础发展观念进行质疑与批判;三是把批评的注意力从“民族起源”转为“主体位置”。正是这些学者的探索与理论的完善让人们对后殖民语境有更充分了解,借此更好地对社会文本中的后殖民主义倾向符码进行挖掘。

国产悬疑剧与异域空间的后殖民语境解读。悬疑剧是类型电视剧之一,以破案为内容,而案件往往关乎公民权利、人性价值。通过设置复杂离奇的剧情,出乎意料的反转以及对细节推理的重视来吸引观众注意力,国产悬疑剧背后所传达的是正面价值观。近些年,悬疑剧产量保持着上涨姿态并且由于做工精细,得到了很多好评,比如《白夜追凶》《破冰行动》。选取悬疑剧的目的在于其叙事的设置遵循于类型故事,首先是闭合式结构,悬疑剧剧情往往是封闭的,能够交代清楚开端与结局。其次是叙事的营造比如悬念、人物的设置。国产悬疑剧很多创作手法是对第一世界发达影视产业国家好莱坞的借鉴,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后殖民主义的烙印,然而其借鉴也确实推动着国产影视水平的提升。异域空间则是近些年来由于学术界的纵向历史研究转向空间研究的结果产物。“异域”通常相对于“本土”而言,有他乡、外国等意思,这里指区别于中国的其他国家与地区,是地理、文化和政治上的异质空间。异域空间的呈现角度主要两方面:一是对于异域风情的拍摄,当地的风景人文精神:二是异域的个体人物或者人物群像,是明显区别于中国的人种,如欧洲人等。悬疑剧自身带来的是第一重奇观,而异域空间的呈现因为观众接受的陌生化带来的是第二重奇观。在悬疑与异域的双重下加持,拓宽了传统电视剧叙事维度,创作者能以更为广阔的视野进行创作,能更好表现本国公民的正面作用,积极表达国家正面形象,书写中国作为强国的风范。

反思后殖民现象,审视异域空间营造

人们力图对西方眼中的东方进行重新解读,来达到所需要依赖的文化生存权及平等权。后殖民主义揭示了西方国家对待第三世界国家的一种文化不平等甚至是极端偏见,“东方被建构出‘女性的’‘专制的’‘落后的’‘妻妾的’文化象征,东方真实的文化形象在西方的镜像中朦胧化、变形化。”由于历史视野中的影像是从西方传入我国,因此我国的很多理论体系借用了大量西方的观点,对此应保持警惕。以往在他国形象的塑造中,很多导演将第一世界的美国作为一种褒扬,营造了一种美国精神的幻梦,反而他们才是主体,而我国则代表了相对意义上的他者。反思后殖民主义的种种缺点,应得出如下的结论:一是保持文化视角的平等,应一视同仁面对异域空间国家的创作手法,进行异域空间的营造。学界关于电影版《唐人街探案》的批评不绝于耳。很多评论人发文认为影片中的泰国元素被抽象化、符码化,只起到景观的呈现却无法共同参与叙事进程的推动,如果将整个故事放在中国或是其他国家均可成立,使观众丧失了解泰国的风土人情。所幸网剧版则重视了关于异域空间塑造深层次呈现,与电影版一样选取了在泰国进行拍摄,和而不同的是整个剧本构造以及导演对异域空间的重新审视及其重构,让人们看到陈思成在搭建“唐探宇宙”的野心。网剧版《唐人街探案》讲述了唐仁的徒弟林默作为一名化学老师以及兼职侦探,在与犯罪的战争中帮助泰国警方侦破多件恶性案件,并在与当地人的交流中透露出自己童年的心理阴影,最终他战胜了心魔,找出潜在幕后黑手笑脸,并维护了当地正义。这部剧的成功同导演对泰国文化精心塑造密不可分。如最开始的离奇杀人案中,线索围绕着泰国特有一种当地佛教文化展开,受害者的经历与嫌疑人的讲述带有浓浓的泰式风味,如讲述了梵天神以及四面佛等相关的异域文化。主人公林默推理展开的同时,潜藏在叙事层面上的空间元素被更生动挖掘,观众知晓了梵天神究竟是怎么回事,四面佛在泰国究竟有着怎样精神的寄托,由此推动叙事进一步发展。当观众会误认为是否真实存在一些迷信现象时,主人公用理智发现深推,将整个案件的过程叙述合理化,在林默整个破案过程中看到了泰国那破旧的城镇、泰国风味的餐厅,以及在机场海关处理嫌疑人的方式,让观众知晓异域空间叙事不会意味鬼神身份具有合理性。网剧在文本挖掘的进步有目共睹,真正做到了异域空间不脱离叙事层面而尴尬地单调景观呈现。

大火的悬疑剧《猎狐》也可以说在异域空间设计上建立了新的思路。它讲述了主人公由王凯饰演的夏远和王鸥饰演的吴稼琪破获国内特大经济刑事案件,但嫌疑人王柏林等逃往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在中外的博弈中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将嫌犯抓捕回国的希望,最终成功将他们送回国内接受法律的制裁。该剧异域空间也作为叙事情节上十分重要的一环,更加注重当地的人物形象设置以及空间想象。更让人激动的是,通过对传统异域空间上的美国上扬形象的解构甚至是颠覆,让观众认识到剧中一些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美国大咖,从而使美国精神从神坛被狠拉下来。比如王柏林花重金请来的在当地大名鼎鼎的律师,他只在乎他的客户有没有现金能够支付给他,并不关心客户到底有无犯罪,并且还做出了严重不符合律师操守的行为,如栽赃中国警察让其不能顺利出庭。对《猎狐》异域空间的营造上已然诠释了从业人员对异域空间进行重新审视并做出了大胆的再创作,意味着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的强烈反抗。

后殖民主义意识当代的瓦解,文本满足接受者的身份认同心理

后殖民主义发展流变引发的批判,带给时代观念的影响无法忽视。学者们已经意识到需要反对影像层面的霸权,重新审视自己国家的文化独特性,并由此进行适合本国的艺术创作。因此,大量创作者对传统的艺术创作手法进行了大胆变革,锐意创新。近些年我国影视剧追求主体意识的塑造,而主体意识引导下进行的创作与后殖民式的思维相悖,一旦人们彻底将影视话语中的他者变成主体本人,后殖民意识就会彻底瓦解。而创作者抓住了受众的接受心理,使受众具有了身份认同,因此,从业人员应深挖身份认同机制,才能更好为创作的电视剧服务。

身份认同理论是研究关于接受者个体自身及整个群体之间意识主体化有关的心理程式建构。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社会学基本概念》中提到:“从本质上说,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是他们对自己是个什么人的一种理解。但身份认同同时具有明确的社会属性,因为我们的身份认同与周围人的身份认同密不可分……”从悬疑剧的接受来看其受众主要是青年人,他们的世界观刚刚完善,面临很大的生活压力,因此亟需蕴含猎奇等视觉奇观来使自身得到满足,并由剧中人物刻画使自身感受到身份认同。《唐人街探案》就塑造了光辉的形象林默,他机智勇敢,敢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但如果如此脸谱化的话,受众不能产生强烈共鸣也就无法彻底完成自身认同,所以导演故意设计了他的童年阴影以及作为清道夫的形象,这样的观感反差使得主角从神坛跌落,拥有了普通人性的本真,受众对他真实经历产生积极认同。《猎狐》中嫌疑人王柏林积极想融入美国这个西方国度,为此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然而,异域空间带来的他国人性的黑暗一面让其认同感丧失了。还有片中受贿的赵海青逃亡欧洲,可他们都只作为当地国家的他者,追求自我认同,而作为集体的当地社会则将他们视为异类。王柏林认为自己前路迷茫,听到夏远说会善待他的亲人时,王柏林作为中国人又多年未回家,终于怀着浓烈的思乡情成功被警察劝返。可见,就算作为一名反派,在特殊语境下也会为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产生认同之情,由此受众会产生集体认同的心理,为自己是中国人骄傲。

逆后殖民视角叙事,传递主流价值观,彰显文化自信

《猎狐》《唐人街探案》火爆,创作语境的转向背后的原因正是国家的强盛。我国的电视剧创作应逆后殖民语境,重塑第一世界国家的国家形象与人文风貌,将其正常化。且我国的积极形象需进行重新建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叙事。创作者依托自塑的独特个人与国家形象以实现受众满足,以使得电视剧的传统话语逻辑被新的主流价值体系的逻辑所取代。在更多的主流电视剧引领下,受众会认同自己作为国人的身份。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影视界积极变革,“影视文化软实力是文化软实力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全球众多国家与地区塑造国家形象、传播文化理念、输出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和载体。”电视剧创作人员应该贯彻该种精神,创作出符合我国文化特点的作品。而异域空间元素的运用是我国影视创作视野走向全球化的表现,通过异域空间的人文涵养与本国主流价值观等不同观念的碰撞,将不同的文化予以深度融合进而发展出新的文化样态。通过这些形式的创新,能使国家形象的建构更加立体丰满,如对代表国人形象的主人公正面书写,传递出新的主流价值观,进而使受众潜移默化的接受该种主流价值观,审视自身的行为,并自觉参与社会的建设中去。从国家角度进行审视,文化自信意味着一种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挺拔姿态,使国民对自身充满认同感,自信面对全球化的生活。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应当是以平视的姿态,而非让他国仰视,陷入另一类后殖民语境中,如在《猎狐》中对非洲形象的矮化,《唐人街探案》对泰国人物形象塑造极端脸谱化便可感知此类风险。站在中国视角进行书写,需注意对他国形象进行平视化创作,唯有如此才会将文化自信的意蕴得以最好诠释!

结语

当下我国悬疑剧的异域空间探索已基本成型,异域空间与悬疑剧相结合造成的双重奇观吸引了大量观者收视收看。异域元素的塑造引发了学者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的批评反思,其结果是当下异域空间创作与以往形式相比具有明显变动。剧中人物设置更注重个性化主体,自觉让受众产生身份认同。悬疑剧的叙事符合国家主流叙事策略,从而让创作者进一步逆后殖民视角而动,传递主流价值观,更好为国家的文化战略服务。正是有如《猎狐》《唐人街探案》创作者们的精心设计情节与巧妙叙事,才让人们真正感受到国产悬疑剧的潜力所在。既然有发现,便应前行。希望未来的悬疑剧乃至更多类别的剧会采用异域空间的营造呈现,并站在平视的视角进行创作。这样对于叙事视角的扩张,对于电视剧的整体格局,也是一种良性促进。

猜你喜欢

悬疑剧猎狐后殖民
中美悬疑剧女性身份与小镇地域性的构建
迷雾剧场悬疑剧的认同机制研究
浅谈中国网络悬疑推理剧的创新发展
全球化之下的少数族群——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浅探
从电视到网络我国悬疑剧发展新策略
后殖民解读与性别研究的有机结合
——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中的马琳·诺比斯·菲利普诗歌研究》
无线电猎狐
黑暗月光下的非洲丛林——《大河湾》的后殖民生态解读
追逐,直到永远——“猎狐行动”进行时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