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人物教学方法探研
——以解读杨秀清的发展历程

2021-11-12西安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长江丛刊 2021年14期

■李 铮/西安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历史课程是高中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如何让学生乐学、善学,如何增强教学效果,如果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是我们教学中着重思考的问题。因此,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重要历史事件,透过现象看本质,突出历史教学的现实意义。

在太平天国历史的教学中,太平天国的兴衰原因是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弄清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必然,是教学中的难点。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通过叙事法,解读太平天国运动中个别领袖的发展历程为突破口来解决这个问题。叙事教学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工具的辅助,生动而形象的阐述太平天国运动中个别领袖从初期奋斗,到最终权力欲膨胀,导致天平天国内部权力斗争,以致影响太平天国的胜利的历史过程。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杨秀清早年以烧炭为业,加入起义后依靠其才能和机警,最终成为起义队伍的主要领导人。在具体教学中,通过分析杨秀清在太平天国各个历史时期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太平天国起义运动是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从而让学生在这一历史人物的叙事中,对其功过是非及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有深切体会,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文将分几个阶段阐述:

一、1847年—1851年3月:临危应变,初露锋芒

杨秀清早年在广西紫荆山区,以烧炭为业。早在1847年便由冯云山介绍参加了太平天国早起组织,但直到冯云山被捕入狱以前,杨秀清还只是组织内的一名普通积极分子。在太平天国早期组织的创立和兴起时期,洪秀全和冯云山两人为起义队伍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杨秀清无法轻易取代的。但在冯云山被捕后,杨秀清逐渐显露出他在各方面的才能,开始了他在太平天国的事业。

1848年,太平天国早期领导人遭到政府通缉。不久,冯云山被清廷抓捕入狱,洪秀全则回广州设法营救,太平天国早期队伍群龙无首。那些混迹于起义队伍中的奸细乘机兴风作浪,加之内有疾病流行,外有团练压迫,起义队伍面临土崩瓦解的危险境地。此时,太平天国队伍需要一位有极大胆量的人挺身而出,扭转局面。杨秀清于道光二十八年三月三日(1848年4月6日)在紫荆山首次“传言”,向太平天国会众进行广泛的宣讲和组织。在此后的一百多天里,杨秀清带领大家到处筹款,最终赎回了冯云山。

应当说,在形势危急的关键时刻杨秀清展示了他过人的智慧和机警,最终稳定了起义队伍,扭转了危局,这也助长了他对利用地方风俗和说教鼓动会众的信心。巨大的成功感促使杨秀清开始依靠他的功绩和通过信仰权威谋求他的世俗领导地位。随着形势的发展,太平军队伍不断壮大,而杨秀清追逐权位的欲望也急剧膨胀,这也为日后起义领导人之间权力争斗,乃至发生“天京事变”埋下了祸根。

二、1851年3月—1853年3月:建功立业,欲望膨胀

1851年3月23日,洪秀全在东乡登极,就任天平天国领袖。他随后又加封首义五大王: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北王韦昌辉、南王冯云山、翼王石达开。在首义六王虽然都有“王”的名号,而级别却有着高低之分。在太平天国君臣职别五军主将制的确立条例中明文规定“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这就是是说,杨秀清从此时起,将总揽太平军的军事指挥和行政领导权。一方面,这肯定了杨秀清的功绩,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其骄纵心理,为后期杨秀清居功自傲、意图篡位埋下了伏笔。

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53年定都天京,这一阶段是太平天国胜利进军,起义飞速发展的重大历史时期。杨秀清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推行他的政治和军事主张,例如,咸丰元年七月十三日夜和十四日晨(1851年8月9日和10日)杨秀清在紫荆山菜地“传言”,严厉告诫说:“场场行事,多有不同心,今天尔食何饭?差尔诛妖,何不同心?何不同力?何不同向前?”。咸丰二年二月(1852年4月),太平军在广西永安突围北上时,杨秀清又借用“传言”激励士气。他指出,通过组织,太平天国会众“俱各奋不顾身,打破铜关铁卡,诛灭无数妖魔,直抵广西省城。”后来洪秀全反复肯定说:“跪爷爷降托灭妖精,诛了无数妖魔鬼,故能如此早到京。”可见“传言”在太平天国起义时是推动武装斗争的有力武器。

此后,杨秀清多次传言,强调拥护起义领袖是坚定起义的表现,有着崇高威望的东王杨秀清,在众人眼中更显得神秘莫测。洪秀全对杨秀清的器重和依赖助长了杨秀清权力欲望的膨胀,这一权力欲望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一发不可收拾。同时,杨秀清日益膨胀的权力欲和激增的威信,必不可免的冲击着洪秀全的权威,二人矛盾必将激化。

三、1853年3月—1856年9月:矛盾激化,作茧自缚

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和杨秀清组织北伐、西征战役。其中,西征由杨秀清亲自部署,以石达开为前敌指挥。西征过程中,太平军先后大败曾国藩的湘军,大破清廷建立的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这是杨秀清卓越的指挥才能在军事方面的体现。

在这些辉煌的胜利面前,杨秀清集神权、军权、政权于一身,开始飞扬跋扈,不知自忌,“传言”逐渐变成争权夺利的工具。杨秀清屡次利用“传言”驾驭北、翼王等首义诸人,这就必不可免的引发其他诸王对杨秀清的不满。在表面上,韦昌辉对杨秀清是言听计从,但在心里已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最终在天京变乱中杨秀清在东王府中被韦昌辉杀害。

杨秀清对首义诸王的压制日益激起诸王的不满,而杨秀清对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的压制,实际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最终的矛头指向,还是那个唯一能限制他权力的领袖洪秀全。

在南京,由于洪秀全很少过问政事,杨秀清的权势不断增大,封建帝王思想急速发展起来。当时,他出入王府极为讲究排场,所穿衣服靴帽,刺绣花纹,“悉皆龙凤”。显然,他在极力从各方面把自己与其他诸王加以区别,使自己处于一种高于一切的特权地位。杨秀清居功自傲,最后发展到对洪秀全也要借其信仰权威进行“杖责”,从而埋下了洪秀全遣韦昌辉杀杨秀清的种子。

1856年夏天,太平军大破清军江南大营,胜利冲昏了杨秀清的头脑。他认为太平天国的江山是他一手打下来的,自己称九千岁还不够,应该称万岁。于是,他几经策划,把他视为夺权障碍的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调离天京,于8月14日,逼迫洪秀全亲自到东王府封自己为万岁。洪秀全对杨秀清逼封万岁无法容忍,他一面采取以退为进的缓兵之计,一面遣韦昌辉回南京诛杀杨秀清。韦昌辉接密诏后于9月2日凌晨袭杀了杨秀清及其全家。

天京事变是从杨秀清“逼封”万岁开始的,这一事件也是导致杨秀清被杀的直接原因。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杨秀清一手激化了与洪秀全及其他首义诸王的矛盾,把自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实在是作茧自缚,这亦是农民起义领袖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正如范文澜先生所云:太平天国核心领导集团的“团结与分裂,决定着太平天国的胜利与失败”。

四、1856年9月以后—1864年底:无力回天,天京陷落

杨秀清被杀,解决了太平天国的二元领导问题,巩固了洪秀全的独尊地位,但它却给太平天国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巨大政治和军事损失。太平天国失去了昔日以信仰之道组织千万会众、上下一心亲如兄弟“不怕有魔鬼”的局面,这是洪秀全不曾料到的严重后果。为了减少损失,洪秀全把杨秀清被害的那一天(9月2日)定为“东王升天节”,并予以平反昭雪,以此来收拾一点人心,但已是回天乏力,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命运的转折点。

如果当时洪秀全能够像冯云山那样大度,为太平天国大业主动让贤,也许天国的命运又是另一番景象。但是历史是客观而不可逆转的,杨秀清被诛杀既成事实,由此造成的影响伴随着太平天国后期的衰亡也在无法避免地进行着。

五、结语

通过上文分时段地采取叙事法对太平天国领袖杨秀清人生历程的阐述,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杨秀清的功过是非,同时也透露出太平天国内部权力结构的变化和原因,并最终影响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在采用叙事法阐述历史人物的发展历程中,首先选择历史事件中具有代表性、关键性的人物,这些人物是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其次,叙事法要求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历史人物的曲折历程,讲述者要做到声情并茂,采取移情等情感辅助,以帮助听者顺利进入历史场景。再次,叙事法教学也应借助相关教学工具、技术,以便提高叙事教学的效果。例如,利用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等多角度、形象的阐释历史人物的发展。最后,叙事法教学不能为叙事而叙事,叙事只是手段,而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最终目的。在叙事的最后要通过问题、习题等手段,对叙事效果进行“验证”,总结课堂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的效果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