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历史学专业学生教育实践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1-11-12孙静华许昌学院文史与传媒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4期

■孙静华/许昌学院文史与传媒学院

一、前言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国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更是对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不断推进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有利于严格教师职业准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对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后,师范生已不能如以前在毕业后直接获取教师资格证,也必须在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取教师资格。通过对近四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教师资格考试越来越重视考查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基于此,师范院校如何在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提高学校师范生的培养质量,这对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挑战。

历史师范生作为未来的历史教师,未来中学历史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其教育实践能力如何,是加强中学历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和重要任务。为满足中学学校历史教学工作开展的需要,高校应适时调整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历史教育者,应加强历史学专业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文以河南省豫中地区一所地方师范类高校历史学专业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所学校已参加过教师资格考试的历史学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历史学专业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历史学专业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地方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二、历史学专业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内涵界定

教育实践通常指为师范生设置和安排的职前教育实践活动。《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中指出,师范生教育实践是教师培养的必要环节。根据《意见》,教育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教育见习、专项技能训练、模拟教学、教育实习等。

教育实践能力是师范生能够运用教师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综合素质,涵盖多种能力,是师范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育实践能力是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结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可以看出,教育实践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班级管理与学生指导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三、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历史学专业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X学院从2016级师范生开始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为了深入了解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历史学专业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笔者对X学院已参加过教师资格考试的2016级、2017级历史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根据调研结果,历史学专业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实践技能培训不足

X学院历史学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是依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而开设的教育类课程,包含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集中实践课程。其中,集中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微格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其实践学分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学分要求,也达到了河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工作的通知》教师〔2016〕1081号文件的规定。但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中的教育实践技能培训不足,主要反映在:第一,教育实践学时不足。技能训练时,进行说课、讲课技能训练的课时数有限,按照学生数量进行时间分配,每位同学参加训练的时间仅有一至两次,上台训练的机会较少,且时间在15分钟左右,时间较短。大四下学期实习初,很多学生面对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还会怯场。第二,教师基本功训练不足。“三笔字”是教师职业的基本技能,但开设的教师书写技能课程主要侧重于毛笔字、钢笔字的训练,忽视了对粉笔字的训练。技能训练时,主要侧重对教学方法、技能的训练,对板书的训练关注不够,而学生对粉笔字的训练也不够重视,导致教师资格证面试和进行教育实习时,很多学生的板书不够规范、美观。

(二)学生教育实践缺乏主动性、自觉性

通过对X学院历史学专业学生进行访谈,发现部分学生对教育实践能力的认识较为简单、片面,认为只要历史专业知识扎实,教育实践能力就强,或将教育实践能力等同于教育教学实施能力,忽视了其他教育实践能力的学习;此外,“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范生,他们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根深蒂固,对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较为排斥,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新课程教育观念,不能很好地适应基础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还有部分学生对将来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缺少兴趣,未来并不想从事教师工作。综上,历史学师范生对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不积极,存在应付的心态。

(三)教师教育类课程变动较大

X学院历史学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变动较大,以历史学科教育相关课程为例,2015级-2017级历史学科教育课程开设门数逐渐减少,课程内容调整变化较大。相较于2015、2016级历史学科教育课程开设情况,2017级历史学科教育课程设置增加了1个实践学分,但历史教学设计与历史课程设计的理论学习部分内容有重叠之处,且缺少了有关教育管理能力(班主任管理)培养的课程学习。由此可见,X学院历史学科教育课程的开设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课程体系,课程之间缺少有效的整合。

(四)教育实习环节效果不佳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必修的实践课程,是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能力,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对X学院历史学专业学生的调查分析,在实际教育实习的过程中,教育实习的效果不明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X学院教育实习的时间统一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而这一时间与考研复习的时间相冲突。在地方二本师范院校,学校对考研的鼓励及学生自身追求进步,很多学生更倾向于考研,导致他们难以将精力充分集中在教育实习上,积极性不高。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教育实习影响其考研而不愿意参加教育实习,或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偷工减料”,使得教育实习的效果大大折扣。

二是教育实习学校对实习生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指导不足。各实习学校对待实习生的态度不尽相同,部分学校较为重视,有专门的教务管理人员统筹安排,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进行指导,定期开展实习生听课、评课活动等。还有部分学校不够重视,对实习生疏于管理,这样就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实习学校教学任务重,教师少,实习生在实习阶段上课较多,指导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对实习生尽心指导,另一种情况是实习学校较为注重成绩排名,指导教师害怕实习生耽误其教学进度,影响自己所带班级的学习成绩,不让实习生上课。在此情况下,教育实习流于形式,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五)双导师制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高水平师资队伍对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具有重要作用。X学院历史学专业的师资队伍主要以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师为主,虽然根据学校要求,实行了高校教师与中学历史教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双导师数量不足,中学一线教师参与度不高,缺少相关制度保障等。

四、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历史学专业学生教育实践能力提升策略

(一)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与历史学专业知识相结合,建立教师教育核心课程群,加强历史学专业学生的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构建“学习—见习—实训—实习—研习”实践教学体系,使其贯穿历史学专业师范生培养全过程,进一步加强对历史学专业师范生的实践指导,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地提升历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优化课程结构,增加教学技能训练等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实践学时,将历史学专业师范生分成小组,由多位指导教师同时进行实践训练。对历史学科教育课程出现重叠内容的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适当删减理论性强的内容,与教师资格考试内容相对接,适当增加教师资格考试内容的学习与练习。

(二)提高学生对教育实践能力的重视度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明确教育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引导,提高学生对教育实践能力的重视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另一方面,学院应积极结合历史专业特色,开展一系列竞赛活动,将教育实践考核与比赛相挂勾,以赛促学,鼓励师范生积极参与技能训练与教育实践。如:教师技能比赛、“三字一话”比赛、教案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微课比赛等,使学生在实战中提升教学技巧和实践能力。此外,学院也可以定期开展教育讲座,帮助历史学师范生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现状与发展趋势,邀请优秀中学历史教师与历史学专业师范生进行座谈交流等,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科学规划,加强教师职业认同感。

(三)加强教育实习

首先,调整教育实习时间。由于大四上学期很多学生需要考研,对教育实习不够重视,既影响教育实习的效果,也影响学生的考研成绩。因此,建议调整教育实习的时间,或放在大四下学期,或进行分段式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放在大四下学期,考研初试成绩已经公布。考上的同学能够安下心来进行教育实习的锻炼,未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则会更加积极的参加教育实习,为其教师资格证考试、招教考试等做准备。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教育实习也可以贯穿在师范生大学四年的学习中,进行分段式教育实习。在大三上学期开始先进行教育见习,观摩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亲历教学现场,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基础教育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大三下学期开始进行分段教育实习,每个学期教育实习的时间为1个月左右,通过进一步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与技能训练,将学习的教育教学相关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在实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身的不足,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往复,使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实现由学生向教师的初步过渡。

其次,进一步加强规范教育实习管理。实习生方面,组织院系管理人员及指导教师在实习期间对实习生随机抽查讲课,了解学生真实的实习效果。对不认真对待教育实习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惩罚措施。定期对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或座谈,了解教育实习学校对实习生的管理与指导是否到位。实习学校方面,积极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沟通,制定规范的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选拔制度,并将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指导情况,作为教师评奖评优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加强与中学的双向交流,进一步合作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充分发挥带队教师在实习中的作用。

(四)进一步强化双导师制度

首先,不断建立健全双导师制度的管理方法,为双导师制度提供制度保障。加强与当地中学的合作,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涵盖初中、高中学段,能够参与师范生培养的中学历史一线专兼职教师队伍,发放聘书,明确责任。每位导师负责一定数量的学生,指导学生听课、进行教学设计、批改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组织班会,开展课外活动等,使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定期对双导师教师队伍进行培训,搭建平台加强高校历史教学论教师与具有丰富中学历史教学经验的教师交流与协作,不断提高双导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以保证师范生教育实践效果。

注释:

①文章中简称为X学院.

②本研究以X学院2015-2017级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