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方法探析
2021-11-12张正垠苏州科技大学
■张正垠 张 帅 张 颖/苏州科技大学
一、前言
目前,我国由于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升,这就使得我国各大高校面临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的压力。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指要求学校培养充分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拥有强大的内心世界、高尚的思想品质以及拥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作为传授知识与思想的重要人物,其思想品德、行为作风直接决定了对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有利于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新课程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有利于高校的长远健康发展,对我国教育事业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师德师风的内涵
(一)师德师风是特殊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针对于某种职业而言所制定的特殊的道德标准与要求。教师这一职业的职业道德不同于一般职业,其拥有更高的职业道德约束范围与标准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言谈举止都能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渗透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教师的师德师风是对这一职业而言特殊的职业道德。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通过师德师风标准来对自己的言谈举止进行衡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表明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因此需要其真正意义上做到“言之师”、“行之师”,不断建设师德师风,将其作为职业道德对待。
(二)师德师风是特殊的角色规范
教师的师德师风能够视为一种特殊的角色规范,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与最终任务在于为国家与社会培养人才。这就表明教师的角色道德先于职业道德产生,而其师德师风则是在教师这一职业形成之后所产生的,因此教师被赋予了特殊的角色要求。二是师德师风这一品质是由教师主动内化生成的,与教师个体之间有着极强的联系性,主要体现在师德师风与个体教师接纳、内化的历程以及教师个体修养是高度统一的,因此,教师需要积极扩充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以此满足社会发展对于教师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体现了师德师风是一种针对教师而言的特殊的角色规范。
三、新时代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
(一)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要求教师热爱并尊重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理解并认同教师这一职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从而能够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尽职尽责地做好各项本职工作。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其相对于中学教师而言,面对的升学压力较小,因此,如何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持之以恒地敬业,是高校教师所面对的一大难题。在“四个统一”中提到:“‘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是教师的职业使命。”这就为教师在职业道德层面增加了教师爱岗敬业的可能性。高校的教师需要格外注重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等问题,真正体现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满足爱岗敬业要求,是建设师德师风重要基础,能够实现言传、身教、明智、塑德等教育理念的统一。
(二)公私统一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公共领域被逐渐扩大,导致部分私人空间成为公共领域,使其具有公德与私德两种规定。对于高校阶段的学生而言,其正处于完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因此需要高校教师发挥其较强的道德属性,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严守私德的同时,不断修养公德,实现公私统一的目的,从而加快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进而为建设师德师风打下坚实基础。
四、新时代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规范不明确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不仅仅需要严守公民道德规范,还需要恪守教师特殊职业道德要求。然而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深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致使社会不良社会思潮高度渗透于教师团队之中,导致高校尚未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规范,影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质量。另外,由于高校部分教师的理想信念不坚定,出现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情况,进而打击了“教书育人”这一教学意识,影响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开展,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工作讲究实惠原则,少谈甚至不谈奉献原则;二是不关注师德师风的要求,甚至做出违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行为,与教师的职业道德相违背。
(二)能力有问题
现阶段,部分高校教师存在能力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师学识不扎实、学术道德下降等。然而对于教师而言,终身学习使其需要规范师德师风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只有学会终身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被时代所淘汰。目前,由于部分高校教师不思进取、不支持创新、不积累专业知识等行为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动力的缺失
目前,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各高校带来巨大发展前景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动力的产生。部分教师受到物质化社会的影响,导致其教育价值观念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歪曲,严重则出现丧失爱岗敬业、终身风险的伟大精神,只是将教师这一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导致其认为课前备课可有可无。另外,部分教师过度注重自身利益的得失,忽视了锻炼自身能力、发展自身潜能等内容,因而导致其缺乏创新精神,不利于对课本知识进行有效拓展与延伸,只重视表面现象的分析,未能体现实际的应用价值。
五、新时代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方法
(一)提升个人修养
提升教师的个人素养,是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重要基础与关键。首先,需要重点关注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生活性,因为教师的日常生活是建设师德师风的现实来源,而高校的科研工作、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作为体现教师师德师风的重要路径,所以,教师需要将正确的师德师风等诸多道德规范内化成为自身的职业信仰,才能更好地在日常生活即课堂教学过程中去教育和引导学生。为此,高校教师应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不断以优秀的教师标准来要求自己。其次,需要增强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的主动性。在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发过程中,教师的主动性贯穿于这一活动的始终,教师通过意志沉淀去认知道德规范,并将其内化成为教师师德师风,进而形成教育信念,而其主动性的增强,有利于教育信念形成速度加快。另外,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周期日渐缩短,这就需要高校教师不断创新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教学水平,以此满足为大学生答疑解惑的需求。
(二)加强机制建设
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运行机制,能够有效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质量与交涉进程。因此,高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师德师风建设运行机制:一是建立主体责任机制。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责任机制主要包括教师自我主体责任与管理他人主体责任,无论针对哪一种主体责任,都要求保障内部作用机制的科学运行以及各机制之间的相互配合,以此构建完善的内部作用机制。二是建立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评价监督机制。监督评价机制的建立,能够确保高校教师各行为符合其职业道德要求。在实施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评价机制的过程中,高校需要充分重视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抽样谈话的方式来达到监督管理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一旦发现不良行动,高校应及时进行规劝,若执迷不悟则再进行惩罚;对于违法行为,则需要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三是建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价值导向机制。首先,高校需要进行理论层面的设计,即通过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分析,不断发现并解决这一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此保障师德师风建设的质量,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师的学术品格、人格魅力、道德素养。其次,高校需要制定专门的价值导向评价体系改进方案,以此不断调整评价指标、评价办法,来实现评价效果的优化。
(三)营造和谐环境
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是推动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力量。首先,高校需要建立并优化学术道德规范制度,以此加强各学院教师的学术道德建设,从而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其次,高校需要积极鼓励优良学风班评选活动的开展,保障高校学风教育的水平,进而落实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最后,高校应适当提高教学工作在绩效评价中的权重,从而达到全面考察教师的师德师风、学术水平等多个方面的能力,从而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针对性建议,保障其建设质量。
六、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师德师风作为高校精神风貌与人文情怀的重要体现,为此,高校需要从其发展战略角度出发,了解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高效、全面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为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