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教学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

2021-11-12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4期

■王 丹/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先秦时代,后经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秦王朝一统的法家,汉武帝之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尊崇儒家,尤其在宋朝及后续王朝尤甚,直至清朝末期,西方的新文化新思潮流入国内,导致了新文化运动时代的产生。中国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发展,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朝代更替中,承载着民族的兴盛衰败,不断得到传承与发展,几千年不朽,影响至今。

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复兴与危机。“消灭一个民族,首先消灭他的文化。”这句话是有其道理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依然尚在,其根源在于文化传承、文化不朽。传统文化历经原始时代、奴隶时代、封建时代,而后又历经摒弃传统文化的运动,现又发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原始时代、奴隶时代、封建时代受其时代的限制及统治者的特殊要求,导致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导致在清朝晚期,思想先进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者等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切实去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成分,使其精华部分得以保留,进而得到传承与发展。毛泽东同志曾在1938年说过,“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又说到,“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提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方法,主张吸取民主性的精华、弃除封建性的糟粕,作为发展民族新文化的条件。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再次提出“我们要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强调“不仅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明天”,强调“不能忘记我们自己的老祖宗”。这些直到今天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具有其指导意义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依据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理论学习多于技能实践的状态貌似没有发生改变,企业呼吁的技能型人才没有得到培养,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级现象,甚至毕业就等于失业。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学教育已经开始更注重于技能的培养,尤其理工类院校理工科专业表现尤为突出,可以说很不重视思想政治文化的教育。注重科学技术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其忽略学生人文培养,势必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及其日后发展造成不良的后果。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目的在于,提升高校学生的政治觉悟与道德水平,在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做到德能并进,德技不偏废。高校思政的教学应是提纲挈领,全方位的引导学生提升自身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种有力保障。

思想政治教学在以往并未能取得良好的目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不接地气,学生不能共鸣,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课堂,无疑将起到古为今用,引发学生共情,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其思想高度。马克思主义曾经说过人有三种需要: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除却人生活的基本需求: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发展需要才是人类持续发展的根本需求,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恰恰体现了这种持续发展的特点。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依据

(1)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需要。“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在高校思政教育课堂建设的创新方面做好工作,深化思政教育的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极大的丰富了思政教学的资源,而且拓展了思想政治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使得以往生硬的思政理论内容有了中华文化的支撑,课堂上有了学生熟悉的味道,这大大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

(2)高校学生素质素养的需要。目前,高校思政教学面临的困难较多,其主要体现在内容刻板,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理工类院校尤为显著。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对于人的教化,将人文精神放在第一位,这恰符合高校思政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思政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陶冶高校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其人文素养将是十分有益。

(3)高校学生所处社会环境的需要。当前,社会中各种负能量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利己思想等,对高校学生影响很大,导致道德底线不断被刷新。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恰恰蕴含了这个社会所缺失的正能量。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内在的精神动力是对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沉淀,将其融入于高校思政教学,恰恰可以引导学生建设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这对于高校思政教学起到了极其重要地促进作用。同时,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数次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也致使思想政治教学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一种必然。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命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它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

目前,高校思政教学解决从教学的大环境中走出来,切实的指导“物质文明”的发展,接地气的思政课程内容学生易于接受,参与度将有一定提高,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也将变得活跃,从而将其价值作用得到良好的发挥与实现,甚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思政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恰能够达到此类效果。这不仅由于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人文精神建设价值,更是由于其被学生所熟悉,学生更乐于接受。在合理机制的激励下,多方紧密配合与协调,加强教学组织与制度构建,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讲座、培训、网络课堂等多渠道教育教学,并将其纳入学生学业的考核范畴,学校尽可能多的借助于地方特色,组织开展相关竞赛活动,将中华文化以接地气的方式,更有效地传输给学生。

同时,学校应招揽传统文化功底深厚、学识渊博的专业教师,并且讲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需进行良好的传统文化培训,教师自身也应不断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能够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融会贯通,切实打造一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专业过硬的思政教师队伍,从事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建设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教育学生律己求严,吾身三省,弘善抑恶,保持慎独,积极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养成良好的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教化学生为民族的复兴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二)构建良好的校风与学风,践行传统文化

虽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育德教育对于高校学生陶冶高尚情操、疏导消极情绪等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其在高校思政教学中若要实现思想育人,文化育人,甚至文化复苏,其思想文化知识的传递、校园优秀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与内在教育导向作用对高校学生精神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学生的成长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构建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校风首当其冲。良好的校风不仅可以让学生如沐春风,更利于其品质的塑造,抑制其歪风邪气的生根发芽;其次是学风,学风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更是人才成功的关键,优良学风,不仅催人奋进,助力学生扬帆远航,更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良好校风的构建,学风的养成多有赖于良好的师德,高校教师必须有一整套行为准则规范自身的言行,所谓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当身体力行,作为高校思政教师除去从严治教和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更应有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中华文化素养的厚重积淀,这样才能赋予学生正能量。

诸如,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如果在各类思政教学中,经常提到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忧患意识,而这种被学生“熟悉”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极易为高校学生发展爱国情怀打下基础,更易于学生心怀家国天下,增强其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也是对未来的殷切期望,更是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鼓励与鞭策。

四、结语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艺术熏陶中养人以美德,给予人精诚信仰充实道德实践的勇气与力量。鉴于当前高校氛围相对浮躁,利己主义盛行的问题,重视发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对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是十分有益的,中国正处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民族复兴是政治复兴、是经济复兴,更是文化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无疑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它也定会以独有的形式承载新时代大踏步前进,中华名族复兴之梦也必将由文化复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