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辈群体视域下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路径探析

2021-11-12公菲菲山西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21年14期

■公菲菲/山西师范大学

青年大学生是当代最受瞩目且富朝气与活力的群体,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作为青年中的庞大群体,大学生政治立场坚定与否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党和国家只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强化政治认同,才能促使大学生政治情感与政治行为高度融合,做到知行合一。

一、同辈群体和政治认同的内涵

同辈群体多产生于青少年阶段,活跃于校园,是年龄相近,品行、价值观相仿的非正式群体。群体成员通过语言和行为符号表达自身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成员的思维方式,使成员处事态度和行为准则逐渐接近与趋同,达成群体规范。在多数意义上,群体成员具有日益趋同的价值观,他们通过情感交流的方式,深化彼此思维见解。大学校园中的班集体、党团组织、学生团体,是几种常见的、较为规范的同辈群体形式,它们有权威的组织领导,以此规范和约束成员行为。

“认同”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将其作为心理学概念提出,他认为认同是人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过程,与模仿类似,但更接近于同化。之后经过埃里克森的研究,将认同概念由心理学领域扩展到政治、哲学多个领域。对于政治认同,我国学者史献芝、刘建明这样概括:在一定的政治生态条件下,人们在从事社会政治生活的实践中,对现存的政治制度、政治规范、政治秩序、政治价值观及政治权利系统的运行方式所形成的一种情感或意识上的归属、承认、接纳、认可、赞同和政治行为上的服从。简单来说,政治认同是人们在政治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接受国家的政治实体,它注重强调人的主观心理感受。

二、同辈群体视域下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机遇

(一)以情感熏陶,深化大学生的政治认知

政治认知是大学生政治行为选择的前提,也是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关键环节。由于获取政治信息的途径不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参差不齐,大致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较低。这一阶段的政治认知来自于被动地接触政治信息。第二个阶段,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有所提高。他们乐于主动接触政治信息,思想自觉性得到提升。这一阶段的认知表现多发生在大学生的重要成长节点上,比如班干部竞选、加入党组织、工作实习等。第三个阶段,大学生的政治认知趋于成熟,政治情感更加饱满,不仅仅只停留于简单的政治学习,还能通过树立起来的政治价值观指导行为实践。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力离不开群体情感的的熏陶与感染。

所谓政治情感,是人们对政治生活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政治认同需要政治情感的调节。在群体互动中,某一成员通过政治情感的流露,为其他成员传递情感信号,在信号接收的过程中,会产生思想碰撞,进一步深化问题见解。一般而言,群体中核心人物的能力最为突出,有一定话语说服力,比如班集体中的班长和团支书。他们与老师接触紧密,思想见解要比普通学生深刻。由于身份的特殊,他们的情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对他人行为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二)以行为激励,推进大学生的政治实践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强化过程,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既注重政治理论的灌输,打牢理论基础,也重视个体的实践参与,强化政治体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政治实践是培养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只有切实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才能增强情感体验,增强对政治情感上的归属感。同辈群体可以激发成员实践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群体中,某些成员因积极的政治行为获得激励,比如赞赏、物质和精神奖励。这些真实的行为反馈,对他人起到了行为激励的作用,促使部分成员进行一定的行为模仿,无意中提高了政治行为的自觉性。学生由行为模仿到行为自觉,体现个体行为动机的升华。

三、发挥同辈群体优势,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举措

基于同辈群体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积极影响力,探索出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新路径,即加强对学生团体的组织培养、区别指导同辈群体成员、适当激励群体成员的政治实践、构建高校同辈话语模式,从而使大学生在群体相处中受益。

(一)加强对学生团体的组织培养

学生团体是大学生因兴趣和特长自发组成的组织,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也是拉进人际关系的交流窗口。学生团体作为同辈群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始终坚持以服务学生为目标。高校中的学生团体,包括各种形式的社团、协会,与大学生紧密相关,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实现个人与团体发展的有效契合。第一,引导学生团体开展高品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政治素养。在各类活动举办的前期,对学生团体进行不定期培训,引导团体活动紧扣时代主题,开展有政治价值的教育活动。第二,鼓励学生团体采用宣传手段,扩大受众群体范围。由于学生团体与教师接触较为紧密,无形中会受到教师进步思想的熏陶与感染,作为师生沟通的中间桥梁,学生团体应充当好宣传者角色,增强群体影响力。

(二)区别指导同辈群体成员

每个群体中都有典型人物和普通人物,群体成员的能力水平是划分人物属性的关键标准。这两类人物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所发挥出的功能作用及影响效果也不尽相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采取相区别的方法进行针对性指导。

典型人物是群体中具有组织领导力和话语说服力的关键成员,他们往往能力出众、表现力突出,致力于调和群体成员的不同诉求。在缓和群体矛盾、改善人际关系以及凝聚群体共识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待典型人物要采取重点教育的方法,强化正面影响力。第一,着重加强对典型人物的政治教育,培养政治敏感性。凭借出色的组织领导力,典型人物的言行具有强大感召力,特别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典型人物,既能引导成员通过行为“模仿”做出积极改变,也有助于搭建起群体交往的信任机制。第二,鼓励典型人物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作为提升综合发展能力的必要途径。同时,引导典型人物自觉承担起思想宣传的重任,传播正确的政治观念。

普通人物占群体中的绝大多数,多数情况下,他们不擅言语表达,但能服从组织安排,配合群体工作。由于这种服从力建立在信任机制上,所以极易丧失个人主观判断。因此,对待普通人物要采取积极引导的方法,避免其走入认知误区。教育者可以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向学生普及同辈群体知识,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同辈群体,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既能保持独立人格,又善于吸收他人积极观点。此外,鼓励普通人物参与实践活动,给予其更多自主性和独立性,既注重发挥个人优势,也能在实践参与中积累经验,做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协调统一。总之,在群体环境中,不仅要注重凝聚共识,也要为成员个性发展创造独立空间。

(三)适当激励群体成员的政治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用政治激励方法,既强化主体行为动机,也对他人起到榜样示范作用。2020年初的特殊情况给国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场危机,许多大学生主动加入志愿者行列。在国家危难面前,这些年轻的90后、00后,勇挑国家重担,他们从容的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是“祖国”、“同胞”。大学生的志愿行为,是在积极政治价值观指引下,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诠释,是集体主义观念和大局意识的践行,是政治情感的流露和外显,校方应对其给予适当激励,以强化学生行为动机,深化学生对当前政治体系的认知。此外,还应将这种典型事迹作为教学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带动学生的方式,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感。

(四)构建高校同辈话语模式

语言是情感传递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重视语言的交往功能和启发功能。以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语言较为僵硬,其结果是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学科话语转变的任务迫在眉睫。只有转变固有的话语思维方式,创建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才能增强学科语言魅力,深化学生政治认知与理解。

第一,及时关注大学生发展动态,了解学生群体的现实需要,增强话语内容亲和力。人的现实需要和利益诉求是个体行为实践的动力源泉,也是个体行为动机的出发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密切关注学生群体的发展需求,并结合教学内容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以此消除学生对政治的冷漠感与疏离感。

第二,结合大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创建学生通俗易懂的话语形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突破常规的话语形式,紧扣时代主题,并结合学生群体的认知程度,创建既富有学科特色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话语形式。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接地气的话语加深与学生们的沟通,比如积极向上的网络流行语,这不仅增加课堂趣味,也便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四、结语

当代大学生对政治的关注度不够,在加上缺乏独立的政治思考,致使大学生政治认知普遍不够成熟。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教育都离不开环境的潜在影响,高校应重视对同辈群体环境资源的开发,致力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生发展优势,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群体互动中,提升政治见解,产生对政治情感上的归属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