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非遗”文化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研究
2021-11-12张春艳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张春艳/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课程”往“课程思政”方向变更,即必须将育人融入至大学整个教学的所有步骤、所有科目、所有老师中来。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媒介,它从6个领域展现了此类科目身为大学课程系统中一个组成要素所发挥出的思政教育效果。在开设时,必须积极应用好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将其中展现的我国传统文化含义与意义以及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加以融合,让这些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开展下去,进而达成培育更多优秀人才的终极目的。
一、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遗课程的文化含义与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文化遗产中的一大重要构成部分,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传承,在许多社区与群体适应附近条件与自然以及历史的交流中,被持续性地重新开创,为此类社区与群体提供了认可感,进而进一步提升了对文化丰富性与人类开发精神的一种敬重。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遗中的一大重要构成要素,是我国传统文化流传的核心媒介,拥有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普适性特征,具有文化性、继承性、认可性与革新性的属性特征,另外身为一种技术,还拥有其自身的文化特色,包括敬岗爱业、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等等,因此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其拥有的我国传统文化含义与属性,尤其适宜在高职院校予以弘扬,经由课堂教学这种方式,可以更为形象、生动、科学地促进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活动。
二、扬州“非遗”文化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推进措施
(一)融入教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由于高校思政教材大多都是由国家统一组织编撰,具有极强的严肃性与系统性,因而缺乏普遍适用特征,但不同地区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发展实践存在极大的差异,只有将教材内容与地方需求充分结合,才能够更好的推动理论和实践发展。将学生需求体现于教材,能够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也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课程思政”是指由单一课堂向专业教学方向衍化,实现教育流程全面覆盖。教师必须要将扬州“非遗”背后的文化特征融合于教材,赋予教材更多具有价值感的故事,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历史的厚重。
(二)融入课堂,构建多元教学模式
传统的思政教学大多都是由教师做为“主导者”,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导致课程实效性、针对性下降,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艺术设计学院能够转变传统观念,将职业教育与“非遗”活态传承紧密结合,赋予剪纸、玉器、雕版、古琴等方面的大师建立多元化的工作室,力求形成学科牵引,将专业与教学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讲解时,教师注重学生审美修养、学习兴趣、鉴赏能力的培育,不断提升学生的自豪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大量的民间艺术创造出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用以表达他们对生活、对未来的热爱,而通过学习能够增强学习的认同感,这也是课程思政表达意义所在。
(三)融入实践,不断优化教学实践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政教育重要内容,依托地方优势资源建立实践教育基地,能够进一步引导大学生群体了解国情、社情和改革实践,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不断提升实践效果,可积极组织学生到扬州玉器厂、扬州工艺美术集团学习参观,组织“非遗”类的团体,真正将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向学生传递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匠人精神”,不断提升学生技道融合、专注执着、爱岗敬业的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四)融入校园,创设文化教学环境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平台,也是大学生思政教育重要的场所,教学环境氛围对于实践教育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文化也是教学品质的重要延伸,因而学校必须要将传统文化做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各种载体活动逐渐与学生成长融合在一起,形成他们特有的文化特色。通过组织各类文化展示活动,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价值认知,帮助他们凝练更为深刻的文化底蕴。如“校园文化节”、“非遗”进校园等,从而将“非遗”中的传统文化与学生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结合在一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既能够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品牌文化,又能够实现优秀地域文化“进校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化素养。
三、非遗科目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起到效果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扬州“非遗”文化课程,始终极为注重且热衷于宣传扬州市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将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入校内并将其加以弘扬。经由这些年来的持续努力与摸索,慢慢地开拓出了一种非常有个性的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院校发展的方式,在非遗技术传递、非遗文化广泛应用、非遗商品革新,与本文将要重点讲述的大学生思政教育领域均获得了一定的成绩。接下来就在“课程思政”教育思想领域,从以下六个方面详细探讨了这些非遗科目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所起到的效果。
(一)扬州敬岗爱业,培育学生对职责的责任感、敬畏感
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特别是上了一定年纪的继承者,尽管未获得过当代正规大学的教育,却大多数都拥有一种非常淳朴的对待职业的坚守与责任感。支撑其能够走到现在的主要原因,从他简单的语言中就能够明白,继承者教师提及雕版印刷为先辈留下的巨大财富,一定要倍加珍惜,作为扬州的一份子,有义务将其继续流传下去,并且发扬光大。非遗科目的设立,学生可以从继承者教师身上直接体验到在传统社会条件下长大的继承者所展现的对职业的敬畏之心,从而让其也形成对所学专业与未来想从事职位的一种敬畏,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而奠定条件。
(二)扬州专注执着,培育学生对职业追求的专注性与稳定性
所有被相关单位列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统手工艺,均是从历史中千锤百炼而获得的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均属于我国传统手工艺术传承者几代人、几十代人专注努力、坚持奋斗所带来的结果。非遗科目的设立,学生们在亲自操作时,真正感受到了这点,也开始体会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与技术锻炼也必须拥有此类专注执着的气质。
(三)精益求精,培育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术持续学习、钻研的气质
高职院校身为培育具备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人才的场所,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术培训领域,均需培育学生精益求精地对待学习、努力钻研的态度。经由设立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遗科目,在教学的实际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所有传统手工艺技术如果想学好,并制作出精品,都必须持有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特别是非遗技术继承者所创作的各种作品,更是最好的证明。
(四)培育学生职业技术与职业素质的有效结合
我国的非遗技术维护与弘扬工作,尽管已实施了一些合理的举措,然而大部分工程始终未摆脱失传的不良局面。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非遗科目教师,不但将自己把握的非遗技术完全传递给自己的学生,还极为主动、热情地参加非遗工程的维护与继承中来,经由参与相关展会、去校外中小学开课等途径,为自己从事的非遗技术的继承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非遗科目的教师,通过技素结合的言传身教,为学生形成了学习的示范力量,让大家不仅可以从教师那儿学习非遗技术,也就是在学习“技”的同时,还能学习其为弘扬无私奉献的职业素质,也就是“道”,从而达成教育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让学生在毕业后可以进一步将自己的工作做好。
(五)师道继承,培育学生尊重老师,对老师与学校的感恩情怀
以往的手工艺技术类非遗技术主要是经由师徒与父子的方式获得发展的,因此师徒如父子的说法是有其合理性的,即在教师为徒弟讲解技术之时,徒弟也需十分敬佩自己的老师,同时心怀敬畏、回报的心。举例耶鲁等全球名校的融资许多都是源于部分校友的捐赠,培育学生尊重老师、懂得感恩母校与社会的情怀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主要工作。此外,倡导深度学习,让知识学习成为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导协作学习,让知识学习成为交往与协作,即集体创造知识的过程。
(六)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塑造现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倡导“课程思政”思想的整体趋势下,参考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传统手工艺技术类非遗科目的教学活动,探讨了这些科目怎样在设立的开始阶段,进一步运用课堂教学的方式,将多项技术包含的我国传统文化的含义与意义以及和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加以有效融合,让相关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能够获得有效进展,并达成其培育更多优秀人才的目的,培育我国当代建设与将来发展所需的人才与栋梁。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主要研究以扬州“非遗”文化课程为背景,着重分析了扬州“非遗”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价值,以及把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由此可见,不见拓宽了思政课程的路径,而且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有着重要意义。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扬州“非遗”文化课程的对接老师,为如何融入思政课程提供理论支持及可行方案。对于弘扬地方艺术文化,传承和保护优秀民间艺术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