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学生“心肺耐力”促进的“体适能”课程设置与实践探索

2021-11-12西安翻译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4期

■马 庆/西安翻译学院

一、前言

高校体育对于大学生的体质增强以及形成终身体育观念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十九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这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上的伟大工程,是实中国梦的光荣使命。高校体育工作的建设在体育教育事业中作为基础性的组成部分,在推动体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逐年下降的现状,增强大学生心肺耐力,拓宽体适能课程内容设置势在必行。如何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逐渐成为研究重点,高校体育应该加强以大学生体质健康为轴心的体育课程教学设置。对学校体育而言,如何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体育课程的体适能教学设置以及实践探索协调发展将成为研究的新视角。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首先本研究通过搜索中国知网、百度学术等专业数据库以及查阅图书馆相关藏书等方式收集整理与本论文关键词相关系列关键词,进行仔细研读和消化,掌握当前大学生心肺耐力现状,系统地查阅了国内学者提出的相关研究方法,对其研究成果系统性地进行梳理,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大学生心肺耐力和课程设置相结合的创新点。

(二)专家访谈法

针对如何在课程设置中加入提升大学生的心肺耐力能力,设计对专家老师访谈提纲,准确捕捉信息,及时收集有关资料,做好访谈记录。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归纳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最终得以理解和消化构建出最新符合本校体育教学理念的的认知。

(三)问卷调查法

研究过程中,就如何提升大学生心肺耐力,根据学术界已认可的研究方法科学合理的设计出本论文的调查问卷,前期进行问卷的初步设计,然后发放,最后回收前测问卷对其题项进行修改和完善。

三、“体适能”概述及发展历史

(一)体适能概述

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指人体有足够的精力应对日常工作或学习而不感到疲劳,并且可以体会其中的乐趣以及有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美国学者最早提出“体适能”这一专门描述人体机能和健康状况的概念。随后在西方国家与我国部分地区广泛传播。从分类上看,“体适能”分为与运动相关的体适能(sport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和与健康相关的体适能(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运动体适能包含有身体的协调、平衡、速度、力量等能够满足竞技运动能力所需的各种素质。健康体适能则包括提升人体的柔韧性、心肺耐力、肌肉力量等综合素质,可以促进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工作学习效率。

(二)美国体适能发展历史

美国的体适能与健康教育计划始于上世纪50年代,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美国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最初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检测,到整个国家国民健康管理与促进,体适能的发展与普及始终顺应了大众对健康的需求,同时与社会文化、社会心理以及人本主义的观念也是息息相关。在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的健康看作一个整体,体适能健康教育体也现出一个完整的教育形态。

(1)美国体适能研究重点。美国体适能教育更多关注的是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在实践探索中有相对严谨的测试指标和结构完整的测试体系,并与学校体育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体育教学以体适能为基础,从提高学生基本的身体素质入手,细化各项锻炼指标,男女的运动负荷水平都有详细的数据,并随学生年龄增长而不断变化,随着现实的发展与体适能研究在不断推进,衡量青少年体质测试指标体系也在不断与时俱进进行修正。

(2)美国“体适能”研究的借鉴意义。美国体适能涵盖了各年龄阶段、不同人群以及各行各业的社会群体;制定了不同的测试标准,对青少年与不健康的高危人进行了重点关注,做出了分类,细化了标准,提出了具体改善策略;而我国在重视加强对身体活动与肥胖人口健康状况的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在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之间的关系方面,尤其是在针对我国大学生心肺耐力持续下降原因的社会学、心理学研究方面还有待加强。

四、高校体育课程中对心肺耐力教学的现状以及改革发展趋势分析

(一)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响应国家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的号召,学校体育不断深化改革以适应教育形式的变化。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从学生兴趣出发而忽视了身体能力的训练,导致学生身体素质全面下降的现状;另一方面,尽管在新课标提倡实现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同时,却没能考虑周全课程设置体现的健身价值,而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心理方面的需求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这就导致忽略学生身体发展的根本需求,忽视了心肺耐力等基础性健康体适能对大学生身体发展的重要性。

(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现阶段的改革发展趋势

科学合理构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主要内容,创新形式下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的完成体育课程的各项教学目标,而且做到了积极调动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满足各位学生对体育内容学习需求,大学体育中加强针对大学生心肺耐力的课程设置,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基础健康体适能,而且实现了对学生综合身体素质的培养,由之前单一的课程设置向综合性教学改革。

五、大学体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对策建议

(1)合理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设置的框架。高校体育课程设置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中注意加强大学生心肺耐力的运动项目的设置,制定符合他们身心阶段性的体育项目。响应素质教育中贯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升大学生基础性健康体适能中心肺耐力的培养,完善学校各种体育运动基础设施,引入增强心肺耐力的新型课程设置,加强休闲体育的开展,例如骑行、定向、攀岩等各类运动项目。

(2)高校体育更加注重综合化、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促进心肺耐力的体适能理论与实践向结合的课程设置。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增强体育锻炼和终身体育的意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在身体运动中如何做到科学的锻炼,因此学校教学要做到在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实现综合性教学目标。体育将和人文、美学、心理等各学科之间形成逐渐融合发展趋势。高校体育运动主要包括课上运动和课余活动,课余体育活动可以加大力度推广阳光体育活动以及各种户外运动会的举办,增强学生体适能教学与实践活动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养成爱运动的习惯,从而达到整体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增强高校体育教师对大学生心肺耐力体适能教学理念的贯穿,以及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指导意义的认知.课堂体育理论与实践活动探索相结合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户外实践探索以强化高校大学生的心肺耐力体适能教学将是重要的教学理念。体适能课程设置要着重体现老师将理论学习内容和实践探究有机结合,在体适能课程设置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实践课的教学任务中突出体现增强学生的心肺耐力环节的设置;第二:体育教学环节中要提高学生对健康体适能的意识,为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打下基础;第三:课程设置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探索中提高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创造性。

(4)更加科学合理的对大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分细则注入新的思想和内容。健康体适能的四大评价标准:①有氧能力,测试方法包括台阶试验、100m跑、800m跑,往返跑等;②耐力以及肌肉力量,测试方法包括蹲起、仰卧起坐、引体向上、俯卧撑等;③柔软度,测试方法包括坐位体前屈、持根转肩、夫根体转等;④身体成分,可测皮褶厚度、BMI(身体质量指数)等,具有可测性和量化性。评价方法不能用统一标准来衡量,要结合学生各方面综合因素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态度、前后心肺耐力对比的进步情况进行评价。

通过提升大学生心肺耐力体适能课程的设置,科学的诊断并制定出合理的可提升学生心肺耐力的运动项目。高校体育将长期贯穿我国素质教育下倡导的“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应该在确保健康体适能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拓展运动体适能。

六、结语

综上所述,增强体适能课程的设置对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以及提高大学生心肺耐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全面素质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贯穿,将高校体育教学带入一个新的发展期。面对高校体育改革的落实,逐步加强高校体育教师对大学生心肺耐力体适能理念在体育教学中贯穿的指导认知,并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为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提供可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