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教材文化学习阶段划界的阐释及其例析
——以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为例

2021-11-1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奎东中学

长江丛刊 2021年14期

■杨 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奎东中学

一、前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教学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越来越受重视,有关文化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作为应用语言学分支的教材研究也受其影响,引起了学术界对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关注。2000年,从丛教授提出英语教学中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学者对教材中文化内容的研究。在我国,英语教学的真正目标是“既要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又要通过了解目的语文化以实现文化自省”。由于缺乏自然的英语学习环境,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方式是依据教材开展的课堂教学。因此,教材中文化内容的选择和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

然而关于文化的定义一直是20世纪以来各个社会学科争论的一个问题。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这些不同角度的界定也表明了文化内涵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但教育的实践过程面临的问题是文化内涵的抽象化与文化学习操作化之间的张力。因此,解决外语教学中文化学习缺乏可操作性标准的问题极为重要。本文基于信息加工理论,试图探析英语教材的文化学习阶段,并分析其分布特征,旨在为文化学习的理论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视角。

二、文化学习研究概述

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迄今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至少有200多种。最早提出文化定义之一的是十九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英语课程标准(2011)也对文化进行了界定,即“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半个多世纪以来,当结构主义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时,语言研究的主要焦点是形式语言的研究,语言学习与它的社会和文化语境大部分是分离的。

总之,国内外关于文化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学习的理论探索已经达成了共识:文化学习必须明确地融入语言学习中。如上所述,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英语文化的学习在英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学习的要求已被添加到新编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有越来越多的英语学习者意识到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然而,现有的研究多是关于文化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大多是针对高校文化教学的研究。中学阶段的文化教学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中学英语的文化学习研究这一问题亟待解决,故笔者将初中英语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对教材中出现的文化知识进行深度剖析,以厘清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学习阶段分布特征。

三、英语教材文化学习阶段划界及阐释

(一)文化学习内涵

根据图式理论,“文化学习”应界定为将目的语文化元素融入现有的母语文化体系的整合。因此,文化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现有系统的扩展,而不是形成一个全新的系统。文化学习的过程类似图式理论,涉及四个主要的可能情况:

(1)在目的语文化中存在一些与学习者母语文化没有对应关系的新元素时,其中一些“新”的文化元素将被吸收;

(2)其他一些目的语文化的元素将被学习者排斥;

(3)在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中,对于与目的语文化元素存在彼此比较相似或相同的情况下,学习者的文化体系不会发生变化;

(4)目的语文化中的元素与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存在着对应关系,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异,那么学习者的文化体系会发生变化。

从外语教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研究者张占一(1990),吴国华(1994),赵贤洲(1989)等指出,文化可以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学习内容应以外语的“交际文化”为基础,与我国本土的“交际文化”进行比较。因此,我们认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学习内容包括三个部分:跨文化交际模式;目的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目的语国家人们的民族心理与价值取向。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者已经将一定比例的文化内容编入初中英语教材,因此本研究的重点不是对教材中是否包含文化知识的研究,而是对其中已有的文化知识的深度研究。故笔者首次提出将文化知识的学习分为四个阶段,即文化知识的感知阶段、文化知识的理解阶段、文化知识的实践阶段和文化知识的内化阶段。

(二)文化学习阶段的理据

信息加工理论被称之为“认知科学”研究领域的产物,它关注的是学生如何以认知模式选择和处理信息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偏重信息的选择、记忆和操作,重视个人的认知过程。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将人的心理事件隐喻为计算机。计算机从外界环境中获取信息,以储存在记忆当中的程序来加工这些信息,然后在对输入处理的基础上产生输出。类比计算机,信息加工模型描述了人如何将信息传入自己中央处理器(大脑),以及人在不同的记忆系统中如何加工信息,直至产生恰当的输出或反应。

研究者根据阿特金森和希夫林在1968年提出的记忆的多存储模型,将费兹科的信息加工模型与其相结合绘制出了更适用于本研究的信息加工模型。

信息加工理论把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接受刺激(感觉系统)、刺激编码(工作记忆)、信息的储存与提取(长时记忆)。而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对知识的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因此本研究是基于信息加工理论对文化学习阶段进行划界及阐释。

(三)文化学习阶段的划界及阐释

明确学习者文化习得的过程是研究教材文化承载的基本条件,因此笔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将文化习得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习得阶段也是对文化知识深度分布的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体系,其学习过程必须经历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四个阶段:文化知识的感知阶段、文化知识的理解阶段、文化知识的实践阶段和文化知识的内化阶段。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中对陈述性知识的定义,即认识现有经验和原有经验的联系,笔者即将此阶段划界为文化知识的感知阶段。且陈述性知识在认识现有经验和原有经验相似性的同时,归纳和推论以达到对新经验的理解,遂将感知阶段后的这一阶段定义为文化知识的理解阶段。在前两个阶段即对知识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程序性知识强调对其执行既包括身体也包括心理上的活动,笔者将执行身体上的活动即将知识行为化的过程定义为文化知识的实践阶段。在对已有知识进行实践后,学习者无意识地将其转化成帮助自己构建信仰、态度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获得新知识时,会无意识地执行对新知识的理解,这种无意识的实践行为即为笔者定义的文化知识的内化阶段。

1、文化知识的感知

感知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首要步骤,它是人类应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的过程,是信息获得进一步加工的基础。文化知识的感知也就是学习者从文化知识源通过感知获得的文化信息,这时的文化信息是感性的和知识符号层面的,其蕴含的文化意义还没有被学习者所了解。例如第八单元Section A的3a部分,教材设计的要求为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片段。笔者认为此处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内容,让学生获取信息,因此此处的教材设计为文化知识的感知阶段。

2、文化知识的理解

理解是人类在获取外在信息时的一种主动加工过程,其实质是学习者使用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并将加工成果概念化的过程。文化的理解是学习者对文化符号产生的根源的一种探询,这个过程是文化习得的关键。例如第六单元Section A的3b部分,教材设计的要求为再次阅读关于介绍《西游记》的一篇短文并列举出孙悟空所具有及不具有的技能。此处的教材设计的目的不仅是需要学生了解关于孙悟空的信息,还需学生对已知的内容进行加工并分析,使得学生对孙悟空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此处的教材设计为文化知识的理解阶段。

3、文化知识的实践

实践是人类将所获得的知识进行使用的过程,其实质是学习者进行文化体验、唤醒情绪体验并进一步为实践文化进行计划的过程。文化知识的实践是学习者对文化知识的操作过程,是一种文化意识的外显化和行为化。例如第九单元Section B的3b部分,教材设计的要求为写一篇宣传自己家乡或者一个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的作文。此处教材设计的目的为唤醒学生关于自己对家乡已有的知识,并将这种家乡文化知识用目的语进行外显化的书面表达,此过程即文化知识的实践阶段。

4、文化知识的内化

内化是人类将外在知识进行自我融合的过程,其本质是知识的无意识实践。文化教学中,学习者能够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对文化知识进行实践,并基于实践而生成了这种文化所表达的信仰、态度和价值观,文化知识的内化是文化教学的最高境界。例如第八单元Section B的1a部分,教材设计的要求为写出自己最喜爱的歌手或音乐人并列出原因。此处教材设计的目的为让学生无意识地进行文化实践,学生在用目的语表达自己最喜欢的歌手或音乐人以及列出原因时,所表达出的观点即为学生经过前三阶段感知、理解、实践之后已经内化为自己价值观和态度的体现,此过程即文化知识的内化阶段。

四、文化学习阶段的教材例析

教材所包含的信息界定了教学任务,教师和学校在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是最重要的资源。英语课程标准中对教材编写提出教材选材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精华和中外文化差异,还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提高文化鉴别能力,选编一定比例的介绍中国文化的内容,积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笔者首先对人教版英语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每一单元的文化内容进行分析,其次对每一单元的内容根据文化学习阶段的定义进行标注,最后对内容进行了整理和统计。

研究发现,在涉及文化知识的六个单元中,共有144处教学活动设计,其中有38处设计为文化知识的感知阶段,占总的文化知识的26.4%;有49处设计为文化知识的理解阶段,占总的文化知识的34%;有42处设计为文化知识的实践阶段,占总的文化知识的29.2%;有15处设计为文化知识的内化阶段,占总的文化知识的10.4%。在教材的第六单元愚公移山中,共有23处教学活动设计,其中有7处文化点的教学活动设计处于文化知识的感知阶段,例如让学生看图片将其与西游记、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的英语表达进行匹配;有9处文化点的教学活动设计处于文化知识的理解阶段,例如让学生阅读一篇介绍西游记的短文并回答问题;有6处文化点的教学活动设计处于文化知识的实践阶段,例如让学生角色扮演关于愚公移山的对话;本单元只有1处文化点的教学活动设计处于文化知识的内化阶段,即让学生在阅读第一段《奇幻森林历险记》后进行续写。

经过对教材内容和教材活动设计的分析,文化点的承载广泛地涵盖了文化知识的感知、理解和实践层面,但是文化点呈现的层次是感知、理解和实践居多,教材中涉及文化知识的内化层面的教学内容过少。

五、结论及启示

经过对八年级下册教材的分析,教材中主要文化点涉及较多的是目的语国家的文学作品、风俗人情和历史地理,而中国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涉及较少;文化知识深度广泛地涵盖了文化的感知、理解和实践层面,但是教材中涉及文化知识的内化层面的教学内容过少,仅占本册教材中总文化知识的10.4%。

在文化知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对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和语言进行重组、加工和内化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但在教学实践中,教材中的教学设计时常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为了有利于教材编写的改进和借鉴,推动教材的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者可以根据本研究提出的文化学习的四个阶段,加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提高初中英语文化知识的教学质量。教材编写者还应均衡设计教材中的文化内容,编写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文化活动。教材编写应注意教学材料要真实化,文化活动和文化种类需多样化,文化内容应具有现实性、思想性和代表性。事实上,语言和文化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目的语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也是学生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学生只有树立起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拥有了对自己国家文化的骄傲感和自豪感,才会更加深入地去探寻并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才会真正了解本民族的信仰、态度和价值观,才能在英语学习中真正达到文化知识的内化层面,自觉而有效地用目的语来表达母语文化并将我国的文化传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